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材实料的状元

2009-09-04 03:58
国学 2009年8期
关键词:通才科举考试博士后

在如今的史学界,还是时常爆发关于科举制度的大讨论,其中那些科举中“学优而仕”的幸运儿,尤其是登顶巅峰的“状元”们,也常常被兴致勃勃地拿出来研究一番。

长期以来流行的说法认为,古代考上状元的那些人没有一个是有学问的,他们奔走于科举之途,即使贵为魁首,也往往读的是死书,多半都是庸才,其中尤以严格科举制以后的明清为甚。如果真如他们所说,科举只能选拔出庸才,那明清科举考场可真就堕落成状元的“强化训练营”了。

这一说法应该是不够客观的。其实在我们前文介绍的宋代科举考试改革,从诸科合为进士一科考试的时候,已经不难发现,古代科举想要选拔的状元应该是个通才!——尽管他是符合统治者要求的通才。

翻开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各级考试的试卷,就不难明白。以咸丰元年(1851)辛亥恩科湖南乡试考题为例,第一场为“四书”内容;第一场题目则分别源自“五级”的5本著作;第三场的题目就复杂多了,涉及的书目包括《汉书》、《考工记》、《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等等。

再比如清代末科全国会试考试题中,有一场是专门针对国际政治的考题,还出现了“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以及“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这两个题目。

这样的科举试题,和今天的高考试题很有几分相似了,不是死记硬背就能答好的。其实,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之广泛,涉及到儒学、文学、史学,甚至是地方史、国际史等很多方面的知识,考查的知识点远远超出“四书”“五经”的范围。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统计,清代状元中有准确年龄情况记载的有66人,高中状元时年龄最小的是于敏中和戴衢亭,均为24岁,最大的是王式丹,59岁。在26岁至45岁之间夺魁的占86.3%,平均夺魁年龄为35岁。那么请注意下一个数据:古今中外千余年科学家做出重式贡献的“最佳年龄区”是25岁至45岁,首次贡献的最佳成名年龄在33岁左右,这与清代状元的情况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清代六十余名状元的寿命,其中最短的是邹忠倚,年龄32岁;最长的是张之万,年龄87岁,平均寿命是63.3岁。如果以15岁开始参加地方选拔算起,状元的一生中有20年是在不断前进的考试中度过的,有30年用来报效国家。

若以他们的所学来看,一个三四十岁的进士,怎么也相当于今天的文科类博士后吧。如果再对所有的博士后进行一次统一的考试,这第一名就可以称状元了。

当然,对科举考试最大的诟病,还在于重文学、政论,而轻科学技术,这就是吹毛求疵了。这就好像要求一个生长于乡村的姑娘要擅长跳交谊舞一样。但实际上到了清代,随着西风渐进,状元们的成就也不限于官场,吴其濬是著名的植物学家和药物学家;陆增祥、金德瑛是金石学家;赵熊诏是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张謇是近代最著名的实业家与教育家……

猜你喜欢
通才科举考试博士后
“科举考试”
浅析实施通才教育的意义
广西今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获资助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理工科大学人文学科博士后发展现状分析
做质量人需要通才还是专才?
岁岁游学路,冷暖私塾情
试述科举背景下贵州明清时期的神性空间信仰
通才,时代的召唤
杨通才:无限眷恋无限情
钟章队:重视博士后的培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