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信息学院为例,提出了信息类专业“专业加外语”人才的培养思路。重点介绍了教学计划的制定、人才培养思路、专业课程内容的教学改革及学生个性化培养问题。
关键词:英语特色;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懂计算机、会英语是现代人的象征,因此信息类专业一直是学生追捧的专业。信息类专业中,计算机类专业更是最为热门的专业,在全国高校中分布点数最多。尽管教育部有一个专业培养指导性方案,但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特色化的培养方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04年初,目前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及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4个信息类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500人,是国内外语外贸类院校中最早增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校之一,其计算机类专业从开办就确立了充分利用学校外语外贸的教学优势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又有较强英语能力,面向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涉外IT人才的办学宗旨。
2008年10月25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召开了“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广州分论坛”(YOCSEF广州)会议,会议主题为“国际化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学校与企业共同探讨外语加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学计划制定、外语能力培养、信息技术专业课程安排、企业对员工的需求等问题。
2改革思路及教学计划的制定
针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专业加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增加英语教学时数的统一规定下,我们制定了英语特色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方案。
2.1改革的思路
图1是英语特色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工作思路。在各项工作中,教学计划的制定是整个工作的开始,而课程内容的改革是工作成功的关键。
课程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及“计算机专业英语”这几门课程的建设上。同时学生个性化培养问题也很重要。
2.2教学计划的制定
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学院每两年对教学计划作一次大的修改。针对教学需求,教学计划每年略有微调。2008版专业教学计划在2008、2009级学生中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充分体现了学校践行“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着力推进外语与专业的融合,一专多能,“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国际通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
培养计划中明确提出,计算机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专业知识的学生。同时强调学生既要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英语应用能力,达到社会对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外向型”IT人才的要求。
表1为计算机专业学分分布情况,专业总学时为2844学时,总学分为169学分。其中必修课程108学分,占63.91%,选修课程45学分,占26.63%,实践教学16学分,占9.47%。
* 创新能力学分评分标准按广外大教[2002]26号文的规定执行。
* 创新能力学分可充抵通选课中同类型课程的学分,最高为8学分。
在培养方案中,英语的授课时数达504时,是一般院校相同专业英语授课时数的2倍。英语授课时数的增加,特别是英语口语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3课程内容的改革
由于英语授课时数的增加,必须加强专业课程的改革,我们通过对“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两门课程的改革,节省了200多课内教学时数。
3.1 “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改革
在本课程的改革中,我们率先在全国计算机专业中将三门专业核心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进行有机整合,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及数字电子技术三部分的内容定为35%、25%及40%,此外还增加EDA技术的内容。该项改革在2001级学生教学中开始实施,目前已经过7届学生的教学实践检验。课程合并前,每门课程按周4课时算,共需216课时;课程合并为一门后,只需108课时。课程改革后,计算机的学生赢得了更多的专业新技术及自主学习时间,我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达到专业能力突出、英语应用能力强的特色。同时本课程教学内容满足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
3.1.1改革的必要性
(1) 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
各校计算机专业办学时应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特点定位于国际化视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应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的培养目标。
教学计划制订,注重加强对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强调在计算机应用行业就职能力的培养。如外资银行、合资企业和外贸出口等行业的就业。这要求我们针对这种培养需求调整教学计划课时。
(2) 可整合课程的内在联系
三门课程存在内在联系。“电路分析”是“模拟电子技术”的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是“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课程合并后可有效地衔接、有机整合,针对学生培养目标,有利于课时减少。
(3) 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程改革节省的时间可用于新技术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在竞赛中培养能力。
3.1.2改革实践
(1) 改革初步阶段(2001年~2004年)
在2001年开始考虑该项改革,2002年第1次开设此课程,周学时数为4课时,共72课时,使用两本教材,由于较多学科知识点难于全面照顾,教学反馈效果一般。
2003年第2次开设此课程,周学时数为5课时,共90课时,使用自编讲义,教学效果较好。但有较少关键知识点在教学中难于完成。实验室建设初具规模,并开始编写实验讲义。
2004年第3次开设此课程,周学时数为6课时,共108课时,使用自编教材,教学效果好。实验讲义趋于完善,并着手网络课程的建设。
(2) 改革完善阶段(2005年~2008年)
