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模式下三峡库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2009-09-05 07:22傅鸿源段力誌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城乡统筹产业集群三峡库区

傅鸿源 段力誌

摘要:三峡库区气候条件特殊,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是中国西部典型欠发达地区之一。作为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如何加快库区产业发展和移民就业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文章分析了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从产业集群理论的角度阐释了集群化是加快库区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共荣的有效的现实选择。基于城乡统筹观点,构建了库区产业集群支撑体系,提出了库区产业集群带的培育途径,从产业集群内源及外源因素就推动库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的策略建议,努力把三峡库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库区。

关键词:城乡统筹;三峡库区;产业集群;产业空心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3-0001-05

一、引言

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自2000年以来,随着大规模的农业人口转移,全国城镇化水平以年均超过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长。另一方面,中国大中城市又因环境承载力、产业支撑力或综合财力的限制而无从吸纳更多的就业大军。大城市、大农村的典型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制约着中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区域差距、城乡差距、社会公平等一系列热点难题,对中国的社会结构稳定构成了严重的潜在威胁。因此,加强科学引导,坚持城乡统筹,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改革发展全局的稳定和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顺利推进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峡库区是中国西部典型欠发达地区之一,主要涉及重庆东部十余个区市县1000多万人口。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库区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发展水平仍较低,且不平衡。据《十六大以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分析》统计数据显示,从人均GDP来看,2006年三峡库区人均GDP仅7000余元,还不足重庆市平均水平的70%;就地区GDP而言,重庆都市圈与三峡库区的GDP比值由2002年的1.28:1扩大为2006年的1.48:1,大于全国东、西部落差;就城镇化率来看,2006年重庆都市圈城镇化率达到了86.8%,而三峡库区仅为30.2%。

伴随着三峡大坝的修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产业空虚化破解与产业结构调整、百万移民安置、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库区可持续发展及人口演化与就业等一系列难题,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目前,三峡建设工作已进入以移民搬迁为主转向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的新阶段。如何让移民在“迁得出”的基础上实现“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如何加快发展库区产业而逐步改变“一产不强,二产不优,三产不大”困境,是当前政府面临的现实挑战之一。库区产业结构分析与调整优化研究已变得刻不容缓,成为库区建设系列难题破解的重中之重。

作为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三峡库区追求与新重庆直辖市建设步伐协调一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库区生态约束条件下的区域产业发展又必须要依据其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有进有退,突出重点,发挥优势,既确保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又加快其产业快速和健康发展。

二、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三峡库区曾是巴蜀文化的中心,随着历史的变迁,其繁荣昌盛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长期悬而未决的三峡大坝修建决策又导致了库区几十年的投入欠账,投资结构失衡,库区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增长基础脆弱,运行质量和效益低下。

(一)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现象较为严重

产业空心化也被称为产业空虚化。它较早出现于19世纪后半期的英国,并以不断变换的形态,困扰卷入经济一体化潮流的世界上各个国家。产业空心化之所以广受关注,源于它很容易导致产业在某种生产要素、产品或资源方面的比较劣势,使得产业安全度大大降低,由此可能引发竞争力下降,失业增加,对外依存度增加,经济及社会不安全等…。

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集中表现在产业布局狭窄,核心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库区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缺乏接续产业,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化不够;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经济与环保压力加剧;在部分情况下,政府与移民之间缺乏一种良好的双向互动联系,移民就业压力大;市场机制失灵,政府机制缺位,凸现出大量矛盾纠纷。笔者认为,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问题是当前不容忽视的客观经济现象,而问题的出现既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有自然、社会、经济基础发展水平的制约,还与政策、体制等因素相关。

(二)库区产业结构变化明显,结构层次较低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移民资金的陆续到位,库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1997年三峡库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2.2:38.9:28.9,到2005年调整为19.1:43.2:37.7,其产业结构

变化总值为26.2个百分点,是同期重庆和全国的平均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总值的2倍和3倍。其中农业下降13.1%,工业上涨了4.3%,服务业增幅达8.8%。纵向比较结果可以看出该趋势遵循库兹涅茨在完善配第·克拉克定理时提出的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理论,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对拉动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但横向比较,库区产业结构的总体水平和层次仍然较低。库区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高,2005年库区第一产业比重为19.1%,高出重庆市3.6个百分点和全国6.5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条件差,劳动生产率低,产品结构单一,商品化极低;库区第二产业的比重和重庆市平均水平相当,其中建筑业由于受大规模移民搬迁和库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刺激得到了快速发展,移民迁建工作结束,库区建筑业萎缩,其产业占比会有所下降;第三产业范围内,传统的商贸物流占到了41.9%,金融业、房地产业受大规模移民搬迁刺激而发展较快,占到了12.4%和12.7%,而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所占比例不到10%,与重庆市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三)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突出

