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09-09-08 06:32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创造美

吴 进

摘要:语文课的审美教育,要求教师从课文中挖掘出美感以创造美的灵魂,培养高尚情趣,陶冶学生情操。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在于培养学生充分地感受美、正确地鉴赏美、主动地创造美。

关键词: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

审美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进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正是具体地通过课文,使学生认识和掌握祖国的丰富文化遗产,优秀的语言艺术,形象的表达手段,培养学生充分地感受美,正确地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是传统美育手段不能替代的。

中学语文课本中,各种文学体裁都有,议论文中整齐的句式,严密的论证;说明文中条分缕析的说明;记叙文中的深邃意境,感情的变化及人物的对白,叙述的顺序,无一不存在着美,充分体现了语言艺术的表现力。语文课的审美教育,要求教师从课文中挖掘出这些美,让学生在这些瑰宝面前受到强烈的感染,得到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作为教学的目的,说明审美教育符合当代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塑造美好灵魂,改善人文化心理结构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

1.感知美

审美教育,应以创造美的灵魂,培养高尚情趣,形成优秀品质为出发点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不会自发形成的,它必须通过目标明确分工来培养。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要以语言艺术为手段,通过渗透、融化的方法,把美感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一篇好的文章,应该给人带来美的感受,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教师需要作好深入细致的工作。备课时,一是要挖掘课文的美因素,二是设法把整理出来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方式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上课时参照设计,依次向学生展示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人物形象美,以此感染学生,使学生通过想象、理解得到美的体验,丰富美的情感。

例如在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中文章一开头就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说明苏州园林在整个艺术构思上有一种图画美,既“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接着围绕建筑上的图画美,展示了一幅美丽多姿的图画,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假山的堆积“或是重峦叠嶂,或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池塘里是鱼戏莲叶间”;而树木则是”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还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花墙和廊子“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阶砌旁“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窗边“几杆竹子或几棵芭蕉”正对着白色的墙;门窗梁柱的图案别巨匠心。这一切,形成千变万化的意境,化景致为情思,给人带来美的感受。讲课时教师可以抓住这样一些美的词句,让学生欣赏、体会,以形象、感觉、色彩和动静的变化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领略苏州园林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自然美和人工美。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文章,都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优秀课文。

2.鉴赏美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说:“美能磨练人性。一个人如果从童年时期就受到美的教育,特别是读过一些好书,如果他善于感受并高度赞赏一切美好事物,那么很难设想,他会变成一个冷酷无情,卑鄙庸俗,贪淫好色之徒。”中学语文教师采取各种可行的手段丰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使广泛的审美性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先导,使学生在美感中求取真知,让审美成为学生获取真知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接触最多的艺术美的形式即文学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而文学美又表现为语言美,借助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美是独特的,不同题材的文章各具独特的美,如散文的意境美、小说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美、杂文的犀利美、诗歌的音韵美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教学手段把这些美的因素挖掘出来。

如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就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文中有一段描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根据学生平时的观察,通过想象把这些描写构成一个具体而完整的美丽画面,再引导学生联想到社会上具有这种高贵品质的人,如此使学生产生另一种审美情趣,这种美感的加深,既有形象美,又有社会美,所以这种想象越丰富,感受越强烈。

如朱自清的《春》描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从而表现出春到江南的景象。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则为我们描写了明净清亮的月下荷塘,轻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荷香及心怀淡淡的哀愁、独步月下的喜悦,这些描写组成了静谧和谐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

3.创造美

美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除了激发学生的感受美和鉴赏美之外,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加以迁移,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如表情朗读是很多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它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创造。如在教《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就可让学生分组表演文中的角色,学生经过编排、演练把文中皇帝的愚蠢、昏庸、自欺欺人,大臣的虚伪、可笑,孩子的纯真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学生们创造性地塑造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对人物的审美情趣。

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他们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中学语文课文里蕴涵着很多美学因素,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美的探索也是无止境的,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在感受、鉴赏、品评、借鉴中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明海.《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1.

[2]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3]王明居.《通俗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4]陆志平,顾晓白.《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5]钱威,徐越化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2版.

猜你喜欢
创造美
音乐,让语文课堂更“美”
浅议军校学员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学的兴趣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