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2009-09-04 03:58卓雄辉
高教探索 2009年4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案例德育

卓雄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人生道路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坚持“以生为本”,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的新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加强教学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凸显该课的育人功能?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构建立体化网络德育信息传播模式,强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育人功能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构建立体化网络德育信息传播模式以增强该课的育人功能。网络德育信息传播是一个将传播学原理、教育学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结合起来的,以网络为媒介而实施教学活动的复杂的、互动的过程。立体化网络德育信息传播模式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通过“网上”与“网下”的交互联动,实现信息最优化传递,形成一个现实与虚拟、个别化与大众化相统一的立体化网络德育模式。该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灌输式”的弊端,充分发挥了高校“两课”老师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网上”与“网下”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良好德育新局面。

运用立体化网络德育信息传播模式,教师在教学中,突破了以往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运用立体化网络德育信息传播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内容进行学习,并且可以通过相关的网络途径,如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公共教学邮箱等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学习心得;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各种实时交流工具,如QQ群、在线聊天室进行双方或多方的交流和对话。

把立体化网络德育信息传播模式运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向引导者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的接受向自主选择转变。学生可以利用他们在网络环境下的平等“话语权”发布信息,形成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作出调整与修改,从而达到多向交流的互动效果。教师在与学生在“网上”平等交流、多向互动的过程中,可以获取学生更多的真实信息,特别是当发现学生在思想、学习或者生活等方面出现问题时,教师除了可以利用“网上”进行引导疏通外,还可以结合“网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排忧解难。“网下”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可以弥补网络虚拟空间信息传播的不足,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或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大众化教育与个别化教育相统一的效果。

二、采用案例讨论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案例讨论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尝试。该模式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一个与大学生密切联系的热点案例作为课堂引入,学生根据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然后在全班进行讨论。发言者提出各自的见解和主张,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教师再根据案例的关节点诠释其背后所包含的理论知识,使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讨论中得到理解和感悟。

把案例讨论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实践,教师应选取发生在青年大学生身边,最好是发生在本校、本系同学的身上,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教育性、启发性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才会激发大学生关注的热情,让大学生感到真实、亲切,思想震撼性大。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平等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和积极性,并用激励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针锋相对”的讨论,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情境中畅所欲言,就同一个案例,从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侧面去分析思考,去深入细究,去开拓联想,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透过案例理解知识,得出合情、合理、合法的结论。最后教师总结要注意根据案例的关节点诠释其背后所包含的理论知识,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补充讲解、扩展讲解、加深讲解等方式拾遗补缺,加深案例讨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记忆力。

三、设计主题探索型的教学模式,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为提高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该课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设计了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型教学模式。该模式是教师先结合教学需要与学生实际,提出一个探索主题并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资源信息和网址,指导学生广泛寻找信息并联系自己实际写出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或心得,然后全班师生一起各抒己见,互相探讨,交流切磋,得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多元结论,教师最后综合各家所长,做总结评论。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教学重点和学习的热点选取了《价值论》、《情爱论》等主题进行探索型教学。在《价值论》的主题探索教学中,为了探讨人生价值观的历史发展,笔者找出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有关人生价值观的三次大讨论:“人为什么活着”、“我该怎样选择生活”、“人怎样活得更好”,让学生寻找网络资源,通过多渠道获取丰富的信息,了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演变。这一切,不是教师的生硬说教,而是学生的切身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交流讨论、思想火花碰撞中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这有利于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又如在《情爱论》的主题探索教学中,笔者准备了《刑场上的婚礼》、《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电影光碟,并剪辑出精彩片段放在网上供学生下载观看;提供网上资源,如卓越网上《情爱论》(全译本)这本经典名著让学生参考;开通网络公共教学平台、公共教学邮箱等让学生自由交流。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设计主题探索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由教师单独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实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改变了过去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积极投入寻找探索主题的资源、组织材料、制作电子演示稿、准备发言汇报等学习热潮中。同时,把主题探索型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进一步的挖掘,促进了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教学技能的显著提高,增强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批准编号06AIQ0130106)的成果。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案例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