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的“悬壶济世”之举

2009-08-31 07:45吕洪年胡剑平
世纪 2009年4期
关键词:胡雪岩中医药

吕洪年 胡剑平

在中医药文化的历史长廊中,清代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可说是我国“悬壶济世”传统医药学的继承者与弘扬者。胡雪岩(1823-1885)幼名顺官,取号光墉,祖籍安徽绩溪,出生于杭州。幼时家贫,帮人放牛为生,稍长,由人荐介往杭州钱庄当学徒,靠自学而通文墨。白手起家,凭借其超凡的能力在中国商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笔。尤其可贵的是,他怀着一颗仁厚之心,开办胡庆余堂药局,以图济世救人。一个不熟悉药业的人,从外行到内行,在发扬“仁”心的同时,将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并在中医药学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

关于胡雪岩的生平业绩,写成小说,或其传奇故事的书,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七十种之多。但大多以他的传奇人生与发迹故事等为猎奇,对于他在中医药文化中的重要贡献,虽有所涉,但一般语焉不详。

中医药,自古便有“悬壶济世”的优良传统。悬壶,最早见于《后汉书·费长房传》:“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后人便称卖药行医、治病疗疾者为悬壶。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与浸染的徽商子弟胡雪岩,在杭州创办了“胡庆余堂”,并且奉行“医乃仁术”的儒医伦理。他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创设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清光绪二年(1876年),又在杭州涌金门购置土地10余亩建成中药厂,成为当时杭州规模不小的一家制药厂。

创设国药号胡庆余堂

关于胡雪岩创设国药号的初衷,坊间历来有不少传说,我们从胡庆余堂大厅的青砖门楼上,可以看到当年镌刻着的“是乃仁术”这四个源于《孟子·梁惠王上》的大字,便知当年胡雪岩开办这一药号的“悬壶济世”的情怀。

一是他开办药号的初衷,便有“急人所急”的侠义之心。笔者在近四十多年的民间“口碑”采录中,曾记录过一个口耳相传的故事。传说清朝同治年间,坐落在鼓楼附近的叶种德堂,挂出“真不二价”的招牌,在杭城很有影响。那时凡有身份的人家,到叶种德堂配药,大都不是现金交易,而是采取“金折子”记账的方式。一年中,凡遇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四个节时才由账房到客户家结算。有一次,叶种德堂老账房到胡宅结账,因为数目很大,胡宅的管家要求“让价”,把尾数抹掉。账房一时感到为难,但最后还是同意抹掉尾数。这事让叶种德堂老板知道了,很生气,以为有违“真不二价”的店规,便把账房给开除了。到第二个节时收账时,胡宅发现老账房已经被老板辞退了,一问情由,知道与上次抹掉尾数有关,管家把此事报告给了胡雪岩,胡便觉得有愧于那个老账房,便筹划要自办药房,三年之内,果然开设了“雪记国药房”,把那个老账房请来料理店务,兼管账房。这件事我们曾听杭州、绍兴两家钱庄老板的后人多次说过,以为与当时的实情较为相符。后来,因为有这件真事,所以民间老百姓中间,演化为“胡庆余”三字店名来历的故事,因为这个从叶种德堂转过来的老账房姓余,胡雪岩庆幸自己请到一个“治店有方”的账房先生,故名“胡庆余”。传说有它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它说明胡雪岩创办药房的初衷,出于自己的正直个性与仁义道德之教。

二是他创办药号的方略,始终不离“救死扶伤”的本意与好心。胡雪岩身处医药业发达的杭州,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开办药号,决心“广救于人”。早在清军镇压太平军和湘军、绿营西征讨伐叛军时,胡雪岩带人购买原材料,召集名医配制金疮药送到军中。当时有官员知道后感叹说:“胡氏为国之忠,不下于我。”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天下士子云集天府,进行科举考试,许多士子由于连夜奔赴或临阵磨枪,身心都极度疲乏,往往一下子便病倒了。这时,胡氏又派人送各种药品、补品。此举虽事出有因,但无不受到考官、士子的交口称赞。