2004年开始教学时数固定为周学时数为6课时,共108课时,并开始在软件工程及网络工程开设该课程。当年开课学生数达350人,2007年课题组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申报校级教研课题“面向21世纪的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内容改革的研究”获立项,2005年申报校级精品课程成功。2007年申报省级精品课程成功。2005年“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网络课件获校二等奖。2008年获全国课件比赛一等奖。
我们以下面三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弥补课时减少带来的不利影响:
① 常规课堂理论验证性实验:以班为单位,教师讲解与指导,原则上课内完成实验,若没有完成,在实验室开放时间继续进行。
② 课外整机电子系统练习: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完成一个电子产品的安装与调试工作。
③ 创新基地:创新基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通过参加“挑战杯”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比赛,以赛助学,使学生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全方位得到锻炼。
2005年、2007年分别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赛,取得好成绩。2008年出版了《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教材。
3.2 “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课程的改革
在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总览的计算机专业中,“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及“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分析,这三门课程的关联度较密切,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三门课程有相互依赖关系,因此独立开课时难免有重复现象,而如果整合则可节省大量的课时。三门课程整合后形成一门课程“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
刚开始我们将三门课程分开开设,汇编语言周课时为4,计算机组成周课时为5,体系结构周课时为4。第一步改革是对三门课程课时的压缩,每门课程周课时均压缩1课时;第二步改革是将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课程合并,形成一门课程“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组成原理”,周课时数为6;第三步改革是将上述三门课程合并,形成一门课程“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周课时数仍为6。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及“计算机系统结构”三门课程整合成“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一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妥善组织好课程教学内容,可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有用的内容。课程改革带来的一个任务则是新教材的编写。我们采用使用两本教材的方式,已完成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及“计算机组成原理”组合成一门课程“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组成”的改革实践。而将三门课程整合成“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课程的研究正在进行中。教材《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将于2009年出版。
3.3双语课程建设
以上两门课程的改革为学生争得了英语学习及自主学习的时间,而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生的英语学习,学校通过加大英语学习的课时,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通过开设英美文化等课程增加学生对西方社会的了解,通过举办英语戏剧赛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专业英语能力。专业英语教学不仅考虑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讲授,同时考虑与其他双语课程内容的统筹问题。
(1) 在“计算机导论”课程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课程在一年级新生中进行,教学中强调学生对学科的了解及对专业词汇的学习。
(2) 在二、三年级开设使用双语的专业课程,例如我们聘请外教开展“数据挖掘”课程的双语教学,提升学生专业英语能力。据来自美国的外教说,数据挖掘课程内容较新,美国的计算机专业开设该课程的院校不多,但该课程应用较广,我们选择该课程作全英(双语)教学,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3) 配合学校的英语教学,在三年级学生中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是归口学校的公共英语基础课程,学院接管该课程,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强调专业与英语的融合。课程不仅强调专业语汇的学习,更加强专业英语的写作和听说。学习中要求学生学作Presentation,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口语沟通能力。
4结论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在英语特色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教师教学层面,“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改革获得了省精品课程的称号,两门课程的改革出版了配套教材。在学生层面,毕业生英语水平较高,学生均能通过4级考试。学生参加6级考试,70%以上的学生达到425分以上,97%以上拿到6级考试成绩。在2008年毕业生中,有40%学生进入对英语有较高要求的汇丰软件开发(广东)有限公司。另外,我们在学生个性化培养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等专业竞赛,均取得省级一等奖以上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EB/OL].[2005-5-18]. http://www.edu.cn/jiao_xue_318/20060323/t20060323_126300.shtml.
[2] 李心广. 面向21世纪计算机专业硬件教学改革的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2):41-42.
[3] 李心广. 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课程改革研究[C]//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全国计算机新科技与计算机教育论文集.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384-388.
[4] 李心广. 计算机专业硬件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0).
[5] 李心广,王金矿,马文华,等. 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6).
[6] 姜灵敏. 外语类院校开展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