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彦 周政华
在全球经济尚未企稳的情况之下,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尤为值得关注。如何改善民营企业企业生存条件,为中国的民营小企业发展拓宽环境?《中国新闻周刊》为此专访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6》的起草者陈永杰和另外两位民营企业家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近日发布《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6》之后,国内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份报告称,当前国内民营企业面临三道主要难题:融资困难、税负过重、国家4万亿投资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针对这些问题,8月19日,《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该报告的主要起草人、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研究室主任陈永杰。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已经连续发布了六个年头,在此期间中国民营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陈永杰:6年来,中国私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都出现了很快增长。数量与2003年相比增长了一倍以上。2003年的时候私营企业有328万家,2008年达到657万家。其中,有些企业做大做强了。比如沙钢已经进入世界500强。而2003年的时候沙钢还是一个中型企业。如果按行业归类的话,我国的中类和小类行业中的多数行业,已经是民营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从经营状态来说,私营企业有生有死。其经营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总体看还是生的多,死的少。即使去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许多企业非常困难,但相对于其他类型企业来说,私营企业的增长也仍然比较快。
《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民营企业的利润、上缴税收、进出口额的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您认为民营企业实现较快增长的原因何在?
陈永杰:实际上,从私营企业产生那天开始,其发展速度就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真正的大发展,则是从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开始的。私营企业占各类企业的比重和数量是近十多年才大规模增长。2000年我国私营企业才176万户,今年6月已经发展到690多万户,就是说大约75%的私营企业是诞生于2000年之后。加入WTO以后,我国出口领域开始对私营企业放开,私营企业进出口近十年是飞速发展,平均增长率在40~50%。
去年中国的进出口业遭遇了很大的冲击。但受到最大冲击的是三资企业。2005年后,私营企业的进出口总量数量开始超过国有企业,但三资企业的进出口量仍占第一位。这次危机中,出口型民营企业也受到严重冲击,但远没有三资企业受到的冲击为大。反而通过这次危机,民营企业地位在这个行业中的相对地位进一步提高了。从发展趋势来看,民营企业在外贸方面必定会超过三资企业。
民营企业发展快速的基本原因是改革开放,是国家政策的进步。总体来说,中国民营企业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中国经济又处于快速上升的环境之中,政策宽松,民营企业没有理由不得到长足发展。
从民营企业的内在来看,民营企业有一种与市场经济天然结合的因素。无论是公司治理结构、人才使用和管理机制方面,都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有一种天生的契合。这使得民营经济具有比传统的公有制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去年在各种经济都受冲击的情况下,民营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也下降,但下降得不是那么厉害。
《中国新闻周刊》:全国工商联企业家执委问卷调查显示,85%的企业认为当前税负偏重,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6》的主笔人,你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民营企业的真实税赋水平有多高?报告建议将增值税税率降低5个百分点,主要依据是什么?
陈永杰:调查的企业家都认为当前实际税负比较重。近年来,中国的财政税收增长率一直是GDP的2倍左右,税收占比过高,无疑会压低企业的利润,并且不但挤压企业利润,也会挤压员工工资。但具体税负的水平很难得出一个明确的数据,因为现在中国的税收统计方式,很难按照所有制来说其高低。但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民营企业得税负不仅包含了税收,也包含了各种收费。这些收费有些合理,有些并不合理。税费特别重的是小企业。小企业还有费的问题较多,加起来就比较重。比如,如果还要按照增值税17%扣税的话,由于小企业的很多进货来源没有发票,也抵扣不了,就比较麻烦。
我们近几年一直倡导一个理念,国家发展小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就业问题,而不是从企业那里征多少税。国家要把发展小企业作为稳定就业的第一目标,只要他能够更多更好地解决就业,就不应该把对小企业征税放看得很重。从促进就业来看,对很多小企业、微型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微利亏损企业完全可以不征税,或者对小企业减个三分之一的税怕什么。
《中国新闻周刊》:民营企业占全国短期贷款余额比重长期低于10%,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以解决,难点在哪?有观点认为关键在于破除金融垄断,你怎么看?
陈永杰:全国工商联今年重点调研的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调查后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我国中型企业基本上不存在这个问题,主要是小型企业存在这个问题。
据我们调查,大企业贷款的覆盖率是100%,中型企业是90%,小企业贷款的覆盖率可能不到1%。中国的小企业创造的价值占GDP的四分之一以上,解决的就业在60%以上,但他们得到的银行贷款很少。今年以来,小企业虽然占新增贷款的比重有明显提高,但整体算起来占比恐怕还不到12~13%,仍然很低。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银行结构。中国的金融信贷资源非常庞大,但绝大多数的资源为国有银行所控制,绝大多数金融资源流向了大中型企业,绝大多数小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我国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小企业服务很不不够。如中国工商银行在全国有15000多个网点,但服务于小企业的数量一共才3万多家,相当于一个网点只解决2户小企业。股份制商业银行为小企业服务的也不多。而能为小企业服务的小银行,数量远远不够,满足不了中国小企业的信贷需求。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的答案是,一方面,从银行供给方面来解决。首先要提高所有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比重,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银行,要为小企业服务。其次要对银行进行政策激励,通过税收和利率政策优惠推动银行主动为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第三是要大力发展小型的金融机构。去年我们就提出建议,中国至少可以办一万家以村镇银行等形式的小银行,专门为小企业服务。
另一方面,从信贷需求方面来解决。一要让社会和银行认识到我国的大量小企业经营状况并不是那么差,并不比大中型企业差到哪里去。二要解决对小企业的信用评价标准和制度问题,目前国家没有专门针对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价标准和制度,这使得银行无法判断小企业的真实信用状况。三要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担保公司。目前全国有上万家担保公司,担保贷款占小企业贷款的三分之一。在这个方面国家要进行政策支持,以降低小企业的成本。
《中国新闻周刊》:国家出台的汽车、钢铁产业振兴规划中,政府点名由一汽、宝钢等央企担任行业重组主力军,这将对上述行业的民营企业带来哪些影响?
