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训文中的儒家启蒙教育思想的特点

2009-08-31 02:13
文教资料 2009年18期
关键词:校训弟子规儒家

曾 婧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蒙训文中的儒家启蒙教育思想及西方校训中体现的启蒙教育思想进行比较,揭示儒家启蒙教育思想中的思想控制性、重视在细节中培养行为习惯、对仁爱和积极入世的不懈追求的特点,从而对蒙训文及中国传统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其价值有一定的认识。

关键词:蒙训文儒家启蒙教育思想校训西方教育思想

蒙训文,顾名思义,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导的文章,在我国的明清两代最为多见。这样的文章多不胜举,本文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篇目来讨论。校训,根据《辞海》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蒙训文中体现的儒家启蒙教育思想,将对中西方教育思想进行对比,考虑到西方教育思想自成体系并且内容繁多,并且要去蒙训文构成一定的对照,只截取校训这种形式作为代表。希望通过这样的比较,能够对蒙训文以及其中体现的儒教启蒙教育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由于我国特殊的思想文化传统,蒙训文的内容多是依据儒家思想再辅以理学思想中的三纲五常,从仁、孝、义、信等方面阐释儿童应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和必须遵循的做人准则,其形式多是三、四、五言的韵文,读来浅显易懂且琅琅上口,很适合作为启蒙教材使用。如《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适合儿童背诵。三字经中从儒家思想出发,讲述了伦理道德、自然常识、经典作品,最后归于仿效圣贤,勤勉治学。几乎就是一部教育理论及方法的总则,又因为根植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和历史发展,适应了封建社会启蒙教育的需要。而《弟子规》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的《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说明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除此以外,《菜根谭》、《增广贤文》、《千字文》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突出地体现了儒家启蒙思想。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传统的缩影。在搜集到的西方著名学校的校训中,不难看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从圣经中截取的原句或表达对上帝信仰的句子,通常是有浓厚的基督教传统的教会学校使用另一类则是凸现个性,追求自由与真理至上的名言或语句,并且是校训中的主流。当然,还有一些学校的校训难以归类,或者是前两者的结合。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从已有的这些校训特别是中小学校训中。已经可以看出西方教育思想的特点,下面就以此与蒙训文中的儒家启蒙教育思想做对比。

一、蒙训文中的儒家启蒙教育思想的强烈思想控制性

1、蒙谢文中的儒家启蒙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思想控制性。

我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存在,致使封建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经过了不断地改造和创新,形成了一套与封建统治相适应的理论基础,而这必然作用于其启蒙教育思想中。如《三字经》中的“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千字文》中的“资父事君,日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等。不论是对于社会秩序的讲解还是对人伦礼法的强调,这些不仅是要使儿童从小就遵纪守礼,更重要的目的是使他们从行为到思想都遵循封建社会的准则,并自觉地维护它,以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地按照成为封建统治者所需要的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的道路迈进,即使不能成为人才,至少也决不会做出威胁社稷的事情。因此,这些蒙训文中都将封建等级观念和纲常观念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配合统治者的需要。

2、西方教育思想更加崇尚自由与真理。

西方校训主要来源有二,一种是源于对《圣经》和基督教信仰,另一种是以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为主题。而在科学理性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学术界,对于教育的定义通常是要割裂于一切的宗教以及政治之外的纯粹的学术自由,在这样的自由意识之下,西方的教育思想中很少有这种思想上的禁锢,具体表现为第二种校训占主要地位。如爱尔兰的圣若瑟小学的校训是“所言必信”(trueto ourword),Hillcrest小学的校训是“真实”(betrtle),这是从正面肯定对真理的追求。Flintharn小学的校训是‘哒里可以犯错”(Thisisa safe plRce吣makemistakes),当然,这句话并不是在鼓励孩子犯错,而是强调犯错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从而鼓励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错误更加接近真理。这又是从对错误的态度来强调真理的重要。不难看出,这些校训个性鲜明,“偏爱对真理和自由的追求,大多来源于通俗易懂的生活用语”。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取自于《圣经》的校训,强调的也是一种在上帝的指引下的对知识和健全人格的追求,而不是对思想的控制。如英国圣奥古斯汀小学的校训是“带领我们的主,行事公正,温柔谦逊”(Leaduslord,toactjustly,tolovetenderly,towalkhumbly),Trinity天主教会学校的校训是“为了上帝的荣誉”(To thegtoryofgod)。可以看出,在西方校训中,这种对学生的思想控制鲜有出现,反而是竭力鼓励学生不断地突破传统,创造新天地。

