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密
摘要: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文化课,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 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大力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在与时俱进。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紧跟时代的步伐,对教育工作者提出新要求,中学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美术教学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
关键词:教育观念;情境;欣赏课;思维
学校教育离不开美术教育。科学实验证明,学习美术能使学生的右半脑得到开发和锻炼,缓解其他学科的课题压力,减轻负担,有利于身心健康。在教育改革提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美术教学不再是应试教育的铺垫,而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赋予学生丰富的思想和感性知识。美术课在教育体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初中美术教师,即使美术课的课时较少,我也希望每节课都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悟,给予学生丰富的身心教育,作为教师也会受益匪浅。在教学实践中,不应墨守成规,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教学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教学创新的前提
长期以来,部分文化课教师认为美术是副课,在教学中自然不能真正进入角色,用固定的程式教学,久而久之,教师教得缺乏激情,学生学着枯燥无味。这是“小美术”的狭隘思想在作怪,学校应转变教师的观念,用“大教育”的教育理念武装老师头脑。学科没有主次,轻重之别。好比一台机器,任何一个部位的零件都不能缺少。学校可定期安排文体活动,让全体师生参与其中,活跃校园气氛,让教学呈现朝气蓬勃的景象,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换位思考。学校给老师提供进修的机会,到其他学校参观学习,鼓励教师参与教课比赛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教师要积极发扬主人翁的精神,引导学生有正确的学习观念。学生认为上美术课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做几道习题,教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在教学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美术的乐趣。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提升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潜力。美术课也是一门智力课,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多方面内容,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陶冶情操,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审美观,做真正拥有智慧的新时期的中学生。
二、设置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热情
热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设置情境,让学生通过事物,声音,画面等多角度接受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满怀热情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设置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美术课堂丰富多彩。《新课程纲要》提出:创造一个理想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情境——即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美术生活化,生活美术化”,以生活为基础,课堂就变得有趣。比如,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所在的环境也在发生变化。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表现生活、赞美生活、运用生活,即充分运用当地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创设具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美术课。如家乡的风俗习惯、道路厂房、田野风光、农家小院等。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教师带领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捕捉生活中的素材,领略大自然之美,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我们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利用生活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术资源,让美术课堂充满活力与生命力。
三、欣赏课教学有利于加深对美术课的认识
美术作品欣赏可选择古今中外的名作,如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徐悲鸿的《八骏图》、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等。名师大家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吊足了学生的胃口;也可选择具有观赏价值的美术作品,如年画、剪纸、泥塑、拼贴和印染的工艺制作等,这些作品充满情趣,通俗易懂,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首先,在欣赏课教学时,教师对作品必须理解,在教学时才能心中有数。如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状况,主旨等方面,丰富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充满好奇心,准确解答学生的提问;其次,欣赏中对美术手法的讲解应避免枯燥无味,应该生动化、多样化。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忌讳“拔苗助长”。讲的内容不宜过深,否则学生不能很好地吸收知识。欣赏的内容要有侧重点,与讲课内容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欣赏提高了美术知识的学习,思想得以升华。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的萌芽时期,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感受到美的享受,而且能寓教于乐,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使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如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用写实主义的手法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农民形象:在爬满皱纹的黝黑脸上,流着辛勤的汗水,祥和的眼神,稀疏的胡须、干裂的嘴唇,一只树皮似的满是泥的大手端着盛满水的大碗,耳朵上夹着用过无数次的圆珠笔。《父亲》代表了天下所有的父亲,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鼓舞,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回报家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四、拓展学生思维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
罗恩菲德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初中生性格较活泼,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快,有很好的潜力可挖掘。每个学生性情、年龄、作画能力、生活环境各不相同,思维方式也丰富多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符合不同学生的思想需要,避免教学方式的片面化,拓展学生的思维。课堂作业要灵活,给学生以发挥想象的余地,引导学生用多种手法描述,避免千篇一律,增进了学生之间互相探讨学习的途径,发现多种美术思维模式,使学生从多侧面展开思维。鼓励学生在模仿中创新,模仿可借鉴经验,减少走弯路,可以轻松的学习,但一味的模仿就会放弃思考,学习停滞不前。必须在模仿的基础上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用于创新,大胆地将内心世界表达出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因势利导,给予指导和鼓励,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在民主、活跃的氛围中,学生能积极的发挥思维,不断创新。
总之,美术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美术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每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思考的问题。只有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总结、探索、创新,才能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合格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