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民歌人文价值探究

2009-09-09 05:42颜五湘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9年4期
关键词:嘉禾民歌

颜五湘

1993年湖南省文化厅命名湖南郴州市嘉禾县城关镇为“民歌之乡”(湖南共有两个县被命名为“民歌之乡”,另一个为湘西桑植县),同年省内业界就开展了嘉禾民歌的理论研究。当时还仅限于嘉禾民歌中仪礼歌的“伴稼歌”研究。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展开,对于“伴嫁歌”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但从整体上对嘉禾民歌的研究依旧呈现为空白状态。

笔者数次到嘉禾实地考察,认为嘉禾“伴嫁歌”的出现并非一花独放的偶然,它是孕育在整个嘉禾民歌的原生态环境之中,吮吸着全部嘉禾民歌的原生营养物而产生发展的。嘉禾县之所以被授予“民歌之乡”的称号,顾名思义得益于它全部的民间歌谣音乐体系。因此要充分认识嘉禾民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更好地去保护它,势必应将其置于自身存在的原生态人文环境之中,从它的历史渊源变迁以及文化功能的视野去把握其人文价值的各个要素。本文将对整个嘉禾民歌由历史起源传说、丰富的内容形式、自成一家的创作特色等不同因素构成的人文价值进行剖析,从而更好地认识理解嘉禾民歌的社会历史人文价值。

一、嘉禾民歌神奇的起源传说

嘉禾民歌的原生地嘉禾县,是郴州市最小的一个县,面积仅699平方公里,建县时间也最短,明崇祯十二年(1639)由临武县、桂阳县析出部分立县,距今仅369年,系迄今全国唯一以“嘉禾”命名的县。那么,它何以能长出“嘉禾民歌”的艺术奇葩,成为湖南的民歌之乡的?由于明末才建县,清代至今的县志无法回答,本文试作一解:

1、炎帝、舜帝在农耕生产中首创歌谣的传说

嘉禾建县虽晚,考古却发现其境内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并出土了商代器物。嘉禾在春秋战国时属楚国临武邑,汉、魏、晋、南北朝属桂阳郡(治所今郴州)临武县,唐、宋属郴州l临武县,明清属桂阳州,古称禾仓、禾邑、禾仓堡。明末《嘉禾县学记》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嘉禾,故禾仓也。炎帝之世,天降嘉禾,神农拾之,以叫耕种,于其地日禾仓。后以置县,循其实日嘉禾县”。清代《南岳志》载,“神农种谷于骑田之阳,九州之人乃知谷食”。这说明嘉禾县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传说炎帝神农教耕之余,就在禾仓的丙穴(今县城丙穴公园)洞口溪边岩石上弹琴唱歌。此后,传说舜帝象耕九嶷,曾在临武舜峰山用五弦琴弹唱《南风操》:“南风之薰兮,可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阜吾民之财兮!”而《桂阳郡志·俗乐之八》载:“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年~26年),桂阳郡人口逾五十万,粮足,种桑织布等手工业皆丰,民乐随之,大开农耕,田间起舞日‘秧歌,猎而歌日‘欢歌。”印证了传说的可能性,说明早期的农耕文化,使得包括嘉禾在内的这一方山水乐音先奏,歌声早传。《后汉书》又载,东汉光武帝年间“桂阳郡太守茨充”,“教民种植桑柘麻纻之属,劝令养蚕织履,民得利益焉”。嘉禾流传至今的民歌《罗四姐采桑》印证了嘉禾民歌在汉代就可能形成了男子在田间跳唱秧歌,女子在桑园欢歌采桑的规模,也印证了马克思的观点——“劳动形成了人们的审美需要,并为这种需要提供了最初的表现形式”。

2、罗四姐与刘三姐对歌的传说

嘉禾民歌最直接也最著名的传说,即湘南区域都知晓的本地歌王罗四姐去找广西歌仙刘三姐对歌的故事。罗四姐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嘉禾伴嫁歌申报材料》的“传承谱系”中,被列为第一人,“石桥镇仙人桥罗家村人,出生不详”。查工具书《辞海》“刘三姐”条目,其“相传为唐代今壮族地区农家女”,这样我们可推知罗四姐与刘三姐一样系唐代人。嘉禾县地处南岭山脉骑田岭西,郴州市西南端,在郴州市各县区中距广西桂林最近,只经永州的两个县即入广西。历史上湘南的嘉禾与桂北的桂林、柳州各方面的交往频繁,《湖南通志》、《嘉禾县志》载清末太平军即经永州进入嘉禾,招煤矿工人编为挖地道、攻南京城墙的“土营”,至民国时期,郴州谷埠路东一巷号称“嘉禾街”,仍有三百多嘉禾铁工开店锻造农具。因此,在唐代社会经济稳定之时,嘉禾民歌王罗四姐去找广西歌仙刘三姐对歌是有可能的。传说罗四姐从小能歌善舞,现留传一首她们对歌时的民歌很有意思:“出门三步唱山歌,哪个管我这么多,罗四姐对刘三姐,皇帝老子奈不何”。自然,这后两句是嘉禾的民歌手们借先辈罗四姐的歌喉,抒发后人的心声。