在儒家启蒙思想教育之下成长的是谦谦君子、国之顺民,因为从其成长的第一步就接受了这样的教育,并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强化,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再看西方,除了民族意识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以外,在自由之风吹拂之下的人则更具有开拓的精神,更重视理性、知识的作用,也更崇尚自由。

二、蒙训文中的儒家启蒙思想表现出极重视从细节处预防和规范行为习惯的一面

1、蒙训文中重视由细节处预防和规范行为。

儒家教育思想中一向将品行看得很重要,否定了一个人的出身和成长环境就决定了一切的观点,而是要达到一种由细节人手的对于自身的不断完善的追求以及对环境影响的克服。如《弟子规》中的“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和“缓揭廉,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千字文》中的“外受傅训,入奉母仪”、“坚持雅操,好爵自縻”、“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等,这些其实就是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细节处,看似平常,但是要坚持每一天每一次都这样做,就不容易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习惯要从小养成的道理,在儒家启蒙思想中,也充分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在遇到恶劣的外部环境时,这些行

为习惯就是待人接物的标尺,可以使儿童于细节中做起,甚至是出污泥而不染。从中还可以看出,这样的启蒙教育思想重视的是一点一滴的言行举止,强调在日常的行为中逐步地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达到贤人的标准,指明了方向和前进的方法,也说明了这条路要持之以恒的艰难之路,即《菜根谭》中的“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悄;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也是一条已经铺好的路,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沿着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

2、西方校训中体现出一种领悟式的自我规范。

再看西方校训中反映的教育思想,就不难发现这种明确而具有指导意义的规范是不多的,或者说,不会如此详细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而是更多的指出一个方向,至于如何达到,可以由个人自己探索。比如说C0melotRiaw小学的校训“达到卓越”(Risingtoexece]lence),是要求孩子们逐渐提升至卓越的境界,还有Selsted英国教会学校的“威武的橡树由橡子长成”(From smallaCOruS mightyoaks grow),则是强调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仔细思考不难发现,这样的校训其实包括方方面面的要求,只是,究竟包括哪些,如何去做,就是个人自己去领悟了,没有明确的限制,反而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再如Dundee中学的校训是"Under the leadership ofGod"f在上帝的引领下),这就更加抽象了,上帝本来就不是一个具体的存在,对于上帝的理解也人人不同,即使是一个从小受到宗教思想熏陶的人也很难解释清楚上帝的真正含义,因此,这则校训其实并没有指出要求,而是通过对上帝的信仰和崇敬,唤起人们对于一切美好的和崇高的事物的追求,与其说是要求,不如说是启迪。

这样一对比,就不难看出在东西方启蒙教育思想当中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中国的蒙训文中的儒家启蒙教育思想更注重细节的规定,强调在不当的行为发生前杜绝它产生的可能性,避免出现异常状况,使每个人都按照既定的路线成长,这是一种预防性的教育;而校训中体现的西方教育思想中更多地是提出一种要求或者期望,指明方向而不限制其实现的方式,通常在发生了偏差的时候再给与一定的指导和约束,每个人都可以沿着自己的路走,是一种自主式的教育。

三、蒙训文中体现出的仁爱思想

既然蒙训文中的教育思想根植于儒家思想。就不能不提到仁爱的思想传统了。“仁”可以说是儒家思想中对道德的最高标准。的确,在我选出的这些蒙训文中,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核心,也就是仁爱。不管是亲子之爱,兄弟之爱,同窗之谊,都是人所需要珍视并保护的,当然那也有对天下的责任和对君主的忠诚,这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大爱,也被列入其中,总之,在这里,一切人都要爱,爱你的亲人、朋友、君主、陌生人甚至是仇人,既表现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的“泛爱众”,也是“心要慈悲,事要方便,残忍刻薄,惹人恨怨”的宽容慈悲,还有“仁慈隐侧,造次弗离”劬的坚持,以及“‘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此等念头,是吾人一点生生之机”的认识。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平等的没有亲疏贵贱之分的仁爱之心,以及对一切言行的宽容忍让,正是我所发现的第一个中西方启蒙教育中的共通之处。

