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现民
摘 要: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在交通大学先后担任特班总教习和校长等职。蔡元培在任特班教习时成熟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后又将其带到北大发扬光大,最后利用任交大校长一职力推教育改革,为现代交通大学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蔡元培 南洋公学 交通大学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他一生清廉正直、耿介拔俗,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从蔡元培的教育事业经历看,蔡元培先后担任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特班总教习和校长等职。本文详尽考察蔡元培在交通大学时期所进行的富有开创性的教育改革及其提出的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指出这段经历在其教育救国经历中的定位和作用,追忆蔡元培留给交通大学的宝贵财富。
一、做特班教习,育世纪英才——教育救国的初次实践
(一)储国家栋梁 任特班教习
盛宣怀是我国近代工业之父,他一生以创办实业为目标。在办理洋务事业中,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提出了“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以及改革旧式书院的主张,南洋公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1901年2月,为解决人才短缺问题,总理张元济就开办特班事呈文盛宣怀,提出特设一班以培养西式从政人才。他在呈文中说:“去岁变法,治下人心奋起,海内明达之士必多有志西学,亟宜于南洋公学设立特班,以待成材之彦。他日学成,可备朝廷器使等因。”2月25日,督办盛宣怀欣然同意。特班成立后,无论从学生的遴选还是教员的配备,盛宣怀都极为重视。盛宣怀说:“所取必须品学合格,为将来造就桢干大才之用,断不稍涉泛滥。”经过严格考试,特班第一批招了21人,这些人平均年龄偏大,国学基础雄厚,且有社会经验,对社会、人生有独到见解。蔡元培也是旧学深邃的名翰林,但甲午战后,他精心钻研西方学问,是当时公认的兼通中西的学者。1901年5月7日,蔡元培从绍兴来上海,在澄衷学堂任职。后经刘树屏推荐进南洋公学,被张元济委任为特班总教习,执掌特班的教学和班级事务管理工作。
(二)自主规范育桢干之材 学贯中西树世界视野
蔡元培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方法指导。1901年8月1日,南洋公学特班生开学,今日到学。[1]6日,移寓公学。7日,住中院三层楼六十号,与南通州白振民同住。[2]9日,蔡元培就为特班生起草了学生学习办法,21日,正式公布。办法指出:“一、中文书课程,每日自一点钟至四点半钟止。其午后进英文课堂者,自八点钟至十一点半。一、每日三小时课编纂,三小时课讲义,一小时为修辞之学。”他在课堂形式上立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学习的能力。据黄炎培回忆:“第一天上课,开出哲学、文学、政治、外交、经济等二三十门,叫大家认定一门。第二天揭示如读哲学的,读什么书,看什么书,就像胡适之先生所主张分精读和略读,图书都向藏书楼借阅。读书时每人每日写札记。”对札记也有要求,蔡元培说:“一节精要,一著心得,一记疑义。札记每七日一缴。”蔡元培还说:“课堂七小时外,随意看书,有心得疑义,可别录,与札记同缴。”他将学生分成几组,以组为单位每七天上缴一次。如他在《日记》中这样记载:“十月八日,二十七号课堂生缴日记六册,刘伯渊、项骧、贝寿同、胡仁源、魏斯灵、钟枚。十月九日,二十六号课堂生缴日记六册,谢澄、田漮、徐敬熙、单毓年、程志姚、储桂山。”[3]札记写好后给蔡元培看,第二天早上发还,眉上加批。对的单圈、双圈,不对的加点。蔡元培还时常找同学谈心,据当时同学回忆:“蔡先生握手请坐,客气得很,谈学问时旁征博引,还关心到起居、饮食,如家人父子。”他采用的自主学习方法的确开风气之先,成为元培以后开革北京大学某些措施的雏形。[4]
