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东
摘要:分析了目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研究出适应新课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启发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以及实施运用。
关键词:物理教学自主探究启发导学教学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物理新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同时,物理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改革,没有课堂教学的根本性变革,课程改革最终也不过是教科书的更替,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探讨在知识转型后教学规范的转型,重建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概念和相互关系,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注重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为了迎接新课程对广大高中教师在教学实施方面提出的新挑战和新的期待,培养创新型的合格人才,保证基础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本文将在分析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出适应新课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
一、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现状与问题
(一)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现状
1重视知识灌输而忽视能力培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的传统教育方式,以“背多分”作为获取成绩的主要途径,将学生作为纯粹的知识载体或解题机器,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重视表面规律而忽视本质联系,即只注重自然科学重要规律的把握,而忽视从整体和本质上认识自然科学和物理学的主要现象和规律的内在联系。
3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
4。重视纵向深入而忽视横向创新,即只注重课本上纯学科知识的纵向挖掘和强化训练,而忽视学科的横向拓展、边缘渗透,尤其与其他学科、现代科技、人文科学及现实生活的交叉联系,如1999年高考第6题研究飞机飞行时机翼两端的电势差问题,这本来就可直接抽象成“一个导体棒在磁场中做切割磁力线运动”,这是一道简单的物理问题,但一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因缺乏这一应用知识的迁移能力,而导致该题为得分率最低的题目。
5重视习题操练而忽视方法教育,随着教材的不断改革,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地位,如教材在自由落体的研究过程中揭示了“假设、演绎、验证和推理”的研究方法;在欧姆定律的建立过程中,运用了类比的方法,效果量度的方法以及实验观察和数学方法,但有的教师只注重运用公式去解题,把研究方法给略去了,没有把科学方法的教育作为教学目标,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不少学校都在积极围绕上年的高考题的类型进行操练,教师也不辞辛苦地把研究多年的“解题术”和“高招”都教给学生,学生便欣然模仿而不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再加上一年一度的高考的制约,这样下去,不仅老师成了“灌题漏斗”,而且学生总在教师的思维圈子里兜,没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没有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其创造性思维受到限制,真正成了“解题机器”。
另外,目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还存在重视教而忽视学、重视记忆而忽视思维、重视认知而忽视情感、重视统一标准而忽视个性差异、重视教师管束而忽视师生合作、重视层层选拔而忽视人人发展等多种现状,《学会生存》中有一句话说得好:“教育对人具有双重力量:一是开发人的创造精神,一是窒息人的创造精神,”显然,我们现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所产生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归宿实在令人担忧。
(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现状可见,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教学理念未发生根本改变,在传统物理教学中,我们习惯了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总是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这种做法不仅制约了学生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割断了知识与智力,知识与能力,知识与人性的联系,摧残了学生的个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调查研究发现:目前,由于新课程刚刚实施,对部分教师来说还很不适应,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教师还在使用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灌输式”教学法,仍然是“复习旧知——引入新课——讲授新课——个别练习——教学内容总结”的“机械”四部曲,并且使教师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另外,新课程安排了许多活动内容,但有些教师为了怕麻烦,用讲实验替代学生动手做,这不但浪费了实验室资源,而且也与新课程教学目标相悖,对于学生而言,仍然是采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些均与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背道而驰,综上所述,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利于新课程的教学实施。
2教材内容安排不当,有待改进,首先是教材与配套练习脱节,教材内容与配套的练习不“配套”,部分练习题编排时未考虑到知识点的分布,教材的内容少,许多知识内容在教材教学中没有出现,但在课外的练习题中却出现得太多、太广、太深,其次,教材上已经删掉的内容,却依然出现在练习题上,教材的本意是要减少学生的负担,而练习题的不配套,又让许多学生不得不做更多的习题,因此,这样的教材不利于新课改的顺利实施,也有碍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3旧评价体系还在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为中心,主要看讲得如何,即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教材掌握如何、教法运用是否灵活、教态是否自然、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板书是否工整等,这些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看教师把教材教得如何,很少甚至没有涉及到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这种课堂教学评价难于把握,多数的评价只是印象分数,它不能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许多所谓的公开课、优质课成为表演课、作秀课,远离了教育的宗旨。
教学评价往往只看教育的结果而不问教育的过程,往往只看重片面的量化而忽视综合的定性评价,忽视了教学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同我们推行的素质教育相距甚远,但是,“一纸定终身”这是几十年来形成的陋习,至今还在沿用这一方法,因此我们必须打破原有的评价机制,倡导新型的评价方式,改革过去以学生考
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的优劣及单纯以学生的成绩好坏来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单一模式,要将学生知识掌握和应用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创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和急迫。
二、“自主探究,启发导学”课堂教学方法综述
“自主探究,启发导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精髓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即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课堂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一理念为支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动脑、探究的能力,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最高境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自主探究,启发导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质
