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教师学术道德保障机制建设

2009-09-02 06:43徐剑波陆贻通
中国大学教学 2009年8期
关键词:保障机制

徐剑波 陆贻通

摘要:学术道德是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然而,随着学术的快速发展,学术道德出现诸多失范问题。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学术道德的内涵及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在分析产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保障机制建设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学术道德;道德失范;保障机制

学术在“科教兴国”和高等教育由外延向内涵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学术发展的同时,高校学术道德相继出现诸多失范问题,如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学术交易等,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挫伤了脚踏实地、潜心做研究的学者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严重影响“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从加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入手,剖析了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学术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保障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学术道德的内涵与特点

学术道德是指从事学术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学术研究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是发生在特定群体之中,因而具有以下特点:(1)鲜明的主体性,指以学者为学术道德主体,同时要求学者在整个学术研究过程中以严谨、科学的求实精神繁荣学术;(2)突出的自律性,指在学术行为中要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要求内化为自律的道德行为准则,并以这种行为准则从事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3)强大的影响力,这一特征的体现主要与学术的特殊地位、学者的独特身份及学术道德要求密切相关。

二、加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之一。胡锦涛同志在“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和“以诚实守信为荣”等内容,这对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指导意义。务必坚持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学术精神,科学研究才能真正有所创新,科技竞争力和民族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增强。

第二,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繁荣高等教育事业的基础保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任何一项功能的实现都与学者及科学研究者密不可分。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对促进学术繁荣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第三,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才除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外,更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及对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促进学者自我完善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切实途径。

第四,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和发展的助推剂。一方面,学术道德所倡导的求真、务实、客观、公正的要求和学者良好的道德修养、敬业精神具有极大的率先垂范作用和很强的示范性,另一方面,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决定了学术道德对全社会的道德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国外学术道德保障机制建设的经验

许多发达国家的学术道德建设主要体现为良好的教育机制和健全的管理机制相结合。

第一,完善的教育机制。在美国,学术道德教育称为学术诚信教育,学术上的不诚信对于每个教育机构的发展都是一种威胁。因此,美国各大学一般都会将学术诚信条例、荣誉守则等规范放到本校主页上公布,以便学者随时查阅。欧洲国家普遍要求科学家在向年轻科技人员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进行科学道德伦理教育。如德国马普学会要求科研人员到马普学会工作时先了解何为科学不端行为,何为良好的科研实践,并要求在相关文件上签字承诺,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规范的约束机制。美国学术界将不良学风称作“科学上的不端行为”,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包括对不端行为的定义、判定及处理意见等方面)、明确相关机构的责任等手段来维护学术道德建设。正如美国大学联合会明确提出,大学领导人的重要任务就是确保校园内的研究在伦理道德和诚信上达到高标准。日本上至主管教育的文部科学省,下至各所大学,加上独立于政府的学术机构“日本学术会议”等都建立了防范约束机制。欧洲国家普遍认为,学术道德依靠自律,但建立规范是前提,主要是从倡导良好的学术实践风气和反对学术中的不端行为两方面入手以规范学术道德建设。

第三,健全的法制制度。美国学术打假专家认为,调查处理不道德学术行为,不能只靠学术界和学者本身的自律,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手段作后盾。在学术不端行为的事前监管和事后处罚上,基本上做到决不护短,决不手软。在德国,直接由各联邦的法律部门负责对学位及各种学术头衔进行管理,其法律界及科研界普遍认为,学术不端行为不仅仅属于道德的范畴,可能与许多人甚至整个社会的利益相关,因而必须以法律手段严加惩处。

第四,专门的监管机构。在美国,负责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机构是公众与卫生服务部下属的“研究诚信办公室”(ORI)。日本在2006年成立了“研究活动不正行为特别委员会”,公布了《学术不正行为对策》。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成立了科学伦理委员会,另一个重要科学研究机构——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也在1999年成立了科学廉洁委员会。瑞典也有常设机构,专门处置学术造假问题。

四、高校学术道德失范主要的原因

笔者认为,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者自身研究能力不足是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高校是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所从事的学术研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在高校跨越式发展进程中,高校对教师能力和创新成果的要求越来越高,现行的各种量化考核指标都与学术成果密切相关联,这对缺乏创新能力的学者来说,唯有弄虚作假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创新能力不强造成的。

第二,社会转型期不良思潮造成了部分学者学术上的浮躁心理。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转型期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使得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受到冲击,加上经济利益的驱使,部分学者过分注重名利的浮躁心理愈演愈烈,继而产生急功近利思想,而对科学研究的科学性、严肃性、艰巨性认识不够,对名利获得的艰辛过程缺少“坐冷板凳”的学术精神。

第三,思想教育的弱化滋长了学术道德失范的形成。现在各高校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教学、科研等外延建设方面,而对教师的学术道德建设等内涵建设工作缺乏足够重视和系统教育。学术道德思想教育的放松,必定会导致学术道德舆论监督力度的弱化,继而影响了学术自律氛围的形成和学术价值观的取向。