蔡元培不仅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想自由,而且重视学生行为规范建设。1901年11月11日,蔡元培为特班学生制订了《南洋公学特班生游息规则》,指出:一、学生游息虽有一定之时,然须有一定之地。如抛球、竞走等事,只准在体操场为之;其因雨、因寒不得至体操场,则只能于饭厅游廊等处游步,不可结队蹴舞,以防他人。一、学生于出入饭厅、体操场时,皆当整齐,不可争先乱走。一、学生寻常走路时,皆当有步骤,不得冲突他人。一、学生即在游息之地,亦不得于同学有笑谑忿詈之事。[5]特班的日常生活也是组织的那样井然有条,黄炎培回忆说:“清早准时起身、上课、读书,傍晚体操、散步,黄昏课外工作,准时就寝、起居有定时、工作有定时。师生的生活极度规律化而充满着亲爱。”
蔡元培倡导大家读各种有用之书,包括中文书、外文书。特班对国学也十分重视,蔡元培亲自担任国学老师。蔡元培重国文但不复古,而是与现实紧密结合,为现实服务。我们可以从他为同学开设的课题中窥见一斑。1901年9月20日,蔡元培为同学开设了课题“记周氏爱国;我国折狱,不设陪审员,而不免绅士请托,试详其流弊;宋襄公不重伤不禽二毛之言合于公法否等”。通过设立日课题、月课题启发广大学生对现实的思考,体现了蔡元培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
倡导西学是南洋公学的宗旨,更是特班的教育重点。据黄炎培回忆说:“蔡先生还对我们说‘你们将来为国家社会服务,需吸收世界知识,那非学好西文不可。如买西文书,价太贵。日文书便宜,也可以得世界知识。”[6]在当时学习世界知识,需要大量翻译外文资料,他在1901年11月11日的《译学》中说:“然而全国士流,能读和文书者,尚百不得一,能读西文书者,且千不得一,我国译学犹稚焉。……不尤重译学乎?”他还建议大家在课外设立日文研究会,一面读、一面译。经过蔡元培有意识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努力,特班学生的日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蔡元培在《记三十六年以前之南洋公学特班》中记载:“其时学生中能读英文者甚少,群思读日文书,我乃以不习日语而强读日文书之不澈底法授之。不数日,人人能读日文,且有译书者。”[7]在蔡先生的指导下,李叔同译出了日本玉川次致的《法学门径书》和太田政宏、加藤正雄、石井谨吾的《国际私法》两部法学著作。蔡元培在课题设置上也侧重于援引西学,振兴中华。如1901年9月20日课题:论土耳其受保护于英之利弊;英国保护土耳其之得失;日本维新名士多出于阳明学派说。蔡元培既重视国学也关注西学,其目的是要求学生视野开阔,不仅关心国内,而且关注国外,不仅懂中国历史,而且具有世界眼光。蔡元培重国学但不复古、倡西学但不西化的思想,可以说是蔡元培兼容并蓄思想的发端,对他日后在北京大学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蔡建国所说:“从蔡元培南洋公学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看出,蔡元培在学术上主张‘兼容并包思想已日趋成熟。”[8]
(三)宣传爱国民主思想 唤醒民众开启民智
蔡元培重视人权学说和价值观教育,他告诉大家:“人们生在大地上,在人群中,是怎样地位?怎样价值?应负怎样责任?把人生的意义要讲的清清楚楚。”他还说:“一面八国联军蹂躏,一面俄罗斯占领黑龙江,占领整个东三省,许多老百姓被赶入黑龙江里,同胞陷在水深火热中,遭受极度苦痛,我们该怎样救国救民?”蔡元培开启民智、宣扬民主思想,所采用的具体形式就是通过设置日课题、月课题以及宣讲会、恳亲会等形式让同学各抒己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民权思想。1901年10月30日日课题,宪法学题“论者谓民智未开,不能设议院,然否?”,外交题“论强国对弱国不守公法之关系”。针对外交课题,李叔同文曰:“世界有公法,所以励人自强。断无弱小之国可以赖公法以图存者。即有之,虽图存一时,而终不能自立。其不为强有力之侵灭者,未之有也。故世界有公法,惟强有力者得享有其权利。”[9]为了启发广大民众,他号召特班同学必须学好演说学,他说:“要唤醒民众,固然可以靠文章。但民众识字得少,如能用语言,效用更广,你们大家练习演说吧!就读演说学,组织演说会。”为了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宣扬爱国、民主思想,引导同学关心、畅谈时事,蔡元培于1902年3月4日设立同学恳亲会,议定每日午后四点半钟到五点半钟。黄炎培在回忆那段生活时说:“斯时吾师之教人,其主旨何在乎?盖在启发青年求知欲,使广其吸收,有小己观念进之于国家,而拓之为世界,又以邦本在民,而民犹蒙昧,使青年善自培其开发群众,一人自觉,而觉之人人,其所诏示,千言万法,一归之爱国。”[10]蔡元培在南洋公学追求的“唤醒民众,启迪民智”成为蔡元培一生孜孜以求并为之奋斗的事业。
