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宇飞 刘皋林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指病原体对药物反应降低的一种状态,常由于用药剂量不足或不恰当地长时间使用某一种药物,病原体通过产生使药物失活的酶、改变膜通透性阻滞药物进入、改变靶结构或改变原有代谢过程而产生的。不过若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仅把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药物反应性的降低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把人体对药物反应性的降低称之为耐受性。大多数情况下耐药性的产生对治疗是无益的,科学合理用药能减少这种负面影响。
下面列举一些容易产生耐药的药物:
抗菌药目前,还没有哪一种抗菌药物能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细菌通过产生破坏抗菌药物的灭活酶或钝化酶、改变抗菌药物的通透性、细菌外膜上的特殊的药物主动外排系统和改变药物作用靶点等途径来对抗药物。由于耐药菌株的产生,使得原本得以控制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肺结核就是最好的例子。而一些传统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等,已越来越接近无效。
抗肿瘤药物肿瘤耐药机制很复杂。肿瘤细胞对一种抗肿瘤药物产生耐药的同时,对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甚至未在化疗中使用过的其他抗肿瘤药物产生交叉、广谱耐药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多药耐药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已涉及到临床常用的多种抗肿瘤药物,如多柔比星、柔红霉素、长春新碱、依托泊苷、替尼泊苷、米托蒽醌、安吖啶等。通常临床化疗时联合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制定合理的化疗方案才能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酶诱导剂此类药物如保泰松、苯妥英钠、巴比妥类、卡马西平、眠尔通、导眠能等能够诱导肝药酶,使自身的代谢失活加快,血药浓度降低,从而导致药效降低。这就好比长期饮酒,能使肝内酒精的代谢酶作用增强,导致人体对酒精敏感性下降,酒量也随之增大。
苯二氮 类药物属于镇静催眠药,包括地西泮、劳拉西泮、氯硝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三唑仑、咪达唑仑等。其耐受机制尚未阐明,人们发现长期用同一药量服用此类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可出现血药浓度下降。
硝酸酯类药物对于硝酸酯类药物耐受性产生的原因,目前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学说认为,硝酸酯能产生强大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削弱了扩血管效应而导致耐受性。
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体内会产生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 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从而拮抗胰岛素的效应,使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升高。
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可待因、丁丙诺啡、哌替啶、芬太尼、美沙酮等。
其他间羟胺、利血平、胍乙啶、麻黄碱等药物连续使用后,能耗竭囊泡内贮存的递质使疗效减弱。
为了避免药物耐受性的产生,关键要合理用药,而且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需要使用。可以通过增加剂量、更换药品等方法继续治疗;也可以根据病情,暂停使用该药品,等机体恢复对其敏感性后再使用;或通过改变给药时间,以硝酸酯类药物为例,可以采用间歇给药法避免耐药性的发生,即至少保证每天有6~8小时的无或低硝酸酯期;如需长期服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月加量;化疗药可联合用药;而对于细菌产生耐药的问题,可以采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执行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加快研究新型抗菌药物和加强药政管理等针对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