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习作契机例谈

2009-08-31 06:46何彩萍
江西教育C 2009年8期
关键词:做人习作作文

何彩萍

在因我有事请假而由实习老师管理的第三节课时,班上的七八个同学一起打骂王钢同学,害得他第二天不敢来上学,怕再次挨打。我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原来即将结束实习的老师在班上举行“告别会”,师生依依惜别,互赠留言。许多男生的眼眶都湿润了,一些女孩则低声哭了起来,教室里一片伤感。而此时,“调皮大王”王钢依旧嘻皮笑脸,嘲笑伤感的男同学,骂女同学“假正经”。同学们由生气转为愤怒,由指责转为动手打人。实习老师由于忙于写留言,等发现后再制止已经迟了。我想,简单的说教、高压的“政策”只能使道歉和认错口是心非。于是,我当机立断,决定放弃原定的上课内容,把语文课上成一堂即兴口语交际、作文课,捕捉这一事件中的习作契机,引导学生学习做人与作文。

一上课,我尽量用温和的语气说:“在‘告别会上不少同学哭了,能告诉老师你哭的原因和当时的心情吗?”我这一问,把同学们的话匣子又打开了,有的说:“我舍不得实习老师走,我爱上他的课。”有的说:“我学习不够好,实习老师不断鼓励我,还不时夸我有进步。我觉得这一个月过得最快乐了。” 还有的说:“实习老师是我们的好朋友。课余时间,我们常一起玩啊、唱啊、跳啊,多开心啊!”我听完后说:“是啊,实习老师和同学们朝夕相处了一个月,为大家的健康成长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确实值得尊敬和爱戴。但老师有一个问题不太清楚,王刚同学到底该不该挨打挨骂。想请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辩论后再有理有据说给老师听,好吗?”学生的情绪再次被调动起来,个个跃跃欲试。

我把班上的桌椅分为左右两部分,要求支持“王钢该骂该打”观点的同学坐在左边,支持“王钢不该被骂被打”观点的同学坐在右边。结果,全班有近三分之二的同学坐在左边,但班里绝大多数班队干部都坐到了王钢这边。接下来我让两边的同学分别展开讨论,同学们讨论得异常激烈。讨论结束后,开始以双方四辩手为一组展开辩论会。激烈的辩论会结束后,我让同学们重新选择座位。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原先坐在左边的同学都坐到右边来了,只有王钢一人低着头走到左边的位置坐下。我和同学们都愣了一下,随即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上次参与打骂的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走过去向王钢道歉,教室里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于是我趁热打铁地启发大家:“看了同学们刚才的表现,老师相信你们已学会怎样与人相处,懂得理解和宽容了。对此,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愿意说给大家听吗?”大家踊跃发言,所说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最后我适时作了总结:“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老师希望大家能把感受最深的写下来,表达真情实感,愿意吗?”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OK,没问题!”这是他们第一次如此愉快接受作文任务。

这堂作文课无疑是成功的。当天下午就有性急的学生把作文交给我了,其他的也在第二天早上全交齐了,这种情形在平时的作文中是很少见的。我在批改时更欣喜地发现,学生个个都比平时写得好,而且选材的角度也多。经过这次事件,宽容与理解的氛围开始在班级里荡漾开来。王钢同学不仅学习进步了,表现也好了许多,同学们都愿意和他交朋友了。班级里打人、骂人的现象很少再发生了,同学间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这是一次教育中的偶然事件,然而,正因其“偶发”而更有教育的价值。由于我敏锐捕捉到这一教育良机,并使之成为一个习作契机,引导了学生学习做人和作文,让我感悟到许多教育教学之道。

1.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作文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他们感知生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中“易于动笔”,在生活需要的驱动下“乐于表达”。这次事件中的回顾与辩论为作文准备了充分的前提。

2.善于引导学生通过习作提升体验。俗话说,体察才能入微。这堂课较好地引导了学生参与活动、习作的全过程,从写作材料的引出与呈现,到理解与表达,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也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了,写文章自然容易多了。同样,后面若没有习作环节,前面的教育效果恐怕也难以巩固与升华。

3.注重将教作文与教做人统一起来。越是贴近生活的作文,学生越能做到“真情流露”,因为作文中所写的事就是他曾经经历过的,作文中所流露的真情就是他当时的心情。学生的思想、观点、做法、认识受年龄、阅历的限制,必然有其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坚持文品和人品的结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其改正错误,引导他们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宽容、学会理解,正所谓“教作文就是教做人”。◆(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龙溪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猜你喜欢
做人习作作文
做人要经得起“推敲”——担当不能靠“喊”
做人
从零开始做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