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涵
课堂教学精心创设情境,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一些有用的暗示或启迪。这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下面试举几例说明情境创设在教学中的几点作用。
一、引入课题的情境创设
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入课题是良好授课的开端。愉快的情绪,不仅能激活大脑兴奋中心,而且能促进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历史上的大量事实表明:最宝贵的创造性思维,稍纵即逝的灵感,往往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状况下产生的。一位教师的一节课在此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讲的是《重力》一节。其实重力对于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没什么神秘感,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会很低。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需要教师费一番心思的。为此,这位教师在上课前播放了一段录像,是2008年春晚的杂技节目“激情爬杆”,那惊心动魄的表演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起来。为了让学生有目的地观看表演,老师还在屏幕下方打出了一行提示:注意观察演员们运动的共同特征。这样学生就有意识地捕捉到每一个演员运动的特征,那就是不论爬的多高最终都要落回地面,由此就引出了什么是重力。就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新得学习。
有一次学生大课间活动后回来上课,他们的情绪很高亢,而且玩得也很疲惫,很难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我并没有急于上课,而是让学生闭上眼睛欣赏了一段很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音乐声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学生很快安定下来。而这节课讲的正是《什么是声音》。这段优美的轻音乐不仅引出了课题,又自然引领学生进入到了学习状态,如此创设的情境即便是较为枯燥的物理课也会变得很有情趣。
二、授课中的情境创设
1.创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情境
如何将发散思维的培养与物理教学融为一体呢?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她讲授的内容为《滑动变阻器》。
本节课的重点是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式,难点是如何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这节课的一大特点在于除完成教学重难点之外,还设置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设计滑动变阻器。
这个情境是这样安排的:
先播放视频:通过改变石墨棒的长度从而改变灯泡的亮度,由此引出什么是变阻器。
接着提问:“将这个装置放到实际用电设备中有什么弊端?”
问题一提出,我就在想学生可能会答不出来或者说不到位。事实恰恰相反,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回答,虽然说得不是很全面,语言也不是很精练,但是表明他们都在积极思考,都在参与。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接着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这个装置有这么多弊端,如果让你设计一个滑动变阻器,如何能让它更实用、更安全、更便捷、更美观。”
这个问提更具难度,还涉及到了审美。没想到学生的思维相当的活跃,尤其是在前一问答案的基础上学生都很有针对性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比前一次提高了很多,甚至有一些很不错的创新想法,连我都很惊讶学生的思维如此活跃,课堂的讨论氛围达到了极点,但要怎样收回到滑动变阻器上呢?这时,教师拿着滑动变阻器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科学家们已经制作出了一款滑动变阻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的构造,它又是怎样改进那些弊端的,和你的想法一样吗?”就这样,这位教师很轻松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已有的滑动变阻器上,不仅完成了对学生思维的一放一收,还引出了后面要讲的知识。
此处可谓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前两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三幕又很好地将学生的思维收回来,最终让学生掌握较系统准确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情境,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2.创设培养学生爱心的情境
爱心是人性中最基础的东西,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物理学科,它是研究自然事物之间的规律,解释自然现象的一门学科。如何在这门学科中渗透爱心教育是有一些难度的。
有一位教师的处理方式值得我们借鉴。他讲授的是《重力》一节。
在讲授完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之后,老师问道: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学生积极地做出了回答。原以为课到此已接近尾声,意想不到的是老师又提一问:重力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学生不语,因为满脑子都是有利的一面,课堂出现了沉默。这时音乐声响起,是《抗雪灾之歌》,老师深情地说道:“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正是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压断了电线、压垮了高塔、压毁了美丽的家园,但是压不断的是同为炎黄子孙的骨肉亲情、压不垮的是人们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压不毁的是重建家园的斗志和决心……”听着听着,学生眼睛有些湿润,那就是瞬间迸发出的爱吧。
3.创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情境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他明确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
为此,笔者在授课时就比较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自学的平台。
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我并没有按部就班地讲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由于此实验比较好理解,所以我让学生自读课本的相关文字部分。考虑到初二学生的分析能力有限,所以我给出了几个关键的提示问题。
(1)“此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此实验需保持哪些条件相同,为什么?”
(3)“此实验需改变哪些条件?”
(4)“此实验观察的现象是什么?”
(5)“此实验能否直接得出伽利略的论点?”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可凭自己的能力领会出伽利略的推理思想。
其学习效果比“满堂灌”式的教学更佳。
课堂情境创设也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依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水平以及教材前后的关联而选用创设情境方式。
2.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创设情境,而且必须巧妙解决创设情境所涉及的物理问题。
3.创设情境应有利于教师“搭桥”,学生“过桥”,符合学生认知结构梯度。
总之,情境创设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必要手段,更是一种艺术。他与教学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创设情境必须把需要解决的课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知识基础的事物之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达到揭示本质,领悟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