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燕
1975年2月4日,在解放军305医院寂静的手术室里,医务人员全神贯注地为周恩来总理进行了长达4个小时的膀胱癌切除手术。还在紧张的包扎过程中,周总理渐渐从麻醉中醒来,嘴里发出微弱的声音:“叫李冰同志来……”
刚刚走出手术室的50开外的女医生李冰,轻手轻脚地回到手术台旁,俯下身,将耳朵贴近周总理的嘴唇。
“云南锡业公司矿工肺癌发病率很高,你知不知道?”
“知道一些。”
“知道为什么不去?你赶快去!”
走出手术室后,李冰禁不住掩面抽泣。她真难以想象,还未脱离麻醉状态的周总理仍惦记着云南锡业公司身患肺癌的矿工们。
一个星期后,李冰带着肿瘤医院内科和胸外科的专家们立即奔赴云南个旧。
这位名叫李冰的女医生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她正是中共隐蔽战线卓越领导人李克农上将的小女儿。
在延安,李冰是少有的“洋学生”,毛泽东赠她一个雅号“李冰特洛夫”
1920年6月28日,李冰出生在安徽芜湖一个传统式的大家庭里。在她幼年时,父亲李克农就参加了革命,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一直是反动派通缉的要犯。那时,祖父李哲卿是在市府机关享受薪水的小职员,家里还有数量不多的房产。母亲赵瑛是小学教员。靠这些微薄的收入维持十几口人的大家庭,显然十分艰难,家里一度还要靠借债典当度日。
李冰初中毕业后,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取芜湖弋矶山医院高级护校。此医院是1888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在全国非常有名。为了支持李冰去护校读书,母亲当掉了自己仅有的稍微值钱的衣物和首饰,筹措了50银元作保证金。
1937年4月中旬的一天,爷爷突然差人去芜湖西郊的弋矶山把李冰叫回家。原来是父亲李克农回来了!自从1927年4月,父亲被国民党安徽政务委员会通缉,以5万大洋悬赏人头,离家已经整整10年了。父亲看着孩子们一个个都长大了,真是满心欢喜。他把小女儿李冰叫到跟前,把一块怀表放在她的手心里,关爱地说:“双凤,这块怀表你留着用吧!今后做护士工作,一定用得着。”望着眼前魁梧威严而又慈祥亲切的父亲,小姑娘第一次用心灵感受到父爱。然而,李冰与父亲相聚的时间太短了,连一顿团圆饭也顾不得吃,就匆匆赶回弋矶山。
这年11月,上海失陷,南京告急。母亲赵瑛带着全家回到巢县老家,在乡下暂避。弋矶山医院是教会医院,日本人不得进驻。母亲考虑到李冰读护校不容易,再坚持两年就能拿到文凭,希望她留在芜湖继续学习。不久,日军占领了南京,开始了大屠杀。距南京仅90公里的芜湖,人心惶惶,纷纷逃难。李冰与家人完全失去了联系。其时,母亲带全家人回巢县不久,父亲便派人安排他们陆续撤到武汉。大姐李宁和弟弟李治、李力一起赴延安参加了革命。
战火连天,举目无亲,医院又很需要人手,李冰毕业后只好留在弋矶山医院工作。当她第一次拿到薪水时,这位白衣小天使竟伤心地哭了。一家人音信全无,自己拿到的薪水不能回报母亲,也不能帮助一家人渡过艰难。每当思念亲人时,李冰便掏出父亲送给她的那只旧怀表。怀表滴滴答答响着,小姑娘耳边仿佛响起父母的谆谆嘱咐。她一门心思地努力工作,很快成为手术室的护士长。
随着侵华战争的扩大,在芜湖的日本人开始干预弋矶山医院的事情。日本奸细曾两次来医院打探李克农女儿李双凤的情况。好心的院长也劝李冰赶快离开。
在此危急时刻,芜湖中共党组织派人将李冰转移到上海,两个月后又送到香港。在地下党组织的护送下,李冰与彭湃的儿子彭士禄等人一起,经九龙偷渡到广东淡水,经惠阳转入内地。经过一个多月的辗转,李冰终于在桂林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了日夜想念的父母亲。
皖南事变爆发后,李冰随桂林“八办”的同志经重庆奔赴延安。在重庆,她初次见到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周伯伯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你受过教会学校的教育,生活比较优裕,如果只凭一时的热情和兴奋,而没有立志下大决心的思想准备是不行的。”在日后的人生旅途中,李冰遭遇过许多坎坷和不幸,每每想起周伯伯的教诲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就坚定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李冰来自著名的教会医院,当有了收入时,自己添置了旗袍、呢外套,还有高跟鞋,很有那么一点儿“洋”味道。从芜湖到上海,到桂林,到重庆,到延安,李冰逐步换上了工农装,但气质高雅、活泼开朗的她,在外人眼里,仍然有些与众不同。黑色列宁棉装的袖口翻出了自己织的长长的毛线袖,一顶歪戴的军帽,一副金丝小眼镜,再配上一条红底黑格的长围巾,真是别有特色。毛泽东风趣地为她起了个雅号“李冰特洛夫”。
先期到达延安的姐姐李宁在中国女子大学读书;大弟李治进了抗日军政大学;二弟李力在军委通信学校学习无线电发报。李冰也向父亲提出进军政大学学习的请求。父亲一脸严肃地告诫说:“在革命队伍中,一切都由组织决定,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和副部长李富春亲自找李冰谈话,决定让她去中央医院当医生。李冰着急地辩解说:“我在芜湖学的是护士,不会当大夫!”
