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艳红
摘要:文化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起着核心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力发展农村群众文化的经验,旨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文化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群众文化;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G81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060-01
1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农村群众文化工作
群众文化工作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落实以法治文,科教助文,产业兴文,促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努力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创新机制,构建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广大农村人口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所以在进行群众文化工作更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方针,加强农村人口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
2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需要众手托举,联手合作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要做好基层文化工作,设施是基础,设施是开展文化工作的载体和基本条件。而目前由于乡镇财政收入对文化投资少、比例低、基础设施陈旧、简陋,服务手段落后,与当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加强精神建设的时代要求很不适应。因此,各级政府都要把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要切实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人,要确保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应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保证有影响的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把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作为重点列入建设规划。所需经费要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基层文化建设是一个覆盖面广、牵涉领域多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基层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走向“大文化”的过程,期待新元素的注人和新结构的建立;基层文化建设还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渴望越来越多的力量参与,发挥基层文化建设多元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的作用,在政府的牵头下,各有关部门联手合作,创设基层文化建设的多平台。引导鼓励发展各类民办(集体)文化设施的建设,群策群力,衔泥为基层文化筑巢、搭台,让老百姓唱戏。采取多体制、多方面、多渠道,群众文化群众办,群众文化为群众的发展新思路。
3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和节庆活动
民间文化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深受其欢迎。各地应以民俗活动、节庆活动为龙头,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抢救挖掘、收集整理各类民间艺术和培养民间艺术队伍人才。一是发展民间艺术社团、民间音乐会、秧歌、书法绘画、戏剧、曲艺、雕塑、手工制作等,在保持民间文化原生态的前提下,把有商业价值的民间艺术融入一定的商业利益,合理适度开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二是积极开展“四进家”活动,即文化知识、法律法规、科普知识、就业知识到家,满足农民求知、求富、求乐、求业的要求。三是实施文企、文商联姻,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文化建设新路子,体现“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特色,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同时利用重大节日举办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是推动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和提高农村文化活动层次的好举措。通过活动,可以增进艺术水平的交流,通过活动,给广大的民间艺人提供一个展示艺术才华的机会。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比较发达的地区,通过活动还可以把民间文化艺术与旅游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给农民带来富裕和经济效益。
4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文化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起着核心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群众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消费和接收文化最直接、最富有成效的载体之一。发展群众文化事业,不仅是检验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更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没有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大力发展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