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碧
海蜗牛是一种软体动物,分布于从加拿大到佛罗里达的沿海海域。要想在它生活的海潮波浪区找到它的踪迹需要极大的耐心。它的体型十分娇小。成年个体体长1~3厘米,没有贝壳,看上去活像一片叶子,翡翠般鲜绿,与藏身处的海藻天衣无缝地打成一片。它的这种美丽色泽在动物界并不多见,这其实要归功于它身体内部大量的叶绿体——对,就是那些通常只有植物才拥有的充满叶绿素的光合作用工厂。
窃取叶绿体
不过,刚出生的海蜗牛呈棕色,半透明,身上缀有红色斑点。在成长过程中,它们贪食藻类,身体的颜色逐渐变为浓绿,并保持终生。与此同时,出现了另一种更为奇特的现象:饱餐一顿后,它们可以接连几个礼拜甚至几个月不再进食!原来,这种海蜗牛不但能够把吃下的绿藻中所含的叶绿体贮存下来,还对其加以利用,使之成为持久的食物来源,它可不是在为应付食物匮乏期而储备口粮。事实上,这些叶绿体即便在其机体内也能进行光合作用,海蜗牛正是利用了这一特质。
这个过程看上去并不复杂。可是科学家们始终困惑不解。叶绿体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细胞器。当人吞下蔬菜后,体内消化道的酶会把蔬菜的细胞分解,这种作用使叶绿体无法以任何形式存留。所以,我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吃下蔬菜沙拉或海带什么的,不必担心自己会进行光合作用。那么这些绿藻中的叶绿体如何抵御海蜗牛的消化液呢?直到今天这仍是一个谜团。
提起叶绿体,人们常常会把它和植物细胞联系在一起,好像历来它就是植物细胞的一部分。上世纪60年代后期,有几项突破性研究证明:早期的叶绿体是一种蓝藻,由于偶然的机会进入了原始细胞。经过漫长的适应和演变之后,才形成了今天这副模样。
这方面的证据颇为丰富,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人们发现:叶绿体有一套独立的遗传系统,它和蓝藻中的DNA系统很相似,而和植物细胞核中的遗传系统则相去甚远。大概正是有了这种不平凡的来历,所以直到今天,叶绿体还保留着一定的独立性。叶绿体在一些动物的细胞质中,完全有可能无限期地存活下去。想象一下,假如我们能像植物一样,喝一口水。吸一口气,再晒晒太阳,肚子就不会再唱空城计了。没问题!只要我们把身体呈给太阳便可获得给养,大吃大喝。奇迹是如何创造的?通过光合作用就能搞定。
人们早在19世纪中叶便已了解了光合作用机制。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变成自己生存所需的养料。绿色植物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光能,把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化合成自身赖以生存的有机质。如果人类也能进行光合作用,事情就变得太简单了。
有一点可以说明,海蜗牛具有一种保存并不损害这种细胞器的非凡才能。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存活下来的叶绿体不断在海蜗牛分枝茂密的肠道内累积,并四处移动,直到它的表皮之下。
这些叶绿体采集光线,生成碳水化合物。海蜗牛吸收了这些物质,就再也不用四处觅食啦!它只须留意体内微型光合作用工厂的生产,为它们提供充足的阳光即可。
况且,海蜗牛的身体也显然适应了这种转变。两片形如翅膀的伪足将身体拉宽。当伪足折起来时,它看上去就像只绿色的鼻涕虫,体态修长,顶端两只触角;而当“两翼”像太阳能电池板一样展开时,它的身体便与一片绿叶无异,背上的血管就是它的叶脉!由于自己有能力制造有机物的缘故,所以海蜗牛在光照下,即使长时间不吃不喝也毫发无损。
有人把海蜗牛放到黑暗中挨饿,只可存活14~39天。但如果拿到阳光下,经历93天后,21只海蜗牛中仅仅死了5只。分析其死因,还是由于年龄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