两位叔叔毫不迁就地说:“在解放区,许多从未进过医校的同志经过几个月的培养就可以胜任医生的工作了,你在正规医院学了4年,又有两年的工作经验,怎么就不行呢?!”
李冰眼泪汪汪,但还是服从了组织。
设在窑洞里的延安中央医院,条件非常简陋,不要说最简单的X光机,就是仅有的一台显微镜都破旧不堪,听诊器和血压表一个病区只有一套,外科用过的敷料,清洗消毒后要反复使用……李冰被分配在外科工作,还要兼做妇科手术。说起来,李冰也是够幸运的:她先是给外科兼妇产科主任金茂岳当助手;不久,又给苏联派来的著名外科医生阿洛夫当助手;后来又跟随著名的头颈外科医生周泽昭工作学习;她还在毛泽东身边当过一段保健医生。
1947年3月,胡宗南匪军大举进攻延安。毛泽东率领党中央转战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延安中央医院一分为二:一部分改编为西北野战军第一后方医院;一部分人带着医疗设备到晋察冀边区建立平山中央医院。李冰是西北野战军医院成立之初唯一的女医生。
部队行军作战,伤员数量不断增加。李冰负责的那个医疗所有700多名伤员,经常是一台手术刚做完,接着又要转移。手术后的重伤员被送过黄河,转到后方医院。一般伤员大都分散在老乡家里养伤。李冰带着医护人员每天要跑很多路,去给伤员们治疗,换药。敌人来了,她还要指挥老乡往山沟里转移伤员。
这年深秋,斑疹伤寒在陕北流行开了。边区药品匮乏,只能让病人大量地喝草药汤和米汤。李冰不幸也染上了斑疹伤寒,由于胃肠道大量失血,已陷入深度昏迷,生命垂危。
李冰生病的消息很快被周恩来副主席知道了。他立即派身边的工作人员和警卫员连夜赶到西北野战军后方医院驻地,用担架把奄奄一息的
李冰抬到安全地带,进行紧急抢救。李冰的病情稍微缓解,又被送过黄河,送到父亲李克农的身边。
李冰受中央卫生部的委托,负责筹建我国第一所肿瘤专科医院
1949年3月,第一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李冰被选为中央直属机关妇女代表,先期来到北平。由于亲眼目睹过战争的残酷,而又长期从事野战外科,她很自然地选择了骨外科,兴冲冲地来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
李冰很现实,她认为自己这个“土包子”业务干部,应该充分发挥懂些业务的“优势”,搞好医院的管理工作。进修归来的李冰被调到华北人民医院任医务主任兼外科副主任,两年后,又被提升为副院长。
1957年,李冰受中央卫生部的委托,负责筹建我国第一所肿瘤专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后来又建立了肿瘤研究所。由于社会上的恐癌情绪,医院又改名日坛医院。李冰担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主持医院和研究所的日常工作。她与院长、著名肿瘤专家吴桓兴教授一起,开始了我国防治肿瘤事业的艰苦创业。
肿瘤医院成立初期,只有少数医生搞过外科和放射治疗等肿瘤临床工作,但大家对建立我国第一所肿瘤专科医院热情很高。在大跃进年代,人们对攻克癌症的艰巨性还缺乏认识,却大发豪言壮语:“十年制服恶性肿瘤!”甚至抬着“让高血压低头,肿瘤让路”的大标语上天安门游行。热潮过后,人们又心灰意冷地提出,还不如建一些为晚期癌症病人“等死”的休养所。
三四年过去了,医院在管理上虽有了些适合肿瘤特点的改进,但在癌症防治研究上却进展不大。李冰迫切感到要学习和吸收国内外的新技术,同时大量引进业务骨干。她下决心调整了紧张的行政办公用房,开辟了图书馆;拨出经费购买中外有关肿瘤防治的图书和杂志;定期组织报告会、读书会,介绍国内外肿瘤医学的发展动态;还根据需要,从四面八方大量“收罗”专业人才。
新毕业的大学生一到医院,李冰就精心地为他们排好了培养计划:第一年,先在临床各科轮转;第二年,在本院普外、骨科、泌尿三个外科轮转,花一年半的时间;然后,再把他们送到协和医院的普外、骨科、泌尿科巡回一年;回来再搞一段临床,通过考核就可以担任总住院医师了。按照李冰的部署,新医生们从肿瘤学的总论到各论,从理论到操作,从诊断到细胞学、病理学、放射生物、放射物理都学到了。当年分配到肿瘤医院的大学生,后来不少人成为防治肿瘤的学科带头人。
不想,李冰颇具建树的种种做法却引起非议。1959年反“右倾”时,中国医学科学院党委对她进行了批判,说她“重才轻德”、“重业务轻政治”、“不务正业”,于是,撤销了她党委书记的职务。李冰还是副院长。她如鱼得水,一头钻进病房,忙了个充充实实。
1961年,母亲赵瑛患了胆癌,就住在日坛医院。李冰一天到晚忙工作,再晚也要去病房陪伴辛劳一生的老母亲。母亲去世的那天,李冰心中阵阵作痛,身为肿瘤医生,她没有能够挽救母亲的生命。