从蔡元培进入交大到“引咎辞职”虽然不足两年,但蔡元培任特班教习的经历在他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从他的日记中窥见一斑。蔡元培虽然公务繁忙,但他用了大量笔墨和时间记录了他在公学的活动、为同学开设的课题以及特班同学的积分等。其次,南洋公学特班培养了一大批新人,相当一部分学生后来追随孙中山,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再者,1902年因反专制、反独裁而引发的“墨水瓶”退学事件,这既是蔡元培“平日提倡民权之影响”,同时也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支持“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不仅如此,蔡元培在任特班总教习期间,结合教育实践,在反思学校课程的基础上,完成了他一生中第一部有关教育的论著《学堂教课论》。全书虽然只有28页,但这是一部对教育论述较为全面的著作。最后,蔡元培利用担任特班总教习的机会,将教育改革与民主革命活动成功结合,是其教育救国的初步实践。因此,笔者认为南洋公学为蔡元培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以及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与实践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促进了他教育思想的形成。著名学者马征在他的《教育之梦——蔡元培传》中这样评述道,蔡元培在南洋公学任职期间“可以说是蔡元培教育救国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他们所共同进行的教育改革、革命活动,为今后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提供了借鉴”[11]。
二、受命危难,执掌校务,力推改革——北大教改的传承
交通大学自张铸离任后,校务动荡不宁,在五年半的时间里,共有九位校长向走马灯一样受“反贪污”学潮先后离职,像校友所说:“母校年来受政局影响,经济竭蹶,校务日在风雨飘摇之中,学子时有弦歌中辍。”[12]1928年2月,国民政府任命时任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兼任交通部直辖第一交通大学校长。这是蔡元培在国外求学4年,并在北京大学成功推进教育改革后再一次来到交通大学。从蔡元培正式就职到他卸任交大校长一职任期123天,在这期间,他虽然政务缠身,但还是殚精竭虑、力推以下几项教育改革。
(一)改进校务 注重课业
在教学上,成立了注册处和训育委员会。1928年3月19日,蔡元培就改进校务、注重课业发布布告,明确了设定注册处的目的。布告内容是:“为伊告事,查宪法五权,不废试典,教育原则,首重课业。学校进步之迟速,恃乎诸生成绩之良否,中外古今,同此定理。是以讲授方面,试验固当时有,而管理方面,考核不得不周。学问由于探讨,修业端赖平时,惜阴勤求,独恐弗不及,不耕望获,宁有斯理。我校望重东南,士林观仰。本校长就职之始,即以改进校务,注重学业为志,故特设注册处,以一事权,而期整理所有学生平时,缺席、旷课,由该处按周公布,以资考勤。一面由教师每月将成绩欠佳之学生通报该处,俾便随时指导,以图补救。似此双方督促,庶冀学业成绩平均进展,不负诸生来此求学之本意矣。除分函各主管教职员认真办理外,合亟布告各生知照,此布。”[13]这是蔡元培在交通大学就改进校务、注重课业发表的最为完整的布告。我们从布告中不难发现,蔡元培对管理工作以及学生学习的重视。笔者认为这既是对前期学子弦歌中辍的批判,同时也是他在北大倡导“学生以学习为本”思想的继承。
(二)降低学费 提高师薪
