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娥
语文学习本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可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却发现有的学生并不爱学习语文,确切地说是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爱上语文,在语文学习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呢?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认知
所谓的学习兴趣,是人们学习情绪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积极的、愉快的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最直接的学习动机。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会产生惊异感。在学习过程中,他能贯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津津有味,甚至达到对所学的知识恋恋不舍的地步;在学习后,他会产生满足感,觉得书是他的良师益友,自己从中受到了启迪,并由此产生欢乐、惬意的心情,所以说兴趣是学习语文成功的起点。
二、教师要以真情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的诱发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感染性”。因此,每堂课的教学伊始,笔者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角色,通过自己激荡的感情,恰当的诱发,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笔者在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着重讲了史铁生身残志坚,对生命的深刻认识以及那深深的母爱。笔者在讲母爱部分时,让学生听了满文军的歌曲《懂你》,然后满怀激情地说:“一个人可以没有朋友,没有妻子,没有儿女,但他一定有过母亲。史铁生从残疾的阴影中走出来,不再去问‘我为什么要出生,不再去想‘我为什么要活着,不再去抱怨命运的不公。这当中除了地坛给予的启示之外,还有‘母亲伴行他走过了最艰难的一段路。这是一段很长很长的路,‘母亲用她的爱和生命支撑起史铁生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今天我们与作者一同去感受母爱的伟大与艰辛吧。”课堂有了一种被母爱感染的氛围,笔者趁机说:“下面大家诵读全文,感受母爱,把你认为最能感动你的句子或细节找出来吧。”大家纷纷发言,说出文中最能打动自己的细节,并说出打动自己的理由。大家都沉浸在了这种和谐的氛围里,笔者趁机满怀激情地说:“有人说母爱是一种没有理由、没有代价的爱。那种爱无边无际,随时准备为儿女牺牲一切,却又不要什么回报,只管无怨无悔地付出。面对史铁生的母亲,面对我们自己的母亲,你将对她说句什么?”这个问题立即在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大家在思索片刻后纷纷发言。笔者知道,这个时候无论大家说什么,说得怎么样,都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深深地读懂了母爱,深深地理解了母亲,大家此时此刻流露出来的情感都是真实的,令人感动的。整堂课学生都沉浸在那种浓浓的亲情里,课下学生都写了课堂随感交给笔者,说整堂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起了学生阅读史铁生文章的强烈兴趣。
三、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幻灯、图画、音乐、故事、语言等方式和手段,精心设计出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其目的在于烘托出教学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感到了困惑,带着“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弗达”的心理,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可以通过营造愉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课堂氛围能影响学习情绪,这众所周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所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愉晚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想问、敢问、乐问,是学习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前提。课堂氛围愉悦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毫无顾忌。畅所欲言,主动学习的欲望就得到了激发。另外,还可以利用故事情境,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在课堂上通过讲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关注更多的类似的作品,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的语文课堂也不再是一根粉笔一张嘴。网络媒体的运用,使师生交流有了更广阔的平台。所以笔者在上课时就注意运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图、文、声、像、动并茂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笔者在讲沈从文的《边城》一课时,插播了电影《边城》里的风光,学生看得聚精会神,不时发出由衷的赞叹。趁学生沉浸在湘西优美风光之时,引导学生走进《边城》文本,感悟里面动人的故事,体会纯朴的民俗,品味纯真的人物,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实践证明,只要用心去和学生交流,总能找到恰当的方法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