母亲的去世对父亲的打击太大了。父母感情笃深,相伴走过了40多年的革命人生。4年前,父亲因积劳成疾发生脑震荡溢血,是母亲一口水,一口饭地把他从死亡的边缘拖了回来。母亲去世后的两个多月时间,李冰一直陪伴着老父亲,竭心尽力地照料、宽慰老人家。1962年初,父亲抱病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其间,发生过几次心绞痛。他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一直坚持参加会议。2月7日会议结束这天,父亲在日记上写了:“星期三,正月初三……”便再没有下文。2月9日晚,父亲与世长辞。
一个个不幸接踵而来,一副柔弱的肩膀怎么能承担如此重荷?然而,出身革命家庭,经过战火历练的李冰,腰杆始终是挺直的。
《中国恶性肿瘤死亡地图集》出版那天,李冰肃立在周总理的遗像前百感交集
经历“文革”初期被“革职”和劳改的艰难,李冰又披挂上阵了。可是“四人帮”在卫生部的代表人物竟做出“解散肿瘤医院”的决定。李冰气不过,当即向周总理反映。总理气愤地说:“在我国,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只能加强研究,绝不能取消!要树雄心立壮志,攻克肿瘤!”
回到医院,李冰立即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又理直气壮地串联了一些热爱肿瘤事业的院内外同志们。1969年秋天,第一届全国肿瘤会议在天津召开了。这是一次全国性的防治癌症的动员大会。在这次会议上,隶属卫生部的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成立了,李冰任全国癌防办主任。会议制定了我国肿瘤防治的奋斗目标、重点课题和实施规划。李冰不辞辛劳地跑了全国许多省市,为肿瘤防治事业摇旗呐喊。各地相继成立了肿瘤医院或研究所,有的癌症高发地区还成立了专门的肿瘤研究防治机构。
防治癌症是十分复杂、科学性很强的课题。外国人搞了近百年,没有重大突破。中国的癌症事业到底怎么搞?身为全国癌防办主任的李冰压力很大。在一次研究高干保健的会议上,周总理为了了解我国癌症的发病情况,也把李冰叫去了。看到李冰带去的一大堆国外数据,总理很不满意,严肃地批评说:“只知道西方国家的情况,对自己要攻克的对象不清楚,怎么打好这个仗?”周总理的批评一针见血。
正是因为对我国癌症的发病及死亡情况不清楚,工作重点放在哪里总是心中无底,西方研究什么,我们就跟在后边,东抓一把,西抓一下地打乱仗。李冰决心到肿瘤医院下放地区之一的河南林县去做实地考察。
河南林县是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李冰带领“下放”人员先从两个大队开始,按流行病学的要求进行发病及死亡的正规调查,又逐渐对全县15个公社进行了调查。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工作,他们积累了全县的资料,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林县食管癌的发病与当地的生活习惯、饮水情况及土壤因素有关。在安阳地委的支持下,他们又对安阳地区12个市县的1000万人口的食管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这些初步结果,他们开展了群众性的防治宣传,治好了一些早期患者,增强了群众防癌治癌的信心。
在考察中,李冰和科研人员发现,愈近太行山的县发病率越高。他们又沿太行山,对周围晋、冀、豫三省的18个县的5000万人口进行了食管癌调查,进一步掌握了食管癌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绘制了三省一市食管癌发病率情况的地图。周总理看到李冰他们的报告后,称赞说:“像林县这样的点,应该坚持,还要多搞一些。”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循规蹈矩的诊断方法不能适应癌症普查的需要,必须将简而易行的“三早”方法作为研究重点。李冰和专家们提出的“一泡尿”、“一滴血”的简易方法,将“高危人群”筛选出来,使普查人数大大缩减下来。为了搜集老百姓的尿液,李冰带领医务人员骑着自行车,一大清早就走村串乡,给老百姓倒尿盆。为了弄清硝酸盐在胃中是否转化成亚硝胺,维生素c是否可以阻止亚硝胺在胃中合成等问题,他们就到猪场参加喂猪及杀猪,以便取到猪胃内容物进行分析。更有趣的是,他们首次发现了癌症高发区动物患癌现象:如