在当时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学生因学费问题罢课罢学的现象时有发生。1928年2月13日,在蔡元培赴任前夕,他发布了“第一交通大学布告”,布告说:“前次各学生因学费太重,请求核减。兹经通盘筹划,酌拟核减,借轻负担,在未定办法之前,应暂缓收费,惟求学光阴异常宝贵,不可因学费事致多耽误,仰各学生依照布告先行上课可也。”[14]针对学生请求减收学费,他上任后就召开了第一次校务会议,决定每年学费减收至四十元,其不及四十元照旧,并将图书费、实验费一律免收。[15] 4月15日,学生会出版部编辑的《交大半月刊》第十二卷第一号上发表署名文章《我所希望于蔡校长者》。文中说,蔡先生就职至今已一月有余,对处理学生的减费问题,他们已得到了极圆满的结果。
因北伐战争国库困乏,教师欠薪时常困扰学校的稳定发展。蔡元培上任伊始,就此问题委托秘书长程孝刚召开了校务委员会。会上,各主任就如何发放教师薪水展开激烈讨论,因意见不一,最终由程孝刚利用赴京之便与蔡校长商定。蔡元培指示,自二月份起,教职员薪金由原来的七五折改为八折发放。1928年3月26日,交通部训令,以“现在大举北伐期间,自三月份起,折上再折,拨发北伐军费。”3月28日,蔡元培致函交通部:“本校现系照八折发薪,似难再折。”当天,发布全校通告:三月份薪金仍照旧八折发。[16]在蔡元培的积极努力下,交通部同意了交通大学的请求:“尚属实在情形,应准免予扣折,此令。”薪金从七五折到八折,虽然提高幅度不大,但在当时大举北伐急需军费的情况下,蔡元培以人为本,千方百计提高教职员待遇的努力还是闪现在当时的文牍中。
蔡先生上任后一面减少学生收费,另一方面提高教职员待遇,那学校财务的差额怎么来补充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广开财源,一方面争取国民政府加大财政支持。事务处主任熊遂在校务委员会上报告经济状况时说:“经蔡校长与交通部接洽,结果准,由二月份起增加2000元,从后按月增加1000元……。”另一方面解决外面所欠学校费用。1928年4月30日,蔡元培写信给广东省教育厅通报该省学生学业情况,并催汇积欠学费,从“十一年度上期到十六年度上期共欠十一期合计九千六百二十五元”。
(三)力促学科体系改革 实现理工管并重
交通大学设立交通管理、电机、机械三科并立的局面由来已久,但随着新式教育的推行,蔡元培上任后始觉,科门设置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需求,数学、物理、化学、国文、外语等基础课程虽受重视,但被分割在各专科中。深受德国“文理兼重”思想的影响,蔡元培来到这所工科见长的学校,力推发展文理科和学系制。由于许多教授对工科大学是否应该建设文理科有不同的看法,又对科门建制习以为常,对学系制知之甚少,使蔡先生的计划在推行中阻力重重。在第一次校务会议上,杨杏佛代表蔡元培对科门设置的弊端和分设学系的优点做了说明,由于意见不一没有形成结果,而是责成秘书处拿出分系方案等后讨论。提案简要表达了蔡先生撤科设系的思想,计划暂时设立国学、外国语、数学、化学、物理、经济、管理、电机和机工九大系。提案还专门分析了学系和科门建制的联系和区别,科门为横向组织,学系为纵向组织。4月27日,召开教授大会讨论提案,最终还是没有达成一致意见。4月30日,蔡元培亲自主持教授大会,继续讨论分系方案。会上,杨杏佛再次强调分系的必要性。他说,交大“所以要设系得理由,使学校成为学术化,科主任的职务使本科各门功课平均发展,系主任的职务使本系得学科独立发展,若仅设科而无系,不免使学校行政化”。讨论结果,决议物理、化学、数学、中文、外文五门课程先行设系,其余各系再行斟酌。可见,分系方案的实施并不顺利,但经过蔡元培等人的努力,终于取得进展。1928年下半年,这五个学系成立,而既有的科门依然存在,这样形成了学系与科门并存的组织体制。这种结果并不是蔡元培的初衷,而是他与交大老师意见的折中。在这一过程中,他没有力排众议,而是表现出“包罗众家”的气度。经过创建学系,交大整合了文理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体制也相应发生变革。新设的学系将原来分散于各专业科的基础课程集中整合,统筹规划,并设置了各门课程学分,供各专门科选用,为学分制的推行奠定基础;各专门科属于专门性质,涉及面较泛,可不必再行分系,它根据需要采用各学系的课程,使各学系相互联系;在各科系上设置教务长,负责管理全校教学,协调系科之间的联系。这些措施使交大教学管理体制日趋规范,课程设置系统化,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科学家、管理人员等,成就了交大的辉煌。
