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中平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通过多年的努力,凉山组织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也要清醒看到,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的问题。比如,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基层组织建设缺乏人才、缺乏经费、缺乏活力、缺乏载体、缺乏机制,部分领导干部思想僵化,习惯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用老办法处理新问题等问题突出。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近年来,凉山组织工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为维护民族地区和谐团结、加快民族地区跨越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始终围绕服务科学发展配班子、强队伍,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干部工作改革创新
鲜明用人导向。州委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党委的大事,鲜明提出“六重用六惩戒”用人导向,明确“六坚持六不准”干部行为标准,引导各级干部始终把心思放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心无旁骛干事业上,大力营造人心思进、人心思齐、人心思干的良好工作环境。
构建公平用人机制。先后制定出台了13个干部选任工作的制度和办法,进一步扩大提名范围、严格选任程序、强化群众监督,实行“两推一述”、差额考察、差额上会、投票表决、任前公示等制度,不断增强干部选任工作民主化。加大竞争性干部选拔力度,采用知识、能力、心理等5项测试加上推荐、分析、考察3个环节的“5+3”选拔模式,选拔出25名35岁以下干部到县(市)挂职锻炼。
突出“主战场”识人用人。把坚持崇尚实干、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作为考察干部的主战场,作为识别和使用干部的主阵地。州委始终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为发展配干部的正确导向和刚性举措,切实加强了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全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始终围绕服务科学发展抓基层、打基础,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党建工作改革创新
积极探索资源融合、连心共建、党建共抓的新路子。实施“城乡连心共建”、“村企连心共建”、“党群连心共建”工程,打破城乡和区域界限,整合党建资源,促进不同基层党组织之间实现“组织共建、党员共管、优势互补、资源共配、成果共享”的新格局,建立民族地区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共抓共建新机制。
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举措。全面推行“支部+协会”、“党员农贷快车”、“六村建设”活动,实施“千村党建富民、建设美好家园”行动,推进“一村一名驻村干部计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创新工作载体,着力找准基层党建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干部经常受教育与群众经常得实惠的结合点。
积极探索加强党内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模式。用民主凝聚人心,在村(社区)党组织换届工作中大力推行“公推直选”,积极探索“目标选人”、“目标管人”和“绩效考人”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行和创新基层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提高党员群众参与村(社区)事务的积极性,进一步融洽干群关系。
积极探索各级党委(党组)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新机制。配套完善、逗硬落实基层党建工作重点、工作例会、工作创新、经费保障、目标责任、工作述职、表彰激励、舆论宣传、督促检查和领导联系等“十项制度”,形成了基层党建工作机制规范体系,切实把责任落到实处。
始终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引智力、聚人才,大力推进民族地区人才工作改革创新
紧贴产业,规划人才项目。紧紧围绕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五大资源优势开展人才工作,形成一批促进凉山州水电、钒钛、钢铁、铜镍、铅锌、稀土、水泥、磷化工、烟草等九大产业发展的人才开发项目,充分挖掘人才潜力,服务现实项目。
突出发展,培养重点人才。围绕服务工业强州战略,加强对企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围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围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改善和服务民生,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力度,初步建立起覆盖多领域、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梯次人才链。
强化交流,培养急需人才。通过选派州级机关干部到县(市)、乡(镇)挂职锻炼,县(市)机关、乡(镇)干部到州级机关“上挂”锻炼,州内安宁河流域县(市)和少数民族聚居县之间“双向”交流挂职,外派到成都等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进一步加快急需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