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艳红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实践,是当前乃至以后不断探求的重要课题。当前在实施和推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探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途径、明确可持续的素质教育内容,才能推动和实现素质教育。
关键词:初中数学;科学发展观;素质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严重滞后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其教育的核心就是坚持教育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培养全面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自从学习科学发展观以来,自觉与本职工作(初中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极其有力地指导了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在学生的培养方面,真正明确素质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就是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使数学教学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
一、因材施教,“教”“学”相辅,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数学的认识活动是理性活动,数学思维来自人的心理运算和对运算的抽象理解,无法靠传授知识和传授方法来代替。在教学中,要时常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固守陈规只能得不偿失,课堂像个小舞台,教师是导演而不是全职演员,如果定错了位,艰辛的付出只能得到心酸的回报。因此,教师要发挥导演的作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主配角地位要视情形不断转变。
坚持发展地看待问题,一是要发展而又客观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不尽相同,表现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就会参差不齐,这种存在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教师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二是要坚持全面协调地教学,实现“教”“学”相辅。笔者在多次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感到不满意,教师口干舌燥、挥汗如雨,而学生往往昏昏欲睡、神情疲惫,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学会当好“导演”,使整个教学活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协调统一。教师要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实现互动,让学生摆脱原来的“耳听”、“手记”,实现“脑、耳、眼、手”的全面协调,这样才能完善和发展其认知结构,同时发展认知能力。
二、按纲施教,内外结合,确定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途径
古往今来,一切优秀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都特别注重人的发展。席勒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人。当前,我们推进的素质教育,其目的就是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具体到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时,教师要根据数学本身所具有的“四性”即抽象性、广泛性、严谨性和明确性,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是按纲施教,做到教而有据。初中数学教学大纲随着时代的发展,几经修改,形成了适应当前新形势、新阶段的数学教学指导性纲目,其中凝结了几代教书人的思想精华,所以教师要吃透大纲,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深刻领会教学大纲中所包含的素质教育内涵。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对待每一章节内容,不能停留在“教”的方面,不能仅仅是老师懂大纲,还要在“引”上下功夫,只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纲,弄懂和弄通所要学的内容,才是“按纲施教”的目标和落脚点。
二是内外结合,做到教而有趣。所谓“内外结合”是指书内和书外、课上和课下、校内和校外紧密结合,使数学本身的抽象性、广泛性、严谨性和明确性具体而生动,使学生能利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数学本身所蕴含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实现数学教学中的内外结合,就要求教师全面发展地看待教学过程,从一个公式、一个定理开始,首先弄明白公式、定理以及真理的来龙去脉;其次走出去,让学生从身边大量点、线、面的实物出发,使之明白书上的定理和公式不是死的,不仅仅是为了算对习题和答对试卷,而是来源于生活实践,最终归之于生活实践。
采取大量行之有效的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抽象为具体,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弄清“怎么来”、“怎么用”、“干什么”这几个问题,从而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培养思维,激发兴趣,确定可持续的素质教育内容
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的反映,而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核心。当前各行各业大力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是思维的结果。数学丰富的逻辑性和推理性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思维的过程也是兴趣积累的过程,试想没有兴趣的铺垫,只有痛苦和被动的思维,其结果可想而知。从古到今,那些名垂青史的大家,在追求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总是有浓厚的兴趣相伴。在当前数学教学中,要着眼长远,以可持续的发展观看待教学中思维与兴趣的关系。
一是培养思维的方法,养成“勤思”、“善想”的习惯。古人说“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如其分地表明了学与思的关系。思维贯穿于数学这一学科的全部,学习数学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常使学生的思维点兴奋起来,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践融会贯通,不断教会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
首先,注重例题讲解。讲解例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其次,要注重观察。培养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挖掘隐含条件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
二是激发兴趣爱好,产生“求知”“问知”的动力。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会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给予优先注意并去积极地探索。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学习的动力,是许多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今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工作,非常清楚地看到学生兴趣与可持续发展观密不可分。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要真正懂得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将生活与教材相结合,使学生明白数学不是枯燥的定理和公式,而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和掌握生产生活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使其认识到数学与他们未来从事的事业密切相关。
其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要积极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人的天性,是人自发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意向。学生的好奇心往往表现在对一些新鲜事物总爱问个为什么,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求知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化繁为简,把抽象、复杂的数学内容转化为有趣的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实践,是当前乃至以后要不断探求的重要课题。在实施和推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坚持不懈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实现数学教学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把素质教育推行下去,才能培养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章
1.《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
2.《科学发展观与教育发展》.中国英语课程网.
3.郭章铮.《强化德育功能 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