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莹
吴奇修现在的职务是湖南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之前,他曾经担任过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中共冷水江市委副书记、冷水江市人民政府市长,当选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但他最广为人知的身份,还是北大第一位“村官”。
1983年,17岁的吴奇修以娄底地区文科状元的成绩被北大经济系录取。那时,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他积极准备报考研究生,一步一步圆“梦”。
1986年暑假。吴奇修和同学到广州、温州的农村做社会调查,那里的富裕让从省级贫困县出来的吴奇修吃惊不已,紧接着,他又在家乡涟源调查,贫富的强烈对比撞击着他的心。调查结束后,吴奇修致信娄底地委和涟源县委,表示了“要求到基层工作,学以致用,为革命老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的意愿。
1987年7月,吴奇修得偿所愿,被分配到涟源县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工作。那个年代,大学生本来就很少,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吴奇修放着北京的大机关大单位不去,偏要到贫困的小村子去,一时引来轩然大波,有人说他犯了错误被“发配”,有人说他成绩不好只能降格分配……迎接满腔激情的是一盆盆冷水,这让他感受到理想和现实之间巨大的落差,也感到委屈。但冷静下来的吴奇修想:自己并没有做错事,那么就挺起胸膛,勇敢地面对别人挑剔的目光吧!于是,他全面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决定从小事做起。每天早晨7点半,第一个赶到单位,打好开水扫好地,遇到抗洪救灾、扶贫帮困等许多人不愿干的急难险重工作,他总是抢着到一线去。渐渐地,他在工作中找到了自信,也显示了自己的才干,更赢得了周围人的理解和信赖。
都说“人往高处走”,吴奇修却几次“水往低处流”。1989年至1992年,吴奇修申请到两个贫困村扶贫。1995年,吴奇修上任茅塘镇石门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7年。
1600多人的石门村积贫积弱,人均年收入只有480元,整个村子的债务却高达12万元。当时,老百姓对这位大学生“村官”抱着怀疑和戒备的心理。“他就是来镀镀金,我们要让他金镀不成,沾一身泥巴走”。话传到吴奇修耳朵里,他什么也没说,也不着急“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走家串户跟农民聊天,了解他们的困难、需求与感受。他拆了破烂的小学危房,千方百计建了一栋新学校,又带人修河道和河堤,解决了村子里河道多年淤积的问题,还在村里修起一条水泥公路,这些工程都是他自己想办法筹措资金,没让农民掏一分钱。
之后,他和村党支部一班人上新疆,下广州,赴沈阳,到重庆,招商引资。先后兴办企业16家,到1998年,全村实现工业总产值3.1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7200元。“老百姓是很实在的,不会听你说得多么动听,而是看你是否真的对他们好。你不能端大学生的架子。你让他们在发展中得到实惠,他们就会支持你。”吴奇修说。
他学会了三个村的方言,而且说得很地道,“到农村工作如果只会说普通话,会被农民当做客人。”农民家的腊肉有时变了味还合不得吃,碰上吴奇修去家访,村民就会热情地留他吃饭,不断地给他夹肉,“这时千万不能拒绝”。农民要敬酒,平时几乎不沾酒的吴奇修明白:讲1000遍道理也不如喝下那一碗或许很快就会使自己头晕的酒,他二话不说,端起酒杯就干了。后来,有的村民一高兴就会使劲拍着吴奇修的肩膀,说,“这才是自己人!”吴奇修知道,自己已经真正地融入了乡村,乡亲们也真正把他当成了贴心人和主心骨。
1998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给石门村的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如果继续困守石门,很多企业会倒闭,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乡村经济也会功亏一篑。吴奇修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决定带领农民走出去。
在他的带领下,石门村瞄准中亚和俄罗斯市场,决定挺进大西北,利用地理优势搞出口加工贸易。他们迅速建立了基地,占领了市场,赢得了可观的利润。随后乘势在广东、重庆、江西、新疆等地办起7家企业、8家公司。到2000年12月,兴办工业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30多个,石门的企业拥有了自营进出口权,企业分布10多个省、市、区,产品销往美、英、德、日等20多个国家,使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变成全省小康示范村。
当不少村民已经有了企业、收入颇丰的时候,领头人吴奇修还领着每月1000来块钱的工资。当看到许多同龄人从家门到校门到机关门,仕途一路春风得意时,吴奇修总是保持平和的心态。“在基层干事创业需要勇于坚守。坚守尊重百姓的情感,坚守自己信奉的理想信念。如果你没有使命感和奉献精神,没有爱上所从事的事业,就很难坚持下去。但当你亲眼看到山村的面貌一天天在变,当你运用所学知识为最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并为他们不断带来实惠的时候,你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幸福感,会感到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郭进摘自《中华儿女·青联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