首先是库区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一方面表现为城乡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变动中非农业生产者远高于农业生产者。以万州区为例,2006年万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40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739元,前者是后者的3.5倍。若考虑到城市居民享有的公费医疗、社会保险、城市基础服务设施等福利,把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转换为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则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更大。另一方面表现在库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移民的就业率低,工矿企业搬迁造成的就业机会减少和大量移民需要就业的矛盾日益突出。

其次是库区产业内部二元结构问题突出。三次产业中农业占比过大,产业技术低级和高级并存。

三峡库区在食品、轻工等领域有一些在重庆甚至全国同行业中有竞争优势的技术和产品,如涪陵榨菜、谭木匠、太极集团等。也存在大量落后的产业技术,以万州区为例,在食品、纺织、建材等行业的现有企业设备中,机械化作业程度低,手工作业和半机械化作业占多数。

三、产业集群——加快库区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共荣的现实选择

(一)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E.Porter)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的。该研究是其结合对国家竞争优势研究而展开的,在竞争优势理论中,波特强调各个要素发挥作用时,是一个动态系统性机制的变化。波特(1998)认为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以保罗·克鲁格曼(1999)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流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在国内,不少学者从聚集经济、分工与专业化、报酬递增、知识溢出等角度分析集群的形成机制,但多数的机制分析严格来讲是集群的经济性分析,这种经济性分析往往是事后分析而不是事前分析。

综上,笔者认为产业集群就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一种有效生产组织方式,在相对其他地方具有比较性优势的特定区域,产业集群通过相互联系的企业以集聚的形式出现。集群内部通过前向、后向、侧向等多维联系,通过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有利于提高产业整体效率和区域竞争力。同时,产业集群对外维持了区域市场竞争地位,对内促进专业服务市场建设,规范集群内企业竞争与合作关系,推动区域产业发展。发展区域经济,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关键在于培育发展那些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企业集群,形成各地的区域规模经济,以区域的企业集群力弥补单个企业力量的不足,从而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产业集群强调区域发展要素中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投入的要素不仅包括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而且强调企业家资源的培育以及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教育培训机构对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另外产业集群内劳动生产率增长是内生的,呈现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表现出很强的产业集群乘数效应,形成新的区域经济门槛(图1)。

(二)三峡库区产业集群支撑体系

基于上述对产业集群的理论分析,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及协同机制、企业的集聚效应和产业集群的乘数效应,根据三峡库区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及库区产业发展机遇,结合中国广东、浙江等地成熟的产业集群经验,笔者构建了城乡统筹模式下的三峡库区产业集群化发展支撑体系(图2)。

(1)竞争机制及协同机制:居于库区产业集群支撑体系的中心,是整个体系上联系其他要素的纽带,使得整个模型构架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系统。竞争机制可以促进产业集群创新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不断优化调整,而协同机制有利于更合理利用和整合资源禀赋并促进系统相互作用,使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更好相互渗透和交叉,更大程度上发挥集群的集聚效应、乘数效应。

(2)库区要素条件与产业基础支持:库区产业集群形成对生产要素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这些要素既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还包括制度、知识、品牌、管理水平、人力资本等高层次要素,并受限于库区目前的产业特征及相对脆弱的生态环保。要强化产业基础的支持,重点扶持和培育龙头产业,发展其他地方没有基础和优势的产业,努力形成库区的特色产业集群带。

(3)库区政府支持体系:创造一个有利于库区产业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引导库区产业集群合理有序发展,政府的支持作用十分必要。对三峡库区产业空虚难题的破解,体制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合理的制度结构与有效的制度创新也是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4)库区产业集群的研发创新和市场服务体系:它们分别是该产业集群的前项联系和后项联系的发展情况,前后项联系的广泛性反映了产业集群的成熟度。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源泉,而专业化的市场服务体系则有利于交易费用降低,促进库区产业集群的快速和稳定发展。

(5)培育库区产业文化与企业家素质:产业集群具有根植性,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该区域的产业文化基础上的;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对库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库区产业文化培育及企业家素质不断提升,有助于库区产业更具竞争优势。

(6)库区产业发展机遇:西部大开发、重庆直辖、新三峡建设、城乡统筹经济特区等都是库区产业发展中的大机遇。而这些机遇也有助于库区产业集群的可持续性发展。

综上,要破解目前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严重、库区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库区移民就业安置压力大等难题,就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重点扶持支柱性产业,扩大特色产业的比较性优势,引导生产要素及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布置,创造和谐共生的创业环境,走三峡库区产业集群式发展道路。

四、城乡统筹视角下三峡库区产业集群带培育

三峡库区建设应根据产业经济的发展规律,统筹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库区产业布局,依托交通干线,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县城、重点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带。充分发挥库区自身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面向市场选择产业项目,重点发展资源加工型、生态环保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立“特色+品牌”农业产业集群带

三峡库区应充分考虑农业资源的特点,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充分利用库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重点发展优质柑橘、草食牲畜、优质粮油、榨菜、中药材、蚕桑、笋竹、甘薯、无公害水产等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区;建立起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业、养殖业结构合理、品种优化的新型农业产业集群带;划定奉节、巫山以及长寿、垫江、梁平发展品牌水果区;圈定大巴山、武陵山为特色中药材产业区;以石柱、开县、奉节为草食牲畜商品产业区;发展巴南、渝北、江津为现代城郊农业区。