1928年6月9日,中央研究院在上海成立。为了将精力集中于此,蔡元培提出了辞去大学院院长、交通大学校长等行政职务。6月21日,国民政府批准了他的请辞,任命交通部部长王伯群兼任第一交通大学校长。同年11月,交大移归新成立的铁道部。铁道部部长孙科兼任校长。蔡元培的办学思想并没有随着他的离任而终止,而是由后继者认同和发展。当年11月26日,程孝刚秘书长在发言中将交大比喻成一盆花,最初由蔡先生播下的种子,王伯群加以浇灌,现在孙科校长来使它开花。交大也逐渐由以工为主转变成理工管并重的现代大学。
三、结论及启示
从时间上看,蔡元培先生在交通大学虽然短暂,但这是蔡先生教育救国经历中的重要驿站,对他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完善起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蔡先生就是在南洋公学工作期间成熟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后来将这一理念带到北大,最终发扬光大的。后又利用担任校长的机会,继续推行教育改革,履行教育救国的神圣使命。蔡先生在交大的改革并不是北大改革内容的翻版,而是改革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另外,通过穿越历史时空,无论从蔡元培愤然辞去特班教习一职,还是十多年后蔡先生主动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笔者认为这是蔡元培极力推动社会进步、鞭挞时弊的一贯表现,与他的民主思想、爱国思想一脉相承的。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国高等学校研究会档案学分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馆长陈华新研究员和史贵全研究员的帮助,在此深表谢忱!)
参考文献:
[1][2][3][5]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十卷,日记(1894-1911))[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55,356,358,375.
[4]唐振常.蔡元培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6.
[6]黄炎培.四十年前在校求学之所得(1943年1月25日,黄炎培在重庆交通大学演讲).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馆藏,档号:LS3-113.
[7]蔡元培.记三十六年以前之南洋公学特班交通大学四十周年纪念刊.
[8]蔡建国.蔡元培与近代中国[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51.
[9]李叔同.论强国对弱国不守公法之关系.转引于:春风桃李——从交通大学走出的文化名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65.
[10]黄炎培.吾师蔡孑民先生哀悼辞.蔡元培先生全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1.54.
[11]马征.教育之梦——蔡元培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45.57.
[12]武汉南洋同学会.蔡元培就任本校校长通知及布告等件(1928年2月25日,下午6∶30,电报祝贺蔡元培接任交通大学校长),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馆藏,档号:2126.
[13]蔡元培.有关学生课业布告及下学期学历问题文件(第一交通大学布告).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馆藏,案卷号:2221.
[14]蔡元培.第一交通大学布告[N].民国日报,1928-02-13.
[15]蔡元培.学生减交学费问题与有关单位来往书信文件(第一交通大学布告).交通大学档案馆馆藏,案卷号:2266.
[16]蔡元培.教职员欠薪事来往函件(交通部部长王鉴核示遵谨呈).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馆藏,案卷号: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