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薇
摘要:本文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改革的理论,结合教学实践及理论研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上好活动课应具备的理论素养和实践准绳,以期发挥活动课作为课改重要载体的作用,为一线教师实施活动课提供一些借鉴,促进教师利用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活动课;课程改革;探索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这次课改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课程标准明确了课改的方向:“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方面,活动课作为开展历史探究式学习的重要载体,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历史活动课程是当前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学科活动课,主要针对相关的历史学科知识和学习历史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与其他学科内容的联系,以期引导学生在历史活动中体验,在历史活动中发展,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促使学生从“学会知识”向“学会学习”转化的重要手段。
那么如何上好历史活动课实现其开展创造性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和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恰当地给自己定位、给学生定位,并不断地充实自我
教师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和历史教学,旨在指导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对教师作出要求:其一,教师在活动课中应以平等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成为其中的一员,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彼此间的真正交流,形成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其二,教师在活动中要做到多鼓励学生,赏识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要用经常性的鼓励和赞美来激发学生的热情。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假设和陈述,其中包括虽不成熟但却闪烁着创造性火花的一得之见。不要排斥学生的失败和错误,要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从而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共享教学民主的活动课堂;其三,活动课虽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协助,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宏观上对活动思路的指导、活动目的的指导、活动方法的指导以及活动结果评价和表达的指导,还可以在活动中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因材施教和有的放矢的指导,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最后教师在活动课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意识。
另外,教师应拥有多方面的教学技能,上好一节活动课,往往要用一般课程几倍的时间和精力,这就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活动资料、教参提供的素材和知识背景材料,而且还要博览群书,了解世界文化,对学生的知识状况才能有所掌握,在获取信息后,要创造性地加工信息、处理信息和输出信息,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有敬业、创业精神,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实自我。
二、开展历史活动课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自主性原则:活动课的设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自主地选择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法、参与活动过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展示活动成果。
全体性原则:活动课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确定自己的角色,做到人人参与,着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确保全体学生活动起来,体验学习的乐趣。
兴趣性原则: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开展活动课在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要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要丰富多彩,寓教于乐,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在活动过程中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实践性原则:历史活动课顾名思义是以活动为主,要使学生处于活动状态,以活动带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开放性原则:设计活动课时,注意实现课程活动和空间时间的开放,尽量使学生有选择具体活动内容的余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综合性原则: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社会学科,因此,应该重视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形成历史意识和方法提供素材和契机。
三、根据活动课类型,围绕活动目标精心设计活动进程
历史活动课类型有很多种:研讨交流类、演讲表演类、竞赛闯关类、观摩鉴赏类、访谈调研类、编辑撰写类、制作展示类等,每种类型有不同的活动流程,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活动课的类型进行精心设计,活动课进程也就是活动目标实施的具体步骤,将活动目标进行分解以阶段性目标的方式引导学生活动的进行,确保活动目标的实现。在活动课进程设计时一般应有以下六个阶段:
(1)展示活动目标——向学生展示活动目标,了解活动内容及活动方式。
(2)选择活动主题——由学生根据活动目标选定自己的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向。
(3)分配学生角色——让学生选定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明确其在活动中的任务。如果是以小组活动为方式的活动课,还须学生自行组织活动小组,进行小组分工。
(4)感知活动阶段——从直观认识出发,让学生初步接触自选活动主题的内容,以活动实例演示、实地考察、资料搜集、小组讨论等方式丰富学生对活动主题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对活动主题的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形成活动成果——学生根据自己在活动实践考察中所发现的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或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自己的观点组织成活动成果,如:小论文、考察报告、网页、课件等。
(6)活动总结——活动课的总结活动一般放在课内进行,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的总结升华,为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和交流合作的空间。活动总结可分活动成果展示、活动评价、活动延伸三个部分进行。
总之,可以说这一环至关重要,关系着活动课将达到的深广度,影响着活动课的成败,精心的设计是成功的一半。
四、完善评价体系,建立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
首先,对学生历史学业成绩的评价中,应该包括学生在历史活动课中的表现,即使是书面测试,也可以考虑开卷考试和开放性试题,使学生评价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服务。其次,对教师的评价,除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效果以外,还要关注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教学指导的有效性,以促进教师具有“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使教师充分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使教学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总之,历史活动课的积极开展将成为激活历史课教学的催化剂,成为历史学科深受师生欢迎的教学选择。所以做为初中历史教师应适应新时期历史教学观念的改变,树立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观念,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课,为学生创造历史学习的新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束鹏芳.《中学历史教学评价》.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6.
2.周晓光.《历史教学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