因此,上述从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民间文学及人文地理学等角度分析考证表明:嘉禾民歌神奇的两个起源传说。标示了嘉禾民歌产生久远的历史文化资质,由于这种历史地理条件独特的地形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铸就了嘉禾民歌别具一格、历久弥新的文化品位,并具有深邃丰詹的史学价值。

二、嘉禾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经调查采访得知,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嘉禾县进行了4次民歌采风活动,共采集民歌2199首,其中民间歌曲1800余首。1978年12月湖南省在嘉禾县举办了嘉禾民歌演唱会,各地代表盛赞:民歌要数嘉禾多,三湘四水都来学,歌如珠泉流出去,天下皆唱嘉禾歌。

1、反映农耕社会生活及爱情婚姻的

由于旧时的嘉禾交通闭塞,形成封闭文化,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婚姻及爱情是人们最现实最本性的情感需求,因而绝大多数的歌曲都反映人们对婚姻爱情中喜怒哀乐的心声,以收入《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湖南卷·郴州地区分卷》的数字为据:该卷由上下两卷组成。上卷313首,全部选自嘉禾的“伴嫁哭嫁歌”,内容全是反映婚姻的;下卷从郴州10个县的民歌中选取时政歌、劳动歌、生活歌、情歌、儿歌、嬉戏歌、仪式歌、节令歌、营造歌、丧葬歌等共770首,嘉禾一县175首,排第一位。情歌中占优势的仍是与农耕生活有关,即以农耕事物起兴,或比喻,或衬托,来描述爱情的最为突出。例《八月十五是中秋》、《枫树叶子三个权》、《未曾看水先看妹》。还有的歌,从歌名看,完全与情歌农耕生活无关,内容却联系密切,如《当得三年冒吃盐》:“雾露大了不见天,禾苗好了不见田;隔了三天不见妹,当得三年冒吃盐”等等。这些反映爱情生活的歌曲,可长可短,表达了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和美好时光的向往。

2、表现形式多样,短句组唱突出

嘉禾民歌在内容与形式上丰富多样,有独唱、对唱、齐唱、说唱、组唱、边舞边唱等,其中全套的短句组唱十分突出。有的旋律大体相同歌词不同,有的旋律歌词都似同非同,只不过某些细节不同而已。如一组《送姐》歌,嘉禾有句老话——“送姐送姐三百三”,就是说,光《送姐》这类歌曲就有三百多首。例《送姐》(一):“送姐呀送到大门前,开口问姐爱哪桩,十桩呀九桩我不爱,我爱脚下呀红丝带。”《送姐》(二):“送姐送姐呀杉树坪,砍倒哪杉树起凉亭。”又如《长工歌》(一):“正月(子)里正月(子)正,正月长工来订工,吃了主家三杯

酒,大小事情来问长工。”《长工歌》(二):“正月里来是新年,夫妻冷坐打商量,穷人那来上春米,找个东家去种田。”这些歌曲曲调短小精悍,节奏明快,结构灵活,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特点。再如一组《戏新郎》的礼仪歌,《戏新郎》(一):“新郎拜门来得急,浓茶细水泡不急。”《戏新郎》(二):“新郎喝酒喜洋洋,酒杯底下连红肠。”《戏新郎》(三):“今年收成真是好,桌上筷子生根了。”在这些仪礼歌曲里,歌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情感真切,朴实感人,充分抒发了人们幽默欢乐的生活情趣。

概括地说,嘉禾民歌多样化的内容与形式,包含着民俗学、社会学、地域文化学等多种文化内涵,深刻反映了一种人文精神面貌及文化价值,它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些内容与表现形式,自然传达和培养了人的一种合作意识和协作意愿,是内心情绪的一种宣泄,表达了人们真善美的意愿,使人领悟了共同生活的目标与理想,体现出嘉禾民歌深大丰厚的文化底蕴价值。

三、嘉禾民歌鲜活的艺术魅力

嘉禾民歌不仅有着丰厚的传统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内容与多样的形式,还具有特殊的创作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使之绚丽多彩,成为民歌海洋中的一朵奇葩。

