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就业诚信与信用档案的构建

2009-09-03 07:03师韵茗
文教资料 2009年21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诚信信用

陶 宏 师韵茗 孙 丹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诚信缺失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大学生本身的认识问题.又与社会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有关。大学生诚信档案是反映大学生诚信状况的“原始凭证”。构建大学生信用档案这一外部约束机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诚信诚信缺失大学生信用档案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诚信更是作为我国的传统美德著称于世。从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到程颐的“人无忠信,不可立世”,从《易经》中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其业也”到《资治通鉴》中的“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了诚信对个人立身处事的重要意义。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缺失问题越来越严重。

一、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毕业生应聘材料“注水”现象严重。

毕业生应聘材料是反映毕业生的能力、特长和工作经历的重要载体.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大学生大学四年虚度光阴.在毕业时才发现自己薄薄的简历没有任何竞争力,于是为了增加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为自己的求职材料“贴金”,虚构丰富而优秀的工作经历,甚至不惜造假,将别人的荣誉证书改头换面伪造成自己的证书。招聘会上人人都是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个个都有一叠荣誉证书、都有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甚至出现了一个班级里出现十几个学生会主席和班长的情况。

2.毕业生随意签约、恶意违约。

毕业生在签约前往往是反复权衡、比较手中的意向书,甚至存在“骑驴找马”的心态,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一些毕业生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和契约观念,抱着“大不了交点违约金”的想法,就草率同用人单位签约。一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不是真正想去工作.而是抱着利用用人单位先解决户口问题等不正当目的.把协议单位当跳板,一旦目的达到,就不辞而别,另谋高就。还有的毕业生与多家用人单位同时签约,造成恶意违约。

二、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1.大学生自身诚信意识淡薄。

当代大学生在道德方面的突出表现是“知”与“行”的背离。绝大多数学生认同诚实守信是道德修养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自己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对当前社会上诚信缺失现象深恶痛绝,尤其是对校园中考试作弊、抄袭论文等现象也曾口诛笔伐。但是在道德要求和评价方面采取双重标准,即要求别人或集体是一种标准,当涉及自身的利益时,则另当别论。当代大学生在个体道德价值方面。普遍遵循一种随机应变的弹性的价值原则,诚信行为选择有着较大现实性的特点,在诚信行为与维护诚信的选择上.大学生都是以自我作为判断的依据。大学生拥有的诚信的社会资源不足,这无疑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2.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的错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道德启蒙者。父母的言行往往能够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但是现代家庭教育强调的多是“智育”,唯知识至上,只要学习好,其他一切都好,所谓“一俊遮百丑”。有的家长怕孩子在外面吃亏,常常给孩子灌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老实人吃亏”等消极的处事哲学;有的家长教育孩子要诚实,不要弄虚作假,但他们自己本身就存在不诚信的行为,比如职称考试作弊、虚报工作业绩等,对孩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方面,传统的小学、中学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而小学和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的偏颇。恰恰构成了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高校德育工作从理论上讲应该被置于首位,但多数学校道德工作者重视德育政治导向功能和理论教化,忽视基础道德要求和行为养成。导致德育时效性不强。在就业方面,为追求就业率,对学生的推荐材料审核不严,对学生的造假行为放任自流,对用人单位质疑含糊其辞,助长了学生不良风气的蔓延。

3.用人单位人才标准和招聘方式不科学。

长期以来,国内对于人才的界定“唯学历论”的色彩尤为浓厚。学历越高越好,获奖证书越多越好。非研究生不要,非名牌大学的不要,非优秀毕业生不要,这些错误的导向在一定程度上诱使部分学生走上不诚实之路。几乎所有用人单位除了要求本科毕业生在拥有毕业证、学位证,往往还对外语和计算机水平有相应的要求,对学生的专长技能往往也要看相应的证书。而对学生道德素质的评价和要求往往比较原则、笼统,考核的内容也不具体。除了党员、学生干部等提不出更具体的标准,诚信道德素质当然更不在考核的要求之内了。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诚信水平的对策——构建大学生信用档案

在目前条件下,各高校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甚至将其作为“两课”的必修内容。但是这种诚信教育往往是“嘴上说说而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其效果并不能延伸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我们认为,要想保证大学生的就业诚信,除了内在的道德性约束,还必须建立一种客观的外在的信用评价体系。适时建构大学生信用档案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所谓大学生信用档案。是指大学生日常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能够反映其信用状况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信用记录,其内容涵盖大学生入学前后学习、生活及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它是大学生证明其诚信程度的第一‘原始凭证”。主要包括学生的自然状况(出生地、出生年月、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身份证号码、院系、专业、特长、学习成绩、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等)、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平均月收入,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奖学金、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学费交纳、消费水平、信用卡使用等情况)、操行状况(奖惩等情况)。

自2004年上海大学率先为在校大学生建立信用档案以来,全国各地许多高校竟相效仿,掀起了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的热潮。但由于我国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相关法律法规尚需建立健全,加之我国信用档案管理主体的规定仅仅体现在地方性的法规中,因此大学生信用档案管理主体不可避免地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以上现实情况限制了高校或相关部门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的积极性,也限制了大学生信用档案功能的发挥。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促进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设:

1.加快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建立一部完整、系统的规范社会信用活动的专门法律,使信用档案的建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信用档案管理主体和管理系统,实现大学生信用档案信息的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打破大学生信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地区封锁和条块分割状态,降低大学生诚信认定成本。提高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利用效率。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诚信信用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信用中国网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