三是他所倡导的企业文化充满慈爱的“人情味”。据笔者实地调查,胡雪岩“悬壶济世”的精神,还体现在胡庆余堂独特的文化中,特别是“戒欺”文化最为深入人心。“戒欺”是胡庆余堂的店训,由胡雪岩亲笔写就。130年来,胡庆余堂始终恪守“戒欺”原则,在我国中医药文化基础上,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胡庆余堂药号的职工,一般都不愿意离开企业,一直做到去世为止。这与胡雪岩关心重视职工,特别是老年职工生活有关系:胡雪岩在店内还设置了独有的“阳俸”和“阴俸”。阳俸指的是对那些于胡庆余堂有贡献的、因年老体衰或生病无法工作的职工,照样发给原薪,直到去世为止。阴俸是这些职工死后,还可以让其家属按照其工龄长短来领取生活补助费。如有十年工龄,可以发阴俸五年,每年按本人薪俸的百分之五十发给。工龄越长,发放的阴俸就越多。这有点类似于我国现在实施的退休和遗属补助制度。可以说,这是我国最早的职工福利制度。由于实行了这种阴俸和阳俸制度,胡庆余堂的职工解除了后顾之忧,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企业凝聚了大量身怀绝技、熟练掌握中药手工技艺的老药工。正因如此,胡庆余堂悬壶济世、福泽黎民的使命得以绵延了数百年。

开拓与发展的经营理念

胡雪岩“悬壶济世”的主要贡献,不在于医理、药理、诊治等方面,而在于经营、管理、慈善、制艺的开拓与发展。

传统中医药,讲究地道药材,望、问、闻、切,辨证施治,必须鉴别药材出产地和采集季节等,而且还要辨识真伪、评估质量。随着生物学、物理、化学等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胡雪岩在经营管理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时,本着“悬壶济世”的精神,对中医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与创新。

一是胡雪岩为了在市场竞争中防范风险,获得健康发展,便注重产品的创新与优质。例如过去的中药,几乎都是汤剂,这对于战乱与动荡时期的治病吃药带来很多的不便,胡氏便于1874年建起了药厂,重金聘请浙江名医,收集古方,总结经验,选配出丸散膏丹及胶露油酒的验方400余个,精制成药,便于携带和服用。其时,战争频仍,疫疠流行,“胡氏避瘟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药品备受欢迎。此后,胡雪岩亲书“戒欺”字匾,教诫职工“药业关系性命,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其所用药材,直接向产地选购,并且设养鹿园。胡庆余堂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全面配制中成药的药号。

关于“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一般都举常用的通例,而不知其“真”、其“精”的程度。而据笔者调查,胡庆余堂独家生产的“胡氏避瘟丹”具有除秽气、解头晕胸闷、止腹泻腹痛的疗效。其采办的真功,真令人叫绝。这种药共需74味药材,每味都须用顶真的原料,其中有一味“石龙子”,俗称“四脚蛇”,本是一种随处可见的小爬虫,可是,用于“胡氏避瘟丹”的“石龙子”却指定必须是出没于杭州灵隐、天竺、韬光一带的金背白肚、背上纵贯一条黄线的“铜石龙子”。铜石龙子生性警觉,爬行快捷,不易抓到,但为了保证药味质量,每年夏天,胡庆余堂都组织员工上山捕捉。由于年年如此,灵隐寺的和尚也见多不怪了,还时常提供方便。

这灵隐“铜石龙子”与普通石龙子有何不同,至今还是一个谜。所以胡庆余堂的中医药文化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很有道理,也是很有必要的。

