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鲁兵
[摘要]道德理论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和主体部分。孔子道德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其特点也极为鲜明。孔子把“仁”作为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原则;提倡轻天道、重人事的人道观;主张“为政以德”的政德论;强调“仁以为己任”,主张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注重实践,提倡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注重内省,强调自身主观努力的道德修养,同时还提出了一套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和著述活动中所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及其思想体系,对我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孔子;儒家;道德理论;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4-0111-05
道德理论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和主体部分。孔子从他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出发,继承以往崇德重礼的文化传统,在总结以往伦理道德学说和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思想学说和道德理论体系。孔子道德理论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其特点也极为鲜明。
一道德理论的核心原则:仁
仁是孔子道德理论的基本范畴,也是其核心原则。“仁”字在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尚书》中即已出现,在《左传》和《国语》两书中已有对于“仁”字所作的解说性论述。《左传》载:“臣(臼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这里是把“仁”作为一种规范和美德。“《诗》日: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惟仁者能之。违强凌弱,非勇也。乘人之危,非仁也。”(《左传·定公四年》)这里还对“仁”与“不仁”的行为进行了区分。在上述资料中,出门如宾、承事如祭,指的是依“礼”行事,是一种“仁”的美德;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悔矜寡、不畏强御,主要是指对人的尊重和爱护,这是一种“仁”的行为,也是一种“仁”的美德;而恃强凌弱、乘人之约,则是一种“不仁”的行为。《国语》载:“优施教丽姬夜半而泣,谓公日:‘吾闻申生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皆有所行之……吾闻之外人之言日:为仁与为国不同。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故长民者无亲,众以为亲。”(《国语·晋语》)这里所说的“仁”,具有“爱亲”、“利国”的意思。“爱亲之谓仁”,以爱释仁;“利国之谓仁”,虽没有直言“爱”,但“利国”意味着惠爱百姓,则是爱亲的扩大。“仁”作为一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是以“爱人”为特征的,“爱人”则是“仁”的要求和表现。《国语》说:“仁,文之爱也”(《国语·周语下》),“言仁必及人”(同上),“爱人能仁”(同上),“仁,所以保民也”(《国语·周语中》),这些都体现了仁爱的精神。儒家所明确倡导的“仁者爱人”,就是春秋以来仁爱思想的概括、总结和发展。
“仁”的范畴虽然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出现,但仅是诸德之一,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仁”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是由孔子所提出的。孔子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孔子明确以“爱人”释仁,肯定人的地位,主张“仁者爱人”。孔子在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这里明确地把“人”作为“爱”的对象,把“爱人”、“爱众”作为仁的核心内容,这不但体现了对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也反映了对人的地位的肯定。孔子还把“爱人”作为学道、为政的根本原则,他说:“君子学道则爱人”(《论语·阳货》),“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论语》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马棚失火,询问是否伤到人本是正常的事,但在当时的时代,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和牛马一样可以在市场上买卖,因此孔子特别问伤人乎,而不问马,则有着不同于寻常的意义。孔子还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三军可以没有主帅,但人的意志是不可以强迫改变的。这些都反映了孔子对人的关心和尊重。
其次,把“仁”作为人际关系的最高目标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一原则,被其弟子曾参概括为“忠恕”之道:“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日:‘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孔子把“克己复礼”看作是“仁”的表现,是为了处理君臣父子关系;把“孝悌”称为“仁”,是为了处理父子兄弟关系;把“忠恕”称为“为仁之方”,是为了处理广泛的人际关系,等等。在孔子看来,人们只要按照“仁”的原则要求自己,以其约束自己的行为,天下就不会出现“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状态,从而实现“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目标。
再次,把“仁”作为做人的最高原则和追求目标。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当遵循仁道原则。《论语》载:“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仁”既是君子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也是普通人所应追求的道德目标。
再次,强调和突出了“仁”在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中的主导地位。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他认为仁高于勇,在智、仁、勇三德中突出和强调了“仁”的地位,将智、勇纳入“仁”的要求。《论语》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孔子还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仁作为一项最高的道德原则,统摄了以上诸德;恭、宽、信、敏、惠等道德规范和范畴既是实现仁的标志,也贯穿和体现着“仁”的精神和要求。
二提倡轻天道、重人事的人道观