陈永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方向上是很对的,是没有问题的。中国的各个产业或行业,一定要有大企业的出现,起骨干带头作用,中国企业才有竞争力。大企业的形成只要是基于市场的竞争与选择,企业兼并重组出于自愿,不管是国企兼并民企,还是民企兼并国企,都应当大力支持。我们反对的是主要基于行政考虑的安排。基于一种政府行政的有意识地以国有企业为主进行重组或兼并,而主要不是从市场经济原则考虑,这是我们反对的。国家十大产业规划出台以后,似乎有的部门有的地方正在有意识地以国有大企业为主体去兼并民营企业,并在行政审批、金融信贷、税收优惠等方面进行特别支持,如果这样做,事实上就会对民营企业产生挤出效应。
《中国新闻周刊》:从去年以来,航空、钢铁等多个行业出现民营企业大批倒闭,有的还以政府行政命令方式被国企收购,有舆论视其为新一轮“国进民退”,你怎么看?政策上有什么建议?
陈永杰:推进企业购并在方向上是对的。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是谁有本事以谁为主,而不是主要为了发展国有企业。如果主要是基于行政的手段来推动的话,不利于真正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样即便是一时提高了产业集中度,但并不能够真正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效率。例如,谁都难以想象沙钢几年前的还是一个中小规模的钢厂,现在达到了生产能力1000多万吨,他主要是靠自己发展起来的。国家在进行钢铁产业调整与振兴时,应当将沙钢一类的有竞争力的大型民营企业,与国有大企业一样作为购并的重要主体,予以同样的政策支持。从当前的形势看,民营经济在某些高端领域的影响可能会相对缩小,但从整体上看,只是地盘扩张的速度有所减缓,并没有出现绝对的挤出。
《中国新闻周刊》:应对经济危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大部分投向了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领域,有观点认为这将对民营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您认为这在多大程度上挤占了民营资本的投资空间?
陈永杰:国家4万亿投资,当然主要用于国有领域投资。围绕国有投资,银行和地方进行了配套支持,到7月份银行信贷增长7.7万多亿,大部分流向了国有经济领域。银行在风险选择上,天然的倾向于没有风险的国有和大型企业。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民营企业受到严重冲击,追求投资的动力也相对减弱,民营得到的信贷份额降低。今年以来,国有经济投资增长了40~50%,民营企业投资只增长了30%多。民营投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国有经济,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多年来所没有的。我国要长期稳定快速发展,必须保护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要以民间投资为主,国家投资起整体保障作用和在关键领域起主导作用。
《中国新闻周刊》:《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已经4年半了,但此前民营企业家反映最多的垄断行业准入壁垒、融资难问题未有实质性改善,有观点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相关细则至今仍未出台,作为该文件起草小组副组长,您怎么看?
陈永杰:按照国家发改委当年提出的落实“国务院非公有制经济36条”的计划来说,多数配套政策文件都出来了。这些配套政策对民营经济的推动还是比较大的,但也有一些配套措施还没有出来。最关键的还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方面都不那么如人意。比如行业准入的问题,在石油、电信、电力等属于垄断行业里怎么进入法,配套政策就特别少,也难制定。在上述领域,国有企业的控制力更大更强。我们的一些垄断行业的政策并不是完全由国家政府做的,而是实际上受垄断企业强大影响甚至决定性影响后确定的,特别在政策的具体操作上,更是如此。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垄断企业,实际上已经形成或拥有了一种“准行政权力”。比如进口石油的权利,国家赋予了中石油、中石化两家公司,他们本来是石油市场的竞争主体,但由这些公司来负责石油进口相关的具体操作过程,民营企业在海外无论能够找到多少油源,都不能自己直接拿进来,都必须先低价交给两大石油公司才能进来,民营企业再高价从两大石油公司那里去买石油。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现象就是“行政权力企业化”、“企业利益行政化”。我认为,我国反垄断,应当把重点放在反对不合理不公正的行政垄断上,或反对基于行政特别安排和支持的国有企业垄断上,以市场自由竞争、企业自主发展而形成的垄断,还不是我国垄断的主要矛盾。抓住这一主要矛盾,我国经济将更快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