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宏
摘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的新能力,是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大胆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探索、探究、解决问题,利用各种不同的方法、途径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而化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最合适的学科。怎样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一、实验教学环节中进行创新能力训练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中,学生的感觉器官高度紧张,通过对感应对象的发现和掌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施展才华,发展创新能力。要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淘汰过于陈旧和不利于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开发和引进新的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强综合性实践和设计性实验,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结果和分析现象的能力,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是创造思维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浓厚兴趣,才可能激发出创新潜能。
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以社会上的化学问题为素材创设学习情境,可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溶液的渗透压》的时候,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半透膜,就可以用鸡蛋壳做一个,当在课堂上展现出这个鸡蛋壳半透膜时,很多同学会好奇地问:“鸡蛋壳怎么会变成这个模样——一半只剩膜而另一半壳却依然在呢?”不要直接告诉同学们膜的制作方法,而要学生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过程中讨论这个膜的制作方法。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最后讨论出最合理的制作方法——用稀盐酸浸泡。课后就会发现同学对这节课,对溶液的渗透压知识记忆犹新。究竟是什么产生了这么大的动力?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鸡蛋壳的外形变化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节课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从生活中寻找“化学武器”,使化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生活中不断渗透化学,化学中不断渗透生活,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三、积极开展活动课教学,在创造性活动中增长学生的创造才干
新课程方案增加了活动课课时,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活动课教材,为给学生发展个性和培养特长提供条件。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活动课教学,把它作为激发兴趣、爱好和特长,实现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促进大多数学生创新性个性的发展。化学教学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例如化学实验小组、环境保护小组等,举办有关创造性技法的讲座和小制作、小发明竞赛活动。通过活动课,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把兴趣逐步发展成志向,发展为事业心,为将来献身科学奠定基础。学生通过活动课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在小实验小制作中自己动手,到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去思索。发挥主动性,勇于思考,大胆创新,有利于培养科学作风,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创新力的发展。活动课教学更需要教师进行创新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多激励,多启发,多指导, 少限制,少灌输,少管束。
四、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全过程,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利用自己的旧知识去理解掌握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探索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认识结构的“最近发展区”,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学生新的水平,每一次正迁移的转化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智力水平提高的过程。现在使用的新课程教材从内容上探究性问题多了,从方式上讨论与思考多了,从要求上联系生活、生产的问题多了,旨在让学生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发展才能的机会。为此在教学中更要花大力气精心设计教学全过程,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新课引入如何设置问题情境;二是怎样把不同事物横向、纵向地比较或移植到所要探究的问题上;三是怎样促进学生敢想、敢讲和发表创见;四是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培养的效率与质量。
五、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高级形式,它是伴随着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人脑的一种综合性思维,是思维素质、思维心理、思维形式、思维环境和思维效果的系统综合反映,是创造性活动的核心因素。创造性思维包涵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发散思维”为思维形式的思维变通性品质,另一方面是以“收敛思维”为思维形式的独特性品质。
在化学教育中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激发学生的思维欲,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因势利导地发展他们思维的创造性。在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训练。前者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运用不同方法分析研究,可以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发散性思维,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后者则使学生思维集中,掌握规律,训练“懂一题,带一批”的方法,使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然这些训练不是一味追求“多”,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思”。让学生既要善于思维的发散,又要使思维的结果具有收敛性,积累成经验和认识。在教学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化学原理,设计实验,这是给他们发挥和应用创造性思维,展露创造才华的好机会。又如可以根据一些知识点,精心设计思维的发散点,采用扩散性问题进行训练。在学习氨气的性质时,提出“除了氨气和氯化氢外还有哪些气体用什么方法也可以做喷泉实验?”“做喷泉实验,如果喷不出‘泉水原因有那些? 让学生拓宽视野,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想法。教师不要过早下结论,作判断。对学生的错误不应看得太重,教师须明白,所有有活力的思想都有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必须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允许他们出错。这样既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科研能力,同时可以看到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已将思维层次提高到创新思维的高度。
总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对新时代教师提出的一个严峻课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大胆地改革,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去探索,以寻找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引导学生发现、研索、探究、解决问题。利用各种不同的方法、途径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多霞,钱扬义.《化学教学论》
2.沈兆良.《落实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思维》
3.陈立云.《启迪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