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体”备好小学数学课

2009-09-08 06:32闫顺全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备课小学数学

闫顺全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不管怎样新,都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备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备好小学数学课?就此话题,从“点、线、面、体”四个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把握教材;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备好课,是广大一线教师都在探索的课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想备好一节数学课就应从“点、线、面、体”这四个方面着手。

一、准确解读教材,理清知识点

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识途。我感到,要把数学之路探清认明,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面对新教材,有些老师摆脱不开老教材的影子,老教材的内容在头脑中根深蒂固。例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课,老教材中有“角的大小和角的边长没有关系”这一知识点,而新教材中已将其删除。而有些教师在讲课时还会硬搬到课堂上,总感觉不讲是漏掉了知识点。一节课费了好大劲,学生才勉强弄懂,而新教材中的知识点教师还没来得及讲便下课了。一节课完不成应完成的教学目标,造成课堂教学低效。因此,准确解读新教材,理清知识点是备好课的首要前提。

二、整体把握教材,连点成线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每项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学生获取新知识时,总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参与下进行的,脱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进行教学,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无法参与,而新旧知识连结纽带的断裂,必然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使其难以掌握所学的内容。正因如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做到“瞻前顾后”。多数教师“瞻前”做得比较到位,在新知识教学之前,能够将相关的旧知识进行透彻地复习,而“顾后”这一环节则不太在意。如有些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把4+4+4=12改编成乘法算式4×3=12以后,就没有继续往下讲“4×3”表示“三个四相加”。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之后,还要探讨乘法口诀,其中有这样的练习题:“把下面的算式改成乘法算式:5×6-58×7+8”。做这样的练习,学生只有明白5×6代表六个五相加,8×7代表七个八相加,才能很快把题做出来。可老师就是“吝啬”地没有讲这一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使得学生的后续学习有困难。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看看前边讲了什么,后边要讲什么,使知识系统地联系在一起。

三、开发课程资源,组线成面

进入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开发和利用身边熟悉的课程资源。如对人体的巧妙运用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总结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之间的单位换算时,我为学生找到记忆的方法就是利用手指来记忆。伸开五指,把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看成毫米、厘米、分米、米,这四指指尖之间的距离相等,因此,记住这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而食指和拇指的距离最远,就把拇指看成是千米,米和千米间的进率就是1000(如图所示)。这样,学生掌握起来就比较直观,而且学生也对此非常感兴趣。

在开发与运用课程资源时,学生也应是我们首要关注的资源,这样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课堂便会成为一潭活水,动力会源源不断。前不久,听了一节数学课《认识乘法》,在引入部分,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内容:

师:同学们看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指黑板上的算式:2+2+2+2=8 4+4+4+4+4=20)

生:加数都一样。

师:我们把这样的加法算式就叫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刚才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呢?

生:用加法。

师:那好,那老师要求你在5秒钟内写出100个2相加,能不能做到?

教师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说出“不能”,从而引出乘法。可此时,一名同学站起来高声说:“我能!”面对出乎意料的答案,老师不慌不忙地说:“那好,请你到黑板上写一写,大家给你计时。”

生:5、4、3、2、1,停!

学生刚在黑板上写出了四个2相加。此时,老师又问同学们:“能做到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可老师却有一个神奇的办法能做到。”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认识乘法。此时,学生都瞪大了眼睛,听老师讲这个奇妙的办法。

老师牢牢抓住课堂上生成的内容,把它转化成有益的教学资源。通过同学的实践,使心存疑虑的学生认识到运用加法完不成100个2相加。从而使学生对认识乘法有了更大的兴趣,满怀着神秘感去认识乘法、探究乘法。所以,作为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预设课堂上的生成,一定要善于及时捕捉突发事件,进行二次备课,慧眼识别,巧妙转化,有效利用,使其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让这瞬间产生的灵光成为我们教学的催化剂,那么我们和学生将共同享受每一节课的精彩。

此外,不仅教师要善于发现,还要让学生有一双发现数学的眼睛,有一个灵动的头脑。当看到“公共汽车”,学生会想到旋转现象,想到车的载重量,想到车站发车的时间问题,想到汽车的相遇问题。教师要把数学课堂搬到生活大课堂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点、线、面,而是生活这片汪洋大海。

四、倾注人文关怀,围面成体

我们知道数学是现实的、是源于生活的;其实数学也应该是历史的、是人文的、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为学生建构数学史观、文化观、思想观。让学生在现实与历史的坐标中更真切地建构数学。

1.演绎数学文化,让科学与人文的对话闪现智慧的火花

数学课堂基于知识,更应在知识的基础上,将数学与人文相融,使二者在融合中获得升华。如参加学校组织的高年级组集体备课活动,备《圆的周长》一课,我准备了《周髀算经》中提出的“周三径一”的知识;祖冲之,通过精确的测量和计算,发现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发现,比欧洲类似的发现早了好几百年;有的国外数学家已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几百万位了;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有的数学爱好者能一口气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很多位等人文素材。让学生在这样由古至今,由中及外的数学发展史中感受到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懈追求,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科学真理的理想。

2.重视审美挖掘,让学生审美时感受科学与人文的交融

数学课总是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事物,用最和谐的图画抽象最形象的形体。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审美价值。对美的追求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美的挖掘与发现,必然能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如在一次校本培训中我有幸欣赏了南京名教师张齐华的数学课——《圆的认识》。本节课就十分巧妙地挖掘了课堂中的审美因素。在导入部分,老师用录像演示了一个石子投入池塘的画面,屏幕中碧波如镜,飞石入水,波纹荡漾。产生了一个又一个同心圆,老师从这里的圆入手,又播放了大自然中的圆:太阳、向日葵、花朵、月球上的环形山等一组组美丽的图片让学生惊叹不已,流连忘返。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圆的曲线美,虽然新课还未展开,学生却对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圆成了他们审美的对象。该片段有效地实现了数学与审美的融合。体现了数学的人文陶冶作用。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树立科学人文理念,立足现实生活与历史背景,有效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对话,使科学、人文、审美水乳交融;使个体与社会和谐统一,使课堂在人文关照下凸显数学的立体和丰满。

总之,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全身心地钻研新教材,新理念,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下真功夫备好每一节课。这样,必然能够探索出一条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有效备课”之路。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备课小学数学
孩子刚入学,父母咋“备课”?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