食管癌高发区的鸡、羊也患有食管癌;肝癌高发区的鸭也患肝癌;鼻咽癌高发区的猪也会生鼻咽癌。他们选择了江苏启东肝癌高发区,集中饲养了一批刚孵出的幼鸭,不到一年即发现了肝癌。这些发现为深入进行病因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可谁能想到,李冰每一次深入癌症高发区基层现场,都是与生命极限的挑战。李冰身体不好,40多岁就患有心脏病,特别是不明原因的全身过敏性反应,时刻威胁着她的生命。犯起病来,她的血压急剧下降,呼吸困难,脸色青紫,大小便失禁,出现严重的休克现象。为了弄清李冰的病因,全国著名外科专家为她实施了手术,历时8个小时的剖腹探察,摘除了包括胆囊、子宫在内的“过敏源”,仍然没查出个究竟。在河南林县姚村拉网考察食管癌时,李冰就曾晕倒在现场。当她从病痛中挣扎出来时,却若无其事地对身边的同志们说:“好了,我们开始吧!”
在肿瘤普查和调查的基础上,李冰组织领导了全国8.5亿人口地区1973~1975年三年癌症死亡回顾调查,于1979年编汇出版了中、英文版的《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研究》专著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死亡地图集》。这是我国癌症研究史上的重大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普遍重视。地图集出版那天,李冰肃立在周总理的遗像前,心中默默地说:“周总理,您走得太早了,没能亲眼看一看这本地图集。如果,您老人家在天有灵,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李冰是中央候补委员,却拒绝出任卫生部副部长,她一生就从事肿瘤研究
李冰是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又当选中央候补委员。按常理,李冰可以就此走上仕途。有关领导同志曾几次找李冰谈话,希望她能出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或者去中国医学科学院任党委书记。李冰说什么也不当这个“官儿”。她硬是拉着在总参通信部担任副部长的弟弟李力,陪她去有关领导同志家“走后门”。李冰坚定地说:“我就搞肿瘤,其他什么都不干!”李冰的执著和诚意终于感动了“上帝”。
1988年,68岁的李冰离开工作岗位,可是中国肿瘤防治事业的兴衰仍然牵动着她的心。她受过不少中央领导同志和父亲李克农的叮嘱和教诲,想到与她共事多年一直同甘共苦的同志们,她又担任起卫生部全国肿瘤防治领导组顾问组组长。1994年CCRF(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成立10周年时,德高望重的李冰当选为CCRF主席……李冰一刻也没有停顿,竭力用全部生命为肿瘤防治事业奋斗。
2001年4月,李冰突发心肌梗塞,在抢救中,气管被切开,身上插了5根管子。看着她痛苦的样子,医生护士们都很心疼。李冰当过医生,最懂得医生的心情。在治疗中,她配合得很好,被称为医院里最出色的病人。在生命最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李冰太累了,已经没有精力说更多的话。每当来人谈到肿瘤医院话题,她便两眼放光,一次又一次地问:
“医院的新大楼盖起来了吗?”
“新大楼盖到几层了?”
2000年6月28日是李冰的80周岁诞辰。肿瘤医院的同志们决定为她举行一次隆重的祝寿会,却被她婉辞了。她只有一个要求,在肿瘤医院的小花园里,为她种一棵小小的白皮松。白皮松树姿优美、树皮奇特、针叶粗硬,是中国特有的高大常绿乔木。也许白皮松正代表李冰执著的性格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生日那天,李冰特意穿了一件鲜艳的红毛衣,让家人用轮椅推着她徜徉在医院静谧的小花园里。看着刚刚栽下的白皮松,李冰动情地说:“这棵白皮松就是我,等我百年之后,还要为大家站岗,我要看着肿瘤医院一天天地发展壮大起来……,,
2002年7月30日,李冰带着无悔的微笑,告别了她生活了82年的这个世界。李冰生前曾经说过,她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场面,只是一刻不停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李冰虽然没有父亲李克农那样惊魂动魄的伟业,但她白衣天使的岗位上执著奋斗,同样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