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丽伟
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新课程理念也提出了“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呼喊,生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建构新知的已有认知,而且又是学生道德智慧发展的肥沃土壤。所以说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础,生活教材是最亲切、形象、生动、具体的,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好材料。
关键词:品德;生活;情境;大自然;实践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非常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上好这门课能培养学生的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能力。所以我们的教学也应该走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去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重要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动力。在思品课中,我们同样应该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激发兴趣。而联系生活导入,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礼貌用语好奇妙》一课时,我刚进教室,就发生了一个小小的不愉快:一个学生的桌子碰到了前面的同学,前面的同学毫不示弱打了后面的同学。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便因势利导,对全班同学说:“有一些奇妙的话,如果我们学会了,就会避免很多的争吵,你们想学吗?”“想!”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这样我就很自然地引出了今天的课题《礼貌用语好奇妙》。这样的导入为学生进行新课学习积蓄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他们的主动意识也得到强化。
二、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与生活课堂
陶行知说过:“教育不是创造儿童,而是帮助儿童生长,是要加强和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儿童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教师应努力为儿童创设富有童心、童趣的多彩课堂情境,让学生自我觉悟、自我完善,真正感受成长的快乐与幸福。因此教师应给儿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把儿童从学校放到大自然之中,使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
教育家的话充分说明了作为品德与生活的课程,课堂的空间已经不能局限于教室,而应该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融入自然。通过各种游戏与活动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他们的生活空间,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美丽的春天》时,我先向学生出示了几张有关春天的图画,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之后让学生畅所欲言,用各种方式赞美春天。通过畅想春天,引导学生认识3月12日是植树节,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与体会,来畅谈树木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如:可以给我们挡住风沙、带给人们新鲜的空气、给我们带来清凉的绿荫、美化绿化我们的环境等。接下去我又安排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学生个个情绪高昂,兴致勃勃,他们充分体验了活动带来的快乐。学生在活动中不但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而且还懂得了爱护花草树木。这种教学空间的延伸,无疑给学生注入了活力,使他们在自然界中,感受身边的事与物,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喜悦,同时把道德教育寓于活动之中,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三、表演游戏小品,模拟生活场景
儿童有着很强的的表演欲望,如果把品德与生活课程通过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妙趣横生的表演就会成为学生无拘无束探索知识的动力。如在学习《热情待客 文明做客》一课时,我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些问题:如何才能做到热情待客和文明做客?你们都知道哪些待客做客的礼节呢?因为做客和待客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情境,他们能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表演。上课时,学生带来了一些礼品包装等象征性礼品,分组进行了不同形式、内容的表演。虽然表演得并不是惟妙惟肖,但他们却了解了做客和待客时的基本礼节,并会恰当的运用礼貌用语,学会了如何热情待客和文明做客。在他们的表演当中,我欣喜地看到了属于孩子的那份天真、无邪与可爱。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四、指导课外实践,让课堂教学在生活中得到延伸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接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社会常识,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让他们在活动中成为自我道德教育的主体,从实践活动中直接获取对道德的认识和理解。
如教学《愿我们的环境更美好》一课,我在课前安排了学生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调查中,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特别严重:村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污柴油等。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污染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出了提高环境整洁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通过这样的考察活动使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从这个意义来讲,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生活,是德育的源泉,也是德育不可避免的归宿,回归生活是德育的目的,是通向未来生活的一种手段。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扎根生活世界,关注学生在生活世界里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生活的德育,才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可见,德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