1、不拘一格、雅俗共赏的创作水平

传说罗四姐跟刘三姐对歌三天三晚不分伯仲,于是刘三姐问:“汉家阿妹歌唱得这么好,师出何门?”罗四姐以歌作答:“鸡婆崽,矮婆梭,三岁女娜会唱歌;不是娘爷教会的,自己肚里意思多”。“不是娘爷教会的‘却三岁女娜会唱歌”,说明嘉禾民歌的人文环境与语境气氛好,连三岁女娃都能无师自通。“自己肚里意思多”,即大家各人都能即兴创作。在计划经济年代,嘉禾生产队的喊工员喊上工,也唱自创的歌,“太阳一出晒高坡,金花银花滚下河;天上有跌(掉东西)要起早,地下有捡(拾东西)要赶黑(嘉禾方言he)”。后两句百分之百的口语,不拘一格又十分传神,虽脱口而出,却含义不浅,能雅俗共赏。

又如儿歌。嘉禾儿歌分摇儿歌、游戏歌、事物歌、节令歌、时政歌等多种。如摇儿歌《月亮光光》(一):“月亮光光,月亮球球;东边妹仔,去看水牛;水牛过沟,踩死泥鳅;泥鳅告状,告诉和尚;和尚念经,念到观音。”一首四字句的短歌,从天空、陆地到海洋,有人物、动物、天文事物、宗教常识,可任意转韵加句子和内容。《月亮光光》(二):“月亮光光,月亮圆圆;你从哪里来?我从长沙读书来;什么书?黄书;什么黄?鸡蛋黄;什么鸡?阉鸡;什么阉?水烟;什么水?老鼠(嘉禾方言念‘水)。”这首回答式的歌,由于句式简短,连锁紧扣,音乐性强,易记好唱,在歌唱的趣味中能培养幼童观察比较事物的能力,启迪他们思考问题,连成年人也喜欢哼唱。

从以上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组唱形式里,足以体现出嘉禾人民高超的文学创作思路及良好的音乐文化环境,通过自由的文学创作以歌唱的形式,抒发内心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感叹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人和事,既能从中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又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同时具有雅俗共赏的文化价值。

2、自成一家的地方特色

我们知道,民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形成的。各民族都有根据自己的民族语言、性格特征而形成的自己独特的具有深刻表现力的民歌。嘉禾民歌从语言背景来说,嘉禾县与湘北、湘东、湘中的湘方言区不同,地处湘南的嘉禾县人对外所用标准语言近似中心城市郴州,接近西南官话,对内,唱民歌完全用本县方言。因此嘉禾民歌音乐受嘉禾方言声腔声调和发音方式的制约,形成自为一体的嘉禾特色。如《铜钱歌》,湖南各色彩区都有,湘北的就明显受湘方言制约,呈现出较浓的花鼓戏声调:“春季(呃)好唱个铜钱歌唱起(那个)铜钱歌一箩有钱(那个)能使鬼(呀)推磨。”歌曲以羽调式为主,只用了调式中la do mi三个音。再看嘉禾的:“正月好唱那铜钱歌,一个铜钱有几多?一个那铜钱那字字上那瞧。”也是以羽调式为主,但从旋律进行的结构上,调式中的五个音均被运用,并以级进小跳为主,歌曲节奏明快,音符活泼跳跃,完全不受地方戏曲音乐干扰,只服从带音乐性的嘉禾方言声调的影响。嘉禾尽管地方小,但语言丰富多彩,在语音和语调上一村一个样。所以同一首歌由不同村的人来唱就会产生不同言语上的差异,如“吃了饭扫了台”这句歌词,对外嘉禾人用西南官话就这样唱,但对内在城边的几个村,用土语就是“yer jie fieso jie do”来演唱(用这种不规则的汉语拼音来表示);在田兴、坦坪乡一带,“吃”又读“jiao”等等。无论怎么唱,她们都会用自己最好听最押韵的衬词和音调,构成了自成一家独具魅力的特色,在原生态山歌的自然美中显出可登大雅之堂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嘉禾民歌无论从历史久远的资质,或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形式和自成一家的艺术特色,都充分体现了嘉禾人民的聪明才智与深厚的社会文化底蕴,反映了嘉禾人民本土生活中的本质,嘉禾民歌是嘉禾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所创造的智慧与结晶。无论从文艺学、民俗学、民间文学,还是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音韵学等各方面来衡量,嘉禾民歌都具有深广丰美的艺术价值。

嘉禾民歌蕴藏着非常浓厚博大的人文价值,本文作者囿于篇幅,只能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究,提出几点个人的观点与见解,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猜你喜欢
嘉禾民歌
一只白蝴蝶
故事停留在过去的时光里
久旱喜雨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跳街舞的男孩
试论地方民歌演唱技巧的提高
如果奇迹会开花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蜗牛与黄鹂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