王 静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能给学生思维以方向和动力,激起创新的火花。呵护学生提问的心理,鼓励学生敢问,让学生掌握方法会问、乐问,逐步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呢?
一、让学生想问
1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引发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因势利导,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创设新旧知识冲突情境,使学生在矛盾反思中自然产生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解决问题的动力和决心,充分体现“我要学:的教学思想。例如,学生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1平方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基础上来教学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开始教师出示:求长为3厘米,宽为5厘米的长方形面积。学生通过用画方格的方法或摆1平方厘米的纸板而求出它的面积。接着教师出示:想办法求出这间教室、校园长方形操场的面积。这时学生在心里想:“那么大我还能用画方格和拼摆方法来求它们的面积吗?太麻烦了,又不精确。”从而引发出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如果找到一个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公式那该多好的想法。
2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现实情境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提出并解决问题,逐渐把心中的问号转化成句号。例如,教学比例应用时,可在有阳光的日子里带学生去操场观察旗杆的影子,他们提出:a、旗杆有多长?b、影子是多少米?c、下午杆长还是影长?d、影长是杆长的多少倍?然后进行测量,计算出杆长和影长的比。
3借助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并茂,不仅能生动形象地呈现出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还能被这优美动听的音乐、动画深深地吸引住,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是把学生推向主体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提问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首先用多媒体出示太阳、地球、月球运转的动画,接着让他们回忆年、月的儿歌,引入新课。学生根据这一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以下问题:(1)地球绕太阳跑一圈是几年?(2)一年有几个月?多少天?(3)什么是大月、小月?各有多少天?(4)什么是平年?闰年是怎样形成的?
二、鼓励学生敢问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喜欢学生像小绵羊一样规规矩矩,鸦雀无声,而讨厌质疑问难的学生,害怕他们耽误教学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即便是学生提问,教师也是应付;问题浅就不屑一顾,问题深就认为是故意刁难而怒火冲天,大声训斥。长此下去就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创造力,导致学生不敢问,更不知从何处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鼓励学生敢说、敢做、敢问,教师就应当彻底改变“乖孩子”的教学思想,应当看到在那些顽皮淘气的甚至越规的行为中,很可能蕴含着创造力的萌芽。应当告诉学生提问的大门随时为他们敞开,有疑问尽管提出来;不要相信只有惟一的正确的解释;不屈服于任何外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做学生的好朋友,帮助他们消除胆怯的心理。
三、让学生会问
除了使学生想问敢问之外,还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会问,这是提问的关键。由于人的思维不同,在一定的情景中所产生的思想动态、问题意识也不同。要使学生问到关键、问到要害就必须掌握提问的方法。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有的学生就会迷失方向,尽提一些与课堂无关、与知识不相联系的问题,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1通过观察物体图形提问。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实物图和一些例子,引导学生观察,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逐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使他们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2通过实例比较提问。数学中有一些定理、公理需要通过比较一组练习题,联系题与题之间相同点与不同点来发现问题,验证问题,从而得出数学规律。如教学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时,就需要学生比较这样一组例子:0.004米=()毫米、0.04米=()毫米、0.4米=()毫米来提出每组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经探究验证得出规律。
3利用相似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迁移提问。教材中安排的学习内容都是为学习下一个内容打基础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类似、相似、对立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以旧引新,从旧事物的特性猜测到新事物的性质规律;从相似的事物推广到类似事物的共性,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联想,为不教奠定基础。
四、使学生乐问
在课堂中,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引发学生提问;多留给他们一点思维的空间,多给他们提供一些机会,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认真倾听他们的问题:鼓励他们敢于向教师、教材、提问;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问:对教材的疑点可在课堂内外开展讨论,对问到教学难点、重点的,敢于向教师提出关键语句质疑的学生,要给予语言上、体态上的表扬;也可在课堂上留些时间让学生互相提问,争当小老师,或者开展争当提问大师等活动,调动学生提问的热情,感受提问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