第四,政策制定的不科学和片面导向性进一步加剧

了功利思想的膨胀。这是当前导致学术道德失范最为典型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政府管理部门出台或高校制定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行动的“指挥棒”及学者从事研究的“价值取向”。而现行的学术指标,无论是高校之间的竞争还是同一高校内的竞争,都过分地强调功利性成果产出,这种简单“数字化”的主要管理模式为一些学者的功利心膨胀推波助澜。

第五,法制不健全。执法不到位进一步助长了学术道德失范风气的蔓延。对于学术道德失范不但没有从源头上给予很好的堵截,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学术道德规范。同时,在学术评价和监督制度的执行过程中,由于某些利益的存在,普遍存在执行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甚至出现放松、纵容等现象,从而更进一步助长了不良学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

五、构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保障机制的几点思考

学术道德失范时有发生,有些性质还相当恶劣,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必须把学术道德建设作为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的一项长效机制,必须构建综合治理和标本兼治的多管齐下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学风不正、学术不端的行为。

第一,实行领导责任制。高校领导要在学术道德建设中要起到模范和带头作用。领导要将营造良好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作为事关维护学校声誉、确保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全局的大事,并纳入学校校风建设的整体工作中,列入相关领导的责任目标和政绩考核中。同时,领导要以身作则,坚决抵制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纪律的情况发生,对查出存在学术道德的处理坚决按章办事。

第二,加强学术主体自身的道德建设。尽管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多种,但学者自身学术道德的丧失,是最直接的原因。因此,首先要加强学者自身的自律道德素养。教师的自觉与自律是解决学术道德问题的根本途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严守学术规范是师德的最基本要求。学者必须加强自身的自律修养,并在学术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学术动机和良好的道德行为,才能实现坚持学术伦理,保持严谨务实地治学态度,自觉维护学术道德。其次还应加强学者学术道德责任感。学者要积极维护学术价值和尊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强大的勇气,对科学上的不端行为大胆揭露和批判。这对学者在学术实践中保持诚实性、抵制不道德的学术行为、做诚信道德的学术人、营造健康的研究环境有至关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继承和创新中促进学术进步。

第三,创新科学的激励评价机制。高校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是作为高校体制内的一种激励机制而存在的,是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必需。但在执行过程中,若体系量化的度没有把握好,质的标准没有掌握好,就会造成功利性、实用性价值的形成,这对学术道德具有很大负面冲击影响。因此,高校的激励评价机制应体现出:(1)合理性,应根据学校发展的规划和实际情况,有步骤、有阶段地实施合理的考核体系,既体现出教师应尽的责任,又体现出教师的价值;(2)科学性,即指标准应分类指导,合理平衡教学与科研的权重。这样才会形成科学的价值导向功能,克服片面强调功利性和实用性的错误倾向;(3)发展性,即“以人为本”的体现,将发展的观念融入教师的激励考核中,以“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终极目标”为基本立场,承认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价值,并着力关注教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从而,构建既能有效促进教师成长,又能正确引导教师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做诚信道德学术人的评价机制。

第四,构建完善的学术道德机制建设。高校要综合运用教育、舆论等手段,从根本上要求学者规范和养成良好的学术行为习惯。长期以来对学者学术道德系统教育的缺位,造成学术界道德意识淡薄、道德责任丧失。因此,必须加强学术诚信教育机制。学术诚信是学者应具备的首要道德规范和进行学术研究的最基本准则,可以通过培训教育和直接的学术实践活动,让学者对学术道德原则和规范有正确地认识。教师只有具备纯正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精神,才能去教育和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学术道德和严谨学术精神的人才。同时还要加强舆论引导机制。正确的舆论机制不但使学者形成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弘扬高尚的学术道德情操,同时能够更好地引导、监督学术道德建设的正常运行,更好地防范学风不正、学德失范的现象。因此,高校要努力提倡并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务实的校园文化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广泛深入开展端正学术风气,鼓励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第五,健全科学的规范约束机制。结合高校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学术研究行为的规章制度,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学术发展和评价机制也是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内容之一。为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学术管理机构在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确保学术的权威性和公正性。高校应制定学术道德规范守则和学术道德章程,包括学术实践过程中研究行为的具体规则等内容,并完善后续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体系,如建立学术成果公示制度、申诉制度及举报制度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有效促进学术发展。

第六,建立学术道德失范的惩处制度。如果说建立科学、合理、健全的学术道德规章制度是第一步的话,那如何对学术失范行为进行有效惩处则是关键环节。高校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制订相应的惩处制度,要实现“以德治学”与“依法治学”制度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术道德建设取得巨大成效。为此,需要健全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一方面积极完善惩治学术道德失范的法律法规,确保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动被侵权者要主动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对学术造假者和相关连带人员,要做到执法必严,确保法制的威慑力,从而达到从严治学的目的。

总之,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机制建设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是多种社会机制的整合。因此,其建设必然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既需要学术界内积极参与、良性互动,也需要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学术界的繁荣、科技的创新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环球调查[N],参考消息,2009-03-12

[2]郑振锋,以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加强学术道德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29):21~23

[3]张存浩,科学道德建设应借鉴国外经验,光明日报2002-02-01

[4]潘治,德国以法惩处学术腐败

责任编辑周杨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
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保障机制研究
中央发千亿“县级政府低保金”
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现状研究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制度研究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论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