至于“修制务精”,胡庆余堂制药的精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例如大黄是一味常用药,但入药时仅取其根状茎。胡庆余堂的药工总是仔细地剥去大黄的表皮。此外,苦杏仁尖有毒,胡庆余堂的药工在除尖后才将它入药;麦冬芯性寒,他们必先去芯;麻黄要去节、莲子要去芯、肉桂剥去皮、五倍子去掉毛……所有这些确保了胡庆余堂生产的中药在色、香、味和疗效上都有独到之处。这是在“修”方面要一丝不苟。而在“制”方面,则要精益求精。以治疗疮的良药“立马回疔丹”为例,其中有一味原料叫“金顶砒”,这是按东晋著名道士医学家、丹术家葛洪(约公元281年--341年)的炼丹法,用青铜、砒霜提炼,取其上面的结晶体而入药。工艺复杂,手续细腻,操作精细,而且秘而不宣,决不外传。

二是胡雪岩既以“悬壶济世”的理念办店治药,便自然在经营方略上注重“信誉第一、服务取胜”。这方面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因为胡雪岩认为:生意场上,必须说一句算一句,说话算数,一诺千金。我们查阅《胡庆余堂:中药文化瑰宝》一书,其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中举的秀才,因兴奋过度而得了癫狂症,上门求医,胡雪岩答应他半个月办到特效药龙虎丹,可当时的药物全都用手工搅拌,龙虎丸中有剧毒药品砒霜,由于担心拌不均匀关及人命,所以没有一个药工敢承担这个冒风险的活。10天后,胡雪岩宣称药王桐君老人于昨夜托梦教他制作龙虎丸的秘诀。他叫人把一间工场打扫干净,关闭门窗,只留下几个操作工,并向他们面授机宜。三天以后,龙虎丹果然制成,那位举人服用了没几天就根治了癫狂症。胡雪岩有一次酒后吐真言,原来,他命药工将药粉均匀地摊在竹片上,再用木棒反反复复、颠来倒去地写“龙”、“凤”二字,共写999遍,这样一来,药粉自然拌透了,哪会不匀?操作时关闭门窗,不准外人偷看,乍看之下神秘兮兮,其实是要求药工专心一志罢了。这里,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信用问题对医家与药铺来说,是一个关系人命的大问题。胡庆余堂所以受到消费者与社会的信用与赞扬,绝不是偶然的。

三是胡雪岩在办店成功、成为富甲一方的赢家之后,还抱着“做生意赚了钱,要多做好事”的思想,善于赈济与施舍,这是他最可贵的地方。

当时,因为连年的战争使浙江满目疮痍。为收拾残局,左宗棠在入驻杭州后,选派员绅“设立赈抚局,收养难民,掩埋尸骸,并招商开市”。胡雪岩是左宗棠处理善后所借重的人物。他经理赈抚局务,设立粥厂、难民局、善堂、义塾、医局,钱江义渡,修复名胜寺院,整治崎岖不平的道路,立掩埋局。

1871年,直隶水灾,胡雪岩捐制棉衣1.5万件,并捐牛具、籽种、银两一万两,由于天津一带积水成涝,籽种不全,胡又续捐足制钱一万串,以助泄水、籽种之需。1877年,陕西干旱,饥民急需粮食充饥,胡雪岩初拟捐银2万两、白米1.5万石装运到汉口再转运入陕,左宗棠考虑到路途遥远,转运艰难,要他改捐银两3万两,结果胡雪岩捐实银5万两解陕备赈。此外,胡雪岩还曾捐江苏沐阳县赈务制钱3万串;捐山东赈银2万两、白米5000石、制钱3100串,劝捐棉衣3万件;捐山西、河南赈银各1.5万两。

捐赈作为胡雪岩的一大功绩,成了左宗棠为他争取黄马褂的一个重大砝码。胡雪岩用财富赢得了善名,又以善名获取更多的财富,足令今人感佩。胡雪岩的经商处世,开店理药,是一座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宝库。他在中医药文化史上应当有其一定的地位。这是由于他一生的业迹所决定的。

猜你喜欢
胡雪岩中医药
胡雪岩聘人才
积累信誉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
中医药国际化提速
胡雪岩的借钱术
药都安国转身之路
胡雪岩潦倒时不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