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议论文也充满感情

2009-09-01 09:03吴神兵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六国论传情有情

吴神兵

学生一般会认为,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它讲究的是道理充分,逻辑严谨,跟感情没有什么关系,感情是抒情散文的事。这实在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也是学生写作实践中的一种缺陷。稍微留意一下我们课本里的作品,很多文章都是感情洋溢,让人为之荡气回肠。就我们学习过的文章来看,古代的如贾谊的《过秦论》、苏洵的《六国论》、欧阳修的《伶官传序》、韩愈的《师说》等,近现代的如鲁迅的《拿来主义》、聂钳弩的《我若为王》等。我们可充分吸纳课文中营养,来写出我们自己的有感情的议论文。

要使议论文充满感情,要做到二点:一是心中要有情,二是笔下能传情。

一、心中要有情

首先是要有鲜明的立场,鲜明的立场是情感的基础。其次是用感情去思考,充满正义之情、怜悯之情、爱憎之情、愤怒之情、感激之情、遗憾之情等等。如苏洵的《六国论》,意在借古讽今。北宋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作为一个正直的爱国的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对于这种状况,作者的愤怒、忧虑和不满是可想而知的。那么,作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文章,鲜明地打上了这种情感的印记是很自然的。文中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又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是饱含感情的,有赞赏之情,有悲叹之感,有告诫之意。心中有情,方可笔下有意。我们在写议论文时,首先就应明确自己的态度,应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坚定,感情就坚决,也容易生发。

二、笔下能传情

心中有情是基础,笔下传情是关键。怎样传情?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去着手。

在内容上,应善于设置“情境”。“情境”的设置主要用在对事例的叙述上,对于事例的叙述,一般认为越简洁越好,语言以平实准确为好。这又是一种误解,还是以《六国论》和《伶官传序》为例,《六国论》中对祖辈创业艰辛与子孙败业轻率的叙述,让人十分感慨。“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之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伶官传序》中对史实的叙述十分传神,特别是“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一处,不由得读者不为之动容。充满感情去叙述,营造打动人的“情境”,“情境”的说服力,大大胜过了板着脸孔讲道理的架势。

在形式上,应善于运用“手段”。多用表情意义浓郁的词,如叹词、语气助词、语气副词等;多用表情强烈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疑问句、双重否定句;多用排比、对比、反复、对偶等加强感情气势的修辞手法;还不能忽略了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在《伶官传序》中,感叹号用了五处,问号用了三处。表语气的词用了十四处,特别是开篇就用“呜呼”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三个感叹句、三个反问句,十几处对偶形式,三次大小对比,使文章波澜起伏,气势磅礴。当然,形式必须服务于内容,不能以辞害意或者是只有形式,没有内容。

不管是哪种体裁的文章,其实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只是表现的程度和方式不同而已,而往往由于我们自己的偏见或误解,将感情人为地割裂开来。情理交融,是写文章的高境界,议论文更是如此。

(责编 覃亮生)

猜你喜欢
六国论传情有情
胡波
“浙”里有情,“宁”有大爱
团扇
疫情无情人有情
红色警报——煤炭
愿你2020有情有钱没病没灾不后悔
壮乡三月赶歌圩传歌传情传知音
“读议练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
简说《六国论》之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