西方根植于宗教教义的思想中有着对众生平等,爱一切人的部分,这与儒家的“泛爱”的实质是一样的,就是强调一种平等之下的爱,对一切的宽容,对人生的豁达。这样的例子在教会学校的校训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如圣彼得沙诺尔小学的校训为“爱他人”(Love oIle another),由嘉诺撒修女于1890年在香港创办的嘉诺撒书院(中学)的校训就是“谦恭仁爱”,以及路德会救主学校的校训是“信、望、爱”(Faith,Hope,Love),还有一些学校的校训直接取自于《圣经》中的句子,更能体现基督教教义中的仁爱思想,或者可以说,西方启蒙教育思想中一直有仁爱的传统。这与《圣经》中反映的基督教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这样的相似性,其实很好理解。不管是儒家启蒙教育思想还是西方的宗教思想,归根到底,是提供一种基本的行为准则,它不同于法律依靠强制力得以实施,主要是靠对人的道德感召来达到净化人心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求一个人能够自觉地遵守这些,信仰这些,无论在何种环境之下都不背弃它们。如果要实现这样的目的,最好的办法奠过于使每个人从小就有一种爱人的自觉和能力,能够去真正地爱人,才能体会到宽容和仁慈其实都是建立在对别人没有差别的爱的基础上的,因为有爱,所以可以包容一切。与其用各种方法去限制人的行为,远不如让行为有一个永远正确的出发点来的有效,而爱,就是最好的出发点。心中有爱、不吝啬奉献爱的人,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保有仁爱之心。由此看来,东西方启蒙教育中都重视仁爱的思想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只不过,儒家思想中通过对亲子之爱推而广之达到“泛爱众”,西方在宗教思想的影响下通过对上帝的追随和信仰达到众生平等的爱。此外还要提到出的是,蒙训文中特别注重的还有智,义。礼。信。义是公正合宜、正正正当当的行为;礼者理也,是规规矩矩的态度;智是慎恩明辨的能力;信是诚实不自欺,也不欺人的态度。这些都是儒家思想中的精华,也被吸收进了启蒙教育思想中。如《千字文》中的“节义廉退,颠沛匪亏”,《三字经》中“日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弟子规》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对于一个拥有悠久的历史的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些对于现今仍有极大的启示作用的思想得到的最大的肯定就是被古代的学者思想家们用浅显的语言写入蒙训文中,这就代表了这种思想对于子孙后代都是极具价值的,适应着不同时代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类的精神追求。要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就要在精神的和身体的各个方面健全,而儒家启蒙教育思想中通过这些思想精髓,已经把一个健全的社会人的模型展现在我们面前,包罗万象,全面周到。

四、儒家启蒙教育思想中积极入世的特点

启蒙教育,说到底是为了培养儿童的基本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为以后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因此,必然会呈现出积极人世的特点。在西方小学的校训中,就一再强调学习对于社会生活、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如圣爱德沃小学的校训“为了上帝为了国家”(F0rGodandforcountry),圣布里吉德小学的校训“为了生活而学习”(Learningforlife),圣尼古拉斯小学的“为了生活而爱学习”(Lovelearningforlife)都是这样的例子。此外,一些小学的校训更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如圣约瑟芬小学的校训“一人所

做有限,大家一起成就多。”(Alonewe cand0 solittle,to—getherWe can do so much,),Woodheys小学的校训则是“众人合力成就多”(Togethereveryoneachievesmore)等,都体现出了一个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这些都表明启蒙教育中很大一部分要达到的是一个为今后的社会生活铺路的目的,要教会孩童学习是为了生活服务,学习也是一个团结同龄人初步参与社会的过程。

