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永明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而开放式的课程教学以其科学的形式、方法和过程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利于培养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潮流中,音乐教育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与最终归宿,才能更好地发展。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唤起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与情感体验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音乐课堂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为学生创设宽松有趣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并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即便是错误的见解也不应立即予以批评,而应引导学生从失误中获得经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放”与“收”的尺度,既不放任自流,又不过于拘谨严肃,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使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地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要将教学内容大胆拓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还要创设完美的音乐聆听环境,这个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尽量完美地做好准备。
二、写出音乐。提供自由的创作空间
音乐的声音是富于创造性的,它具有不可指向性的特点。各人的领悟和情感不同,对音乐的创造也会不尽相同。教师创设一个环境,把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充分表现出来,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多样性,这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如教学《高山流水志家园》,笔者安排了为乐曲起名字的活动。先播放了《流水》和《空山鸟语》两段音乐给大家听,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想像力给它们取名字并写听后感。于是“流水欢歌”、“清泉”、“清澈的溪水”、“雨中的邂逅”、“舞”、“争执”、“百鸟争鸣”等名字诞生了。特别值得欣喜的是,有一位对音乐不感兴趣的学生为《空山鸟语》起了个别出心裁的名字:“捉鸡”,并写了注解:“老太太的鸡从鸡窝跑到院子里,她急着到处捉,又来了一群小伙子。拿着笤帚一起捉,打翻了院子里所有的东西,也没有捉到。”能写出这样的听后感,说明了同学们之间想像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非常正常的,不能用“谁想象得好,谁想象得差”单纯地评价。教师的作用是通过写听后感活动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可能正是《空山鸟语》中二胡声描绘的鸟鸣碰撞了那位同学的灵感,由此产生了与自己生活经历相似的联想。“捉鸡”这个名字起得虽然不雅,但敢于想像,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这正是新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在写听后感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不受约束地发表意见,用艺术的夸张,丰富的想像对学过的乐曲进行再创造。这是音乐情感的升华,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它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活力,并使每个学生心中蕴涵的向往和渴望得以宣泄。正像捷普洛夫所说:“人从声音里听到的东西越多,则音乐感越丰富。”
三、画出音乐,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音乐是最具创造性特点、最需要想像力的学科。美国著名的音乐家马利翁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音乐与美术是一对孪生兄弟,很多地方极为相似,大到各个时期的不同流派,小到一幅作品的表现手法。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听起来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些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感受到的音乐形象和情绪,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创造性地演绎音乐,有利于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和深化。如在教学《独特的民族风》时,学生在欣赏了蒙族歌手用蒙语演唱的歌曲《辽阔的草原》后,画出了风格各异的蒙古草原美景:有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成群的牛羊、美丽的牧羊姑娘……尽管学生大都用简笔画画成,但不可否认音乐肯定愉悦过他们的身心,激荡过他们的心灵。
四、创编音乐。促进创造性人才成长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愉快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教学不仅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而且还能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进而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欣赏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音响资料人手,在比较、选择中逐步掌握实用音乐、背景音乐的使用规律,完全不靠理论说教,紧紧抓住学生主动参与,从听觉感受、情感体验人手来加深对音乐概念、音乐行为、音乐形态的深入理解,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与想像力最终达到与音乐融为一体的境地。例如,欣赏与音乐创作教学《阳关三叠》,它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有情节、有形象的音乐。学生在创编“送行”的过程中,体现了思维的独特性。在多名学生表演过程中不断评价强化对情境和意境的创设,“送别”的创作新颖且生活化,易引起学生的创作欲望。这样的创编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个人创作及表演才华的机会,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创作与表演,十分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锻炼与成长。
五、“我来当老师”,变传统学习为创造性学习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除了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和引路人。应利用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比如,在教学《爵士乐》时,就可以通过开展“我来当老师”活动来进行。教师提前一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多渠道(互联网、书籍、报刊、传播媒体、音响城等)收集有关“爵士乐”的资料,并自选展示作业的形式(手抄报、文稿设计、网页、课件制作等),用文字和音响配合说明:什么是爵士乐?然后经老师审听并指导后,由学生轮流在音乐课上向全班同学推荐并欣赏。这一做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提高了自身的欣赏水平,更弥补了教材欣赏内容的单一性,使音乐欣赏内容变得丰富多彩。笔者要求学生提前一周多渠道搜集作品、作者、主题思想、体裁等文字资料,并整理成笔记后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推荐。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了他们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习,把传统的学习活动变成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将其他文学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鉴赏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要想发展必须创新。笔者相信,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被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所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