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豪祥在《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4期撰文认为,有效的教学反馈应同时具备准确性、针对性、制导性、激励性、适时性、多样性、交互性等特征才能对教与学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准确性是指教、学双方从对方那里获得的反馈信息,在认知理解上应该是一致的。针对性是指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不同的学习环节与进程,不同的教学内容、情境和教学的不同过程形成不同的教学反馈。制导性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学双方一系列有效的行为反应主要是借助一定的反馈制导性作用来实现,它强化并引导教、学双边的正确反应,帮助双方行为表现保持有效性。激励性是指教师通过教学反馈向学生传递评价、启发等反馈信息,使学生从中得到激励,同时也使自己得到进一步做好教学工作的激励。适时性是指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的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提供恰当的反馈信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多样性是指教学反馈在内容、形式和具体的方法上的多样性、有效性。交互性指的是在多个层面上的交互性,包括师生间的交互性,教师与教材的交互性等。
教育与人的发展新论
杜高明在《教育评论》2009年第2期撰文认为,教育即发展,教育是“关系”“发展”“社会实践”的统一,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影响教育的内外诸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1.潜能与发展。教育者要通过增加未来潜能实现的可能性,帮助学生克服现实潜能的匮乏状态,不仅要预见到那些现有的潜能并促进它们的实现,而且要帮助学生充分实现那些现有的但会稍纵即逝的潜能。2.内在需要发展与环境要求发展。教育既要尊重人的内在潜能与兴趣,又要使人的发展符合社会、环境的需要,找到两者的融合点便是人发展的最佳状态。3.发展过程与发展目标。教育是发展目标和发展过程的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在看到教育想做什么的时候(发展目标),也要看到教育实际上做了什么(发展过程)。4.人格发展与自我建构。教育中的人格发展,最终都是学生自我建构的实践和发展过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掌握好教育过程中人的内在需要和社会的外在需要之间的度是最基本的问题。从儿童教育的使命看“减负”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2009年2月23日《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可以概括为12个字,即“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发现儿童是发现儿童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解放儿童是打破对儿童的各种束缚,发展儿童是促进儿童全面协调成长。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有可能给学生带来“童年恐慌”。所谓“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而不能理解、不能承受所导致的一种较强烈较持久的焦虑心态。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父母过高的学历期望和不当的教育方式,是导致“童年恐慌”的一个直接原因;2.教育评价指标单一,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是导致“童年恐慌”的重要原因;3.社会上扭曲的价值观念和舆论导向,是导致“童年恐慌”的深层原因。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有效策略
韩立福在《教学与管理》2009年第4期撰文认为,建构高效能的具有学习共同体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行动策略上,应采取如下有效策略:
1.激发愿景策略。学习愿景是影响和指引每个学生努力学习的心理基础,也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动力系统和有效机制。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要让学生建立起体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的美好愿景,让学生将个体愿景与小组愿景结合起来,实现学习愿景化。
2.评价机制策略。角色与职责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引进多元评价机制。落实各层级的学习责任,体现生生是“主体”、生生是“代表”、生生有“责任”的学习理念,使学生学习责任化、评价多元化,确保新型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能。
3.问题生成策略。情境化问题设计是有效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途径,始终让学生在问题生成、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有效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不采用问题教学模式,学生就像“拔河”没有绳子,因此问题生成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主要策略。
4.问题训练策略。问题训练是对文本所含问题进行的操作性训练,目的是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生有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训练既可设置为面向小组的问题训练,也可设计为面向学生个体的问题训练。
(责编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