蒙训文中体现的儒家启蒙教育思想当然也担负起了教育儿童如何初步了解社会的责任。字里行间透露出关于社会生活的种种经验和忠告。因此,儒家启蒙教育思想绝不是将社会进行美化之后,鼓吹一个绝对美好的大同世界,使人毫无戒心地接触并进入社会。在肯定“人之初,性本善”的同时,在蒙训文中,我不时能够看到提醒儿童注意为人处世的技巧以及社会的阴暗面,如《菜根谭》中“善人未能急亲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恶人未能轻去不宜先发,恐遭媒蘖之祸”、“炎凉之态,富贵更胜于贫贱;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饥则附,饱则翱,燠则趋,寒则弃。人隋通患也”,《增广贤文》中“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小儿语》中“与人讲话,看人面色,意不相投,不须强说。当面证人,惹祸最大,是与不是,尽他说罢”等。所有这些,再加上之前总结出的儒家启蒙教育思想的特点,其实都是从各个方面让儿童从小就得到适应这个社会需要的教育,在成长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形成最有利于今后发展的性格和习惯,掌握有用的知识,拥有对社会的清醒认识,并都将在以后的生括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儒家启蒙教育思想是为儿童以后的人生铺路,潜移默化地使之融入社会,在对社会中的一切有所准备之后积极人世,因为这些道理,只有在与外界交流时才能显现出作用来,也只有与人相处时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根本不需要与人相处,根本不需要有所建树。那么这些道理其实就是空谈。而真正去身体力行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融入社会的过程,因为真正去实践这些,就不可能不接触他人及社会。这才是儒家启蒙教育思想真正的意义所在,在教育的同时也传达出积极人世的思想倾向,但并不是要你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是让你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培养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和保护自己的意识。虽然在思想上有所限制,却也使你符合封建社会的要求;在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的同时教你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准则和方法:在要求你仁爱的同时也提醒你祸从口出、人心难测的现实。对现实的险恶有所防备。这些在无形当中鼓励和帮助着儿童接触社会,也了解社会的基本需要,认识到社会的本质,达到一种人对社会的积极的适应,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总之,蒙训文中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启蒙教育思想,这一思想的表现形式是从各个方面规定和约束一个儿童的行为。提出一条中规中矩的成才之路,其最终目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因而在与西方教育思想对比的过程中。集中体现出了强烈的思想控制性,对行为习惯的重视,以及对于仁爱和积极人世的追求的特点。放入现代社会的背景中,其中提到的一些最基本的也最符合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仍然是那么实用,而一些为人处世的警语,仍是精辟人里。现代科技为人类造福当然不容否认,但科技如果不能受到伦理道德的约束,就越有可能危害到人类自身,所以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更需要伦理道德教育。因此,要在汲取西方教育思想的精华的同时,重视儒家启蒙教育思想中有价值的部分和蒙训文的作用。

注释:

①段亦凡等编,《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释译手册,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6

②刘海清评析,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武汉:崇文书局,2003

③曹黎光,姚芳注析,蒙学六种,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④王楠,从校训差异透视大学理念,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4,(5)

⑤洪应明,菜根谭,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

⑥吕得胜,吕坤等,小儿语:外八种,长沙:岳麓书社,2002

参考文献:

[1]王楠,从校训差异透视大学理念,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4,(5)

[2]李承先,徐辉,大学校训与大学理念,高等教育研究,2005,(6)

[3]钟晓雪,从校训看大学教育的理念与精神追求,江苏高教,2003,(6)

[4]西周,弟子规图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5]吕得胜等小儿语:外八种,长沙:岳麓书社,2002

[6]刘海清评析,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武汉:崇文书局,2003

[7]洪应明,菜根谭,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

[8]王应麟,三字经,长沙:岳麓书社,1986

[9]徐醒民,儒学简说,厶中:青莲出版社,1999

[10]王应麟,三字经训诂,超量图书馆,1991

[11]卓铭,为人处世与《增广贤文》,桂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12]吴崇恕,世界知名大学校训校标,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13]曹黎光,姚芳注析,蒙学六种,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14]刘慰华,中国儒家教育思想,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15]苏铁,试论把“仁”“义”“札”“智”四德纳入大学德育教育,船山学刊,2006,(4)

[16]葛馨,张苑勋,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影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2)

猜你喜欢
校训弟子规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校训展示墙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弟子规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