“自主探究,启发导学”课堂教学方法含有发现教学方法的成分,它保持了发现式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等优点,同时改进了发现法耗时长、不经济的缺点,更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两个重要的要素:一是学生自主探究;二是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同时,该教学方法具有科学规范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改变学生学习方法等功能,因此,它实质上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通过独立的观察和分析思考,最后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策略,其理论基础是启发式教学思想和探究发现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在开启学生的思维上下工夫,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互动性和合作探究精神,使学生经过自己的积极思考,达到对教材内容的真正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并同时发展他们的技能技巧及相关能力,这一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活动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这一新的教育理念。
2“自主探究,启发导学”教学方法实施的原则
从“自主探究,启发导学”教学方法的功能及基本结构可以看出,它紧贴课堂教学实践,有利于新课改理念的落实,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要引导学生在教师循循启发下,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获取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笔的探索过程;(2)坚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探究、交流为核心的原则,除了完成规定的分组探究实验和演示实验以外,还要根据新教材的实际情况,因陋就简,适当增加小实验和边教边探究的内容,以及学生课外小实验和小制作;(3)坚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结合的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利用各种实验手段进行实验操作探究,并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能力、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简单物理问题的能力。
3“自主探究,启发导学”教学方法的价值
“自主探究,启发导学”教学方法的价值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学目标上,重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知识与能力并重,学习与创新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全方位发展的有创新意识和初步创造能力的人才;(2)在课堂教学师生关系上,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灌输式”,而是通过教师启发,诱导,依靠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活动,和谐相处,教学相长,协调发展;(3)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动手,动口,动脑来积极主动地获取活的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及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真正体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现代教学思想;(4)在教学手段上,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内在潜能,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从而避免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加班加点等方法来提高学生成绩的弊端。
4“自主探究,启发导学”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
“自主探究,启发导学”教学方法,重点在教师的“启”和“导”及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上,反映到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它的基本结构如图所示:
各项操作的内涵如下:
(1)课前自学初探,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编写的预习题学案,认真自学课本内容,探究解答,为新课内容的学习作好铺垫。
(2)定向设疑激趣,一堂课开始就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兴奋状态,问题可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提出,其核心就是通过创设各类问题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3)实验、观察、启示,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进而形成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思维能力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是实验操作探究、演示观察思考,实验可以是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实验的关键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使他们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4)探究、交流、释疑,亲历实验过程,知识在学生个体的积累和积淀上,就不再是教师“灌输”,而是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加工和获得的,但要形成学生掌握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必须强化探究、讨论、分析、释疑的教学环节,教师以启发性的提问,根据科学探究的要素,引导学生对一些规律和现象展开探究,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交流,逐步引导学生得到结论,化解疑问,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问题转化为答案。
(5)应用、练习、反馈,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不仅包括对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还包括对知识的应用,这两者缺一不可,它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应用是对学生学习知识质量的检验,在应用中可对知识进一步释疑、巩固,同时可形成熟练的技能和较强的能力,知识应用的形式可采用动笔、抢答、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且教师从中可获得反馈信息,为后续教学作铺垫和准备。
通过前面的探索分析可见,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也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不仅仅是为“探究”而探究,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是知识建构本身的需要;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的需要;是为了能让学生可以达到“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的目标的需要,与以灌输、背诵、被动接受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式教学在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和评价观上均体现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具有新颖而丰富的内涵,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所列举的“自主探究,启发导学”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只是多种探究式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其他教学方法有待继续探究,发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4)
[3]封小超,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