人道是相对于天道而言的,天道与人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与先秦时期的其他思想家~样,孔子认为人道与天道是不可分的,在一定意义上,人之道即天之道。一方面,孔子提出“畏天命”(《论语·季氏》),“不怨天”(《论语·宪问》)的思想,认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依然没有摆脱西周以来的天命观;另一方面,又把“天”理解为自然的天,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重视天与人的关系,其重点不在于天,而是在于人,他主张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达到天与人的和谐,即天
人合一。
相比较而言,孔子不多谈天道,其弟子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孔子不讲怪异现象和鬼神之事,这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祭祀鬼神,并不是真的有鬼神存在,而只是表达对自然与祖先的崇敬和思慕之情。这就是后来荀子所说的:“祭者,志意思慕之隋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荀子·礼论》)《论语》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鲁迅曾赞扬说:“孔丘先生确实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鲁迅:《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与天道、鬼神相比,孔子所更关心的是人事,是现实的人以及人的生命、人的价值等问题。
三主张“为政以德”的政德论
孔子继承西周以来重德治的传统,主张“为政以德”,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所谓“为政以德”,也就是以道德作为处理政务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准则,以道德教育、感化和管理百姓。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他认为,如果依靠政令和刑罚治国,百姓会因害怕惩罚而不敢犯罪,但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教化百姓、治理国家,用礼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会心悦诚服。孔子认为对于国家的治理和对于百姓的管理,必须以道德为基础,注重对百姓的道德教化。
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一个人如果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在家能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样的人很少有喜欢犯上的,就更不会犯上作乱了。他还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可见道德教化对于社会的安定以及社会风尚的重要影响和决定作用。
与主张“以德治国”相联系,孔子倡导推行“王道”。所谓“王道”,就是以仁义道德治天下。《史记》载:“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周迭兴,更为伯(霸)主……是以孔子明王道。”(《史记·十二诸侯年袁》)也就是说,主张以仁义道德治理国家的“王道”是由孔子所创立和倡导的。从“王道”的要求和目标出发,孔子强调为政者的道德修养。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他把为政者的思想作风是否端正,为政者对于道德规范是否积极倡导和身体力行,看作是政治好坏的先决条件。同时,孔子强调对百姓的尊重、关心和爱护。他认为为政者应当做到“尊五美”、“屏四恶”。所谓“尊五美”,即“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所谓“屏四恶”,即“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尧日》)孔子认为,对百姓应当以和善、尊重、关心、爱护的态度对待之,而不能用杀戮、暴虐、傲慢和苛刻的态度加以对待。正是从其“为政以德”的思想主张出发,孔子倡导仁政、宽政,反对苛政和暴政。
四强调“仁以为己任”,主张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他所说的“道”,也就是仁义之道;“志于道”,也就是志于仁。在孔子看来,对于仁的追求,其价值高于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美衣美食的享受,高于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所以,他要求人们要有崇高的理想和目标,并为之而奋斗,也就是要做到“仁以为己任”(《论语·泰伯》),“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就是对于“仁”的道德理想的不懈努力和不断追求。
关于人生的价值问题,《左传》提出了“立德、立功、立言”,此即所谓“三不朽”。“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所谓不朽,即恒久的意义和价值。孔子正是从“德、功、言”方面来教育和要求其弟子的,并且也以此“三不朽”衡量和评价人的行为。《论语》载孔子的话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泰伯是周朝祖先古公宜父的长子,古公宜父预见到季历的儿子姬昌(后来的周文王)有圣德。泰伯为了让位给幼弟季历,以便将来让姬昌接任,便与二弟仲雍避居勾吴。后来姬昌继位,国势强大,到他的儿子姬发(周武王)时,灭了殷商,统一天下。泰伯三让王位,孔子称之为“至德”,认为泰伯是具有崇高道德的人,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话来赞扬他。孔子还对因互让君位而出逃的伯夷、叔齐给予赞扬,说“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论语·季氏》)孔子生活在诸侯兼并、争权夺位连续不断的春秋时期,百姓生活艰难,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其根源之一,即在于王位的争夺。孔子对此深恶痛绝,所以对禅让王位的泰伯、伯夷、叔齐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他们的行为是“至德”,所体现的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
五注重实践,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的道德教育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从孔子对其弟子的教育内容来看,主要是道德教育。《论语》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行”即德行,它作为一个实践范畴,包括道德活动和道德行为在内;“忠”即忠诚老实、舍己为人,“信”即诚实不欺、讲究信用,二者都是重要的伦理道德范畴;“文”虽然主要是指文献知识,但也包括为人处事方面的道德知识和能力,以及在道德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和仪态风貌,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就包含这方面的意思。在孔子看来,为人需要接受多方面的教育,而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则是其主要内容。
孔子及其儒家所倡导的道德教育,从培养君子型理想人格的总体目标出发,其内容主要是以“仁”为核心的教育。“仁”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
