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晓利
数学本身是一门严谨的学科,理论性比较强。数学课堂学习的大都是既定的知识和理论,因此很轻易使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平淡无奇,导致学生不乐意听,或者机械地去背理论知识,甚至昏昏欲睡。要想打破这种局面,需要活跃课堂气氛,但不要把“闹”误以为就是“活”。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激活学生的情绪,使之精神振奋起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使数学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良好途径。然而,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的,需要教师的日积月累与创新才见成效。归根结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理清的各种关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讲解,突出一个“活”字来。
一、多用实例,让数学丰满与立体起来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教学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多举实例,并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该通过让学生查找资料、举例子等多种方法将生活与数学建立联系,然后要注意发动学生。教师可以创设数学游戏、动态的教学图片、生动的教学故事、欢乐的教学比赛、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演示等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能使数学课堂更加丰富。
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运用多种感官理解知识体系
学习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人的大脑就是思维活动的中枢,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启动大脑思维的动力,观察与体验是思维的基础。俗话说得好:“心动不如行动”,说明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数学这门学科也是如此,不仅要海阔天空地去想象、思考,也要积极严密地用行动去论证,甚至需要偶然的观察去启发。刚才所言的行动在数学课堂中是指学生与教师积极地发展的动态过程,如果单单让学生的思维去抽象地理解诸如“体积”、“百分数”之类的知识,结果可能会事倍功半。
要解决此类矛盾与弊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实践,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量、动手画、动耳听、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乐学。 在此动态过程中,教师要有引导性、指向性与目的性,引导学生观察,注意动态表象,并且要掌握好时机。通过动手操作,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小组讨论,用耳去倾听其他成员的观点意见,然后整体多种感官的分析,这过程就成了体验学习抽象逻辑知识的经历。
三、利用语言使课堂活跃
教师的基本技能中指出:教师应具备生动的、幽默的、科学的语言。教学中,教师如果总是运用一种单调、平淡的语言,有可能造成学生感知上的疲劳和精力的分散,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 “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的语言还能把抽象的东西通俗化、形象化,以打开学生的思路,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知识。
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幽默,既有可能使课堂由活泼走向失控,也易给人以虚浮的感觉。综观实际课堂,有些教师的语言就如那扔在平静湖面的小石头,它能激起万圈涟漪的唯美效果。首先,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逻辑性要强,不犯科学性的错误。其次,教师的数学语言也要专业与通俗易懂,让学生易于接受。当然,这不是朝夕就能具备的,教师首先得吃透知识点,掌握要领,然后综合分析,用学生易懂的语言去阐述。第三,数学教师的语言还要具有一定的幽默性,让学生乐于接受,使学生投入到“活”与“鲜”的怀抱中来。
四、巧逮错误,让其发挥适得其反的正面效果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用心去面对失败,深入分析失败的原因,最后会迎接胜利。
学生在求知的途中,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他们会寻找解决的方法与策略。当然,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生活各种经历体验的局限性,很难找到正确的最佳的途径。这时,教师不能气馁,更不能及时否定他们的想法,最起码先肯定他们某个方面的正确点,接着抓住切入点进行引导点拨,纠错扶正,并引出正确的最佳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用“心”对待教学,把握“活”的要领,就能把课上得情趣横生、高潮迭起。这样,学生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