(二)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培育共生环保工业产业集群带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要采用先进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发展生态环保经济。培育万州盐气化工基地为支柱的共生工业产业集群带,包括万州、忠县、云阳、开县等县;培育长寿天然气、石油和精细化工基地为核心的化工产业集群带,包括长寿、垫江、渝北等地;培育涪陵化肥及生物医药基地为核心的加工制造业产业集群带,包括涪陵、武隆、石柱、巴南等区域,以化肥、生物医药产业为龙头,带动发展食品、化工、建材、纺织、机械、有色金属支柱产业,建成

渝东最大的制造业集群带。

(三)培育精品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集群带

依托三峡库区独特的旅游资源,在库区打造世界级的内河黄金旅游产业集群带。构建包括巫山、巫溪、云阳在内的自然山水旅游带,以石柱、秀山为代表的人文民俗旅游带,武隆的特殊地貌生态旅游带。整合外部周边的旅游资源,构建长江三峡国际生态旅游试验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沿江形成三峡库区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带。建设万州、涪陵、长寿、开县、奉节等区域性商贸中心,发展农产品、轻工产品等大中型批发市场和特色专业市场,拓展巫山、巫溪、石柱等省际边贸市场,构建工业品下乡进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双向流通网络。

五、三峡库区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现实策略

三峡库区产业集群是一个统一的大系统,而其发展与演化又是动态进行的。波特在1999年曾说“集群的兴起需要一定的市场基础”,在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时,政府要“去寻找制约集群发展的因素,着手加以改进”。可见,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依赖于市场机制,而且还有赖于政府的调节。也只有积极实施符合库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内源及外源因素相关的现实策略,才能把三峡库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库区。

(一)科学规划库区产业发展,积极发挥政府引导和服务作用

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为库区产业发展创造充满活力的体制环境和对外开放环境。在产业发展管理上要实施柔性管理,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不能搞“一刀切”模式。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既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要积极发挥库区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上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引导和服务来促进库区产业集群更合理和快速发展。

(二)以大中城市为载体,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优化库区产业结构

大中城市配套功能的完善程度对当地产业转移的快慢及外来产业的吸引力大小有直接的影响。加快万州这个重庆市的第二大城市的建设,将其建成三峡库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聚散的枢纽及经济中心。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承接或带动外来产业的入驻。积极吸引沿海及其他地区的优势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充实和优化库区产业结构。

(三)升级库区政务环境,用好支持库区产业发展政策

库区各级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升级政务环境,建立项目申报、审批快速通道。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建设,建立相关项目库,动态管理,跟踪落实。用好支持库区产业发展的国家及地方政策,如国家下达的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重庆市的工业、商贸、旅游结构调整资金及三农投入资金。制定并落实关于三峡电优惠电价供给库区企业政策的具体措施。

(四)加大对库区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强化库区金融支持

完善库区财政、税收扶持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库区实行零关税政策及企业增值税比例返还政策。强化库区金融支持,落实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支持库区产业化项目的政策性贷款,组建融资担保公司,重组万州商业银行,提高农村信用社资产收益率,引导发展各类民间信用担保机构和合作保险机构,增强其为库区发展服务的功能。

(五)加强库区招商引资,支持产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及培训

建立“库区经济一体化管理体制”,打破行政区划的体制约束,扩大招商引资规模。鼓励企业通过转让经营权、出让股权、并购重组等方式吸引国内外投资。增加库区科技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人才引进及培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区县、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实施优秀人才助推库区建设、服务库区产业发展等活动。

(六)改善产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抓好产业集群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改善库区产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实现库区区县高速公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完善库区铁路网络。建设沿江重点港区,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完善万州机场营运功能,增强机场对周边的辐射作用。抓好库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专业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建设诚信库区,改进相关服务,优化投资环境,带动库区产业链的上游、中游、下游市场及企业快速、协调发展,促进库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志敏,李孟刚,产业空心化新论[J],财经界,2006(10):32—35。

[2]陆远权,刘建锋,杨丹,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度测度研究——以三峡库区为个案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5。

[3]沈正平,刘海军,蒋涛,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J],中国软科学,2004(2):120—124。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PORTER M E,Cluster and the New Economics 0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12):77—90。

[6]KRUGMAN P,The Role of Geography in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1999,22(2): 142—161。

[7]安虎森,朱妍,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3(3):31—36。

[8]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9]冯薇,产业集聚与生态工业园的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3):51—55。

[10]陈柳钦,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5(5):15—23。

[11]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城乡统筹产业集群三峡库区
三峡库区万家坝滑坡变形区稳定性复核研究
浅谈我国农民工住房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峡库区产业培育及结构调整的思考
三峡库区生态环保成效显著
三峡库区雕塑遗存忧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