里仁》)作为君子,不会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哪怕是在仓卒匆忙的时候或颠沛困顿的情况下,也一定按仁道去做。“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对人们进行“仁”的教育。从孔子关于“仁”的论述来看,“仁”的具体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多方面的,其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一个以“仁”为核心,包括爱人、忠恕、孝悌、中庸、立志、礼、义、恭、宽、信、敏、惠等许多具体规范和要素在内的完整体系。孔子提倡用这些规范教育学生,正是从其道德教育目标出发的。当然,孔子的具体教学内容是非常丰富和广博的,如“六艺”也是其教学的重要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书则属于德育和智育。在某种意义上,孔子的整个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德育而展开的,其目标是培养和塑造“文质彬彬”的君子型理想人格。
孔子在道德教育中特别重视身体力行、躬行实践的意义和作用,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和道德习惯的培养。他说:“力行近乎仁。”(《中庸》第二十章)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如果能将道德认识付诸实践,在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在道德行为的选择和评价中切实遵循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就算接近仁;否则,如果只是掌握有关知识而不付诸实践,只是口头上夸夸其谈,而在行动上不真正按照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去做,就是违背“仁”。孔子还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并认为“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论语·宪问》)所以他十分重视“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要求学生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他还要求学生“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这些都反映了孔子对于道德实践的高度重视。在道德教育中,必须要求学生言行一致,注重道德实践。只有长期身体力行,在生活实践中切实遵循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进而达到“君子”的理想人格境界。
六注重内省,强调自身主观努力的道德修养
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道德修养的概念,但他所讲的“修己”、“克己”、“正身”等等都是指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而达到自我完善,也都是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意思。
《论语》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这里所说的“修己”,也就是主体的自我道德修养。孔子认为君子应当不断进行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以造福于天下百姓,而要达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孔子教导他的弟子要通过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对人、对工作和对事业恭敬谨慎,尽职尽责,这是道德修养的第一步;而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是“修己以安百姓”,也就是使天下百姓都安乐,这则是关系到治国平天下的大问题。这段话,既是孔子对其弟子的告诫和教育,也是对自己的鞭策,即要求从修身出发,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行仁政于天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修己以敬,夫子之言至矣尽矣。而子路少之,故再以其充积之盛自然及物者告之,无他道也。人者对己而言,百姓则尽乎人矣。尧舜犹病,言不可以有加于此,以抑子路,使反求诸近也。”(《论语集注》卷七)清刘宝楠说:“君子,谓在位者也。修己者,修身也。以敬者,礼无不敬也。安人者,齐家也。安百姓,则治国平天下也。”(《论语正义·宪问第十四》)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在于自身的主观努力,他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孔子认为求仁并不难,只要自己肯下功夫,积极努力,就会具备仁的品质。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程颐也说:“为仁由己,欲之则至,未有力不足者也。”(《二程集·河南程氏经说卷第二》)在孔子及其儒家学者看来,道德修养在于自身的主观努力,只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能近取譬,学以致用,人人都可以求得仁德。
在道德修养的方法问题上,孔子强调自我反省,勇于改过。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他认为只有做到“内省不疚”,才能“不忧不惧”(《论语·颜渊》)。孔子的弟子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这里也是强调了自我反省的修养方法。朱熹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集注》卷一)要经常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如果发现过失和错误,就要及时改正。孔子说:“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过而不改,是为过矣。”(《论语·卫灵公》)有过错而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一个人,不但不要怕改过,而且要勇于改过,善于改过,从速改过,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综上所述,孔子道德理论的核心是“仁”,而以“仁”为核心,孔子提出了一套包括“仁”这一根本原则在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体系。这一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体系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礼、义、信、忠恕、孝悌、中庸、恭、敬、宽、敏、惠、温、良、和、谦、直、俭、让、勇等等,都是这一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所调节的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社会关系的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孔子所提出的这些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既为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一个已经相对系统、完整的体系,而且这些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也成为中国传统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主体内容。
孔子尽管一生坎坷曲折,郁郁不得志,但他在长期的教学和著述活动中,所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及其思想体系,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