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沉重的辉煌——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改革开放》
李罗力
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
定价:50元
为什么邓小平要“南巡”?“南巡”为什么选择广东的深圳和珠海?他事先就有在什么地方发表重要讲话的意图吗?本书试图揭示上述答案。
《黑色电影:历史、批评与风格》
[美]詹姆斯·纳雷摩尔
广西师大出版社
定价:39元
“黑色电影”比我们所认识的复杂和矛盾,它是一份重要的电影遗产,同时也是投射到过去的一个概念。在本书中,作者还阐述了有关现代文学、美术、流行文化的见解。
《死亡匣子》
[美]苏珊·桑塔格
上海译文出版社
定价:32元
这是一部难以言传的心理小说。主人公自杀未遂,然后杀死了一名铁路工,却无法确认此事的虚实。他与心魔搏击,试图逃离真相,终于步入了死亡之匣。
《偶遇:美国作家与艺术家的多维私交》
[美]瑞切尔·科恩
新星出版社
定价:36元
从亨利·詹姆斯到罗伯特·洛厄尔,30位19世纪至20世纪的美国作家和艺术家相遇了。一个个孤立的人物和一件件孤立的事件串成了鲜活整体,也是西方文艺界的黄金时代。
《正道:商业模式决胜未来》
林伟贤
人民邮电出版社
定价:36元
作者在对中国经济发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家需要重新学习改变商业模式的必要性、价值以及战略平台如何搭建的问题。
“社论”与国家历史
雷颐
报纸总会有社论,表达主办者对某事某物某人的观点和看法。《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其社论自然向全中国全世界公开表明中共中央治国的方略方针,对国内外大事的立场、观点和看法,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一篇又一篇《人民日报》社论,就串起了一部共和国的历史。
《人民日报》社论曾经达到能“呼风唤雨”的程度,当年“亿万军民”只能“认真学习、正确理解、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坚决执行”,但“社论”毕竟是执政党政策和策略的公开表达,其后往往有着更为深刻、复杂却鲜为人知的背景,对此,广大读者则一无所知。“社论”代表的是中共中央的声音,但具体的“起草者”却是报社的有关人员,因此社论的执笔者对“社论”之后复杂、深刻的“背景”甚至“言外之意”自然深有了解。现在,《社论串起来的历史——从范荣康先生的讲述中回首往事》这本书,终于让我们也可能知道当年那些曾经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许多“社论”的出台秘密。这些曾经的“秘密”,现在终于公开,成为“公众记忆”的一部分。
范荣康先生50年代初就进入《人民日报》工作,先后担任评论部主任和主管理论、评论,文艺等部的副总编辑。进入报社不久,他还是普通编辑就开始撰写社论,随着地位“步步高升”,他参与撰写的社论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因此了解许多重大事件的决策过程。不必说那些万众瞩目的“重大社论”,就是一些看似并不引人注意的“平常”社论,经过此书详细解说,我们方才知道,背后往往也与政坛风云紧密相连。
1956年秋冬,范荣康还是“跑工交口”的年轻记者,他一方面为全国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建设热情所鼓舞、感动,但同时又看到其中的一些问题,为此担忧,于是主动写了“不要蛮干”“不要随风倒”和“勤俭办企业”等三篇社论,对一些不顾科学、不顾安全、不顾群众生活的做法和倾向提出批评和建议。这些社论,并非奉领导之命而作,而是他在“跑工交”中看到了问题,自已找的选题,当然,要得到领导的认可才能作为“社论”发表。这三篇社论都不长,每篇只说一个当时的具体问题,是《人民日报》在1956年发表的多篇“反冒进”社论和报道中的一部分。1956年周恩来、陈云看到不顾现实条件而要提前实现工业化、批判右倾保守思想、扩大建设规模、加快建设速度等“冒进”思想和行为给工作和建设事业带来的危害,于是提出要“反冒进”。他们的意见得到了刘少奇的赞同,并由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国民经济建设方针。但是,“反冒进”却引起毛泽东的强烈反对,后来曾因此严厉批评周、陈……
范荣康手中的这枝笔,虽然远无他妻子谌荣和孩子梁左、梁天那样在社会上“声名赫赫”,但却实实在在地在某种程度影响了中国社会,甚至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了解他手中的这枝“笔”,对20世纪下半期中国的某一个方面的了解将更为真实、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