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涛
摘 要:本文从文化与知识的内涵差别出发,对当前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育人方式进行了考量,剖析了高职文化育人的的特点,并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提出构建融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态诸要素为一体的文化育人体系的构想。
关键词:文化;文化育人;高职;文化育人体系
当今世界,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日益深刻。文化育人已成为一个战略性问题摆到了高等教育界面前。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高职教育以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基层复合型人才的低姿态出现,已悄然占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发展态势不容小觑。但是,高职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对技术能力过于本位化的思想,难免使教育出来的学生的文化积累略显单调并缺乏可持续发展性,这与我国整个高等教育范围内出现的人文精神滑坡也是同步的。所以,如何既彰显高职育人的实践理性,凸出其职业特色,又包容大学精神的理想色彩,吸收更多的文化,构建起文化育人体系,已成为当今高职教育界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文化育人的内涵及意义
1. 文化和文化育人
文化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积累的能力和成果的总和。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文化则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文化的出发点是从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这种活动也改造活动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这就是最通俗意义上的文化育人。人的信仰、教养、习惯、处事方式等等社会化的表征都在文化的雕琢中一一显露。文化实现了的实质性上的“人化”或“人类化”,成为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上,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生理与心理的、工艺与道德的、自律与律人的)的不断提高和完善上。
文化是一个复杂整体,它所包括的内容遍及人 类的每一个角落,但其实质内涵就是价值观问题,这与“育人”的指向和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将文化的内涵折射到学校的环境和活动之中,就是学校文化育人的全过程。一般意义上,学校就是一个“文化场”[1],它是由学校的环境、校风、学风、教风和校园文化活动、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社会舆论氛围等交织、凝聚而形成的,是学校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气氛,是教师和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校文化主体有意识地构建一个人工的、却又不乏积淀的文化环境,并赋予其核心的价值观念和相对稳定的文化色彩,形成“文化场”,并使其发挥独特功能——在创建“学校文化场”的过程中达到育人的目的。
2. 知识育人与文化育人
在教育界的日常阐述中,我们习惯于将知识和文化连在一起,或者视同一物。其实,二者有着较大的差别。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如科学知识、地理知识等。文化则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如体育、美术、地方风俗以及人的修养、气质等。“文化”是在“知识”的前提下升华而成的一种智慧、一种素养、一种精神气度。无“知识”之“文化”,形同无本之木;无“文化”之“知识”,如同无舵之舟。就大学而言,对知识和文化的区分理解体现着育人的不同态度和层级。
学习知识的本质意义应是为完善和提升自我,为人与世界的和谐发展。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许多国家的教育的视野中,“知识就是力量”,塑造“知识人”甚至“工具人”早已成为一个根深蒂固的信条,知识被看成是人的唯一规定性和人之本质,并被片面扩张为人性的全部。而实际上,单纯的知识育人是目中无人的教育,它不引导人驾驭知识、应用知识,做知识的主人,反而把知识捧上神坛,让人匍匐在知识之下,顶礼膜拜、死记硬背,做知识的奴隶。压抑个性、压抑创造性是知识育人畸型发展的必然结果。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2]若弃人类灵魂教育而不顾,教育出来的学生就有可能像一架安装了质量不合格引擎而又起飞了的飞机一样,不但会毁灭自身,而且也会给别人带来灾难。所以,教育回归人的自身、回归生活、回归文化层面,已是中国教育迫在眉睫的选择。对于居于文化高地的高校来说,弘扬文化育人之风,事关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为传统的知识育人观的扬弃者,文化育人认为,学校既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文化养成的地方,学生要在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做人。相比较而言:知识传授是单向度的,难以体现时代精神,文化传承是全方位的,包含动态的知识;知识传授往往与实践相分离,传授的只是经验,文化传承同实践是一体的,能体现最前沿内容;知识传授注重人的智力因素开发,文化传承则注重人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知识传授的取向是继承历史,文化传承的取向则是推动时代。由于文化育人的价值取向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学校的文化内涵建设,因而它更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避免知识育人的片面导向。
3. 文化育人的意义
据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文化育人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它能够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构建起一个整体的、均衡协调的“绿色”教育生态。我们有必要深刻反省以往教育目标定位的失误——重知识而轻文化,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营造和谐奋进并富有各个学校特色的文化育人氛围。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也是现代高等教育一种崭新的类型,其教育理念具有广阔而又深厚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背景。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的角度看,高职教育的文化育人问题,需要在对传统高等教育进行反思的同时,对现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予以科学把握。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内涵建设”还是“示范校”建设,无论是打造高职教育强国还是铸就有特色、有品牌的高职院校个体,文化育人的有效开展和独特的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都已成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二、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特点
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实践在不断加强,文化品味在不断提升,文化育人的方式、载体和功能在日益丰富。但从宏观上看,高职文化育人体系始终以提升一线技能型人才质量为核心,以各个行业的职业精神为主导,以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环境为平台,其职业性、行业性和开放性的特征非常鲜明。
1. 文化育人的职业性
高职教育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3],致力于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清晰定位使“职业性”成为高职院校的显著特征,它体现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校园文化作为文化育人的主要内容,无论是给高职院校校园精神的提炼、价值理念的形成,还是给文化氛围的营造、文化活动的开展,都抹上了浓厚的职业性色彩。如水利类高职院校的水文化,经贸类高职院校的商文化,便是将学校对应的职业特性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灵活应用的生动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是为企业培育“准员工”的“培训营”,企业的需求和用人规格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尺。对企业而言,职业精神是员工的重要品质和核心素养,具备了优良职业精神的人才能胜任职业岗位,成就企业的辉煌。因此,职业精神顺理成章地成为高职院校“职业性”特征的显性因子,职业精神文化的构建成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的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