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得”字用法与涟水方言

2009-08-31 02:13顾劲松
文教资料 2009年18期
关键词:涟水助动词宾语

顾劲松

摘要:本文描写《百喻经》中“得”字两类用法:一为动词,意为“获得”“得到”,可带体词和谓词宾语;二为助动词,表示客观条件许可或实际情况可能。两类用法在现代涟水方言中都可以找到佐证。

关键词:百喻经得涟水方言

1、引言

天竺僧人求那毗地在公元5世纪末编译的《百喻经》对研究中古汉语词汇和语法颇有参考价值,不少学者给予了高度重视。在《百喻经》中,不同组合和用法的“得”字不下百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汉语的“得”字用法面貌。《百喻经》中“得”字的用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作动词,大体意思是“获得”“得到”:另一类是用作助动词,主要表示客观条件的许可和实际情况的可能。

涟水县在江苏省东北部,涟水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在涟水方言中,“得”字用法种类繁杂,跟《百喻经》中的诸多“得”字用法可以相互印证。

2、“得”字动词用法

这里的“得”字具有实在意思“获得”“得到”。在这种用法中,有的相对实在,获得的是具体的事物;有的抽象化程度较高,本身动作性并不强,得到的可以是某些抽象的东西。在多数情况下,“得”字强调的侧重点往往不落在如何得到某种东西上,而是落在这个动作结束而产生的结果上——到底得到了什么东西。在这里,动词“得”字大概可以带体词和谓词两类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

2.1“得”带体词宾语

“得”字后可接具体事物或抽象事物。表示一种实实在在的“获得”“得到”。《百喻经》中有例如下:

(1)汝何以不得瓦师将来,用是驴为?(这里的“得”字是“觅得”“找到”的意思。)

(2)我能使尔求子可得,当须祀天。(这里的“得”字是“获得”“得到”的意思。)

上述用法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相当普遍,不过一般情况下不单说,复音化倾向比较明显,“得”字常以构词词素面目出现,如“得到”“获得”等。在涟水方言中,“得”字常常单独构成一个单音节动词。例如:

(1)昨晚打顶半夜麻将,小张得几钱?(昨天晚上打到半夜的麻将,小张赢了多少钱?其中的“得”字是“赢得”的意思。)

(2)一年下来你又得什尼子的?你欢喜什尼子?(一年下来你又能得到什么?你那么高兴干什么?其中的“得”字是“得到”“落得”的意思。)

(3)得空子你就就边来一趟。(找到壑闲时间你就顺便来一趟。其中的“得”字是“找得”“觅得”的意思。)

(4)他家各个部门得人,办什尼子全不烦。(他家各个部门都找得着人,办理什么事情都不麻烦。其中的“得”字是“找得到”的意思。)

这一类“得”字有时紧跟在其他动作特征性较具体的动词之后,“得”字后又常常不带宾语。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得”字的后置语法位置的影响,它的前接动词语义同时反而加强,故其本身的动词性渐渐趋向弱化,从而慢慢失去了词语的地位,最终变成了一个词素,表示前面动作的完成或结果,《百喻经》中有如下的例子:

(1)守者捉得,将诣王所。(其中“捉得”,“捉”是“提取”的意思,“得”是“获得”“得到”,前者较具休,强调动作;后者较抽象,强调结果。)

(2)尔时国王,遣人四出,推寻捕得,将至王边。(其中“捕得”。“捕”是“捕捉”的意思,“得”是“捕”的结果。)

在涟水方言中,这种情况的“动+得”一般都带宾语,后面还要接上其他动词性成分。形成连动结构,例如:

(1)那帮人逮得他就是一顿好打。(那一帮人逮到他就狠狠地打了一顿。)

(2)这小鬏走锅里摸得个馒头就跑。(这个小孩儿从锅里摸到一个馒头就跑。)

(3)他拿得扁担挑起担子上地里去了。(他拿过扁担挑起担子去地里了。)

(4)他摘得一个番瓜就奔家跑。(他摘了一个南瓜就向家里跑去。)

2.2“得”带谓词宾语

这里的谓词性成分可以是形容词或者动词,“得”字词义较带体词宾语时更加抽象,逐渐失去“获得”“得到”意思,同时由于位置上处于动词和形容词之前,它也就慢慢取得一些助动性的意味,不过还含有其本来的“获得”“得到”义。在《百喻经》中有例如下:

2.2.1得+动词

(1)往有商人,贷他半钱,久不得偿,即便往债。(其中“得偿”是“得到偿还”的意思,“偿”是动词。)

2.2.2得+形容词

(2)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中“得饱满”是“感到饱足”的意思,“饱满”是形容词。)

(3)有一亲信,于军阵中,殁命救王,使得安全。(其中“得安全”是“得到安全”的意思,“安全”是形容词。)

(4)未经几日,天降大雨,果得湿润,还复如故。(其中“得湿润”是“得到湿润”的意思,“湿润”是形容词。)

这种情况下,“得”字渐渐获得“能够”的语义,而原来的“获得”“得到”意味大大弱化。在涟水方言中,这种“得”字用得比较普遍,例如:

(1)你下雨天洗衣裳,哪块得干?(你下雨天洗衣服,哪里能够晾干?)

(2)他已经一分钱没得了,你去要钱上哪块得还?(他已经一分钱没有了。你去要钱他哪里能还呢?)

(3)地上那么烂,上哪块得走哦?(地上那么烂,怎么能走啊?)

(4)就提得那么点水来,上哪块得满?(就提了那么一点点水来,怎么能装得满。)

3、“得”字助动词用法

用作助动词时,“得”字主要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可能。“得”字带谓词性宾语,语义进一步抽象化。随着此用法的不断泛化,“得”字渐渐弱化为助动词,彻底失去“获得”“得到”之义。

3.1表示动作完成

“得”字原来的“获得”“得到”义。在抽象化的过程中渐渐引申为“达到目的”“有了结果”,表示动作完成,可译作“着”“了”等,例如:

(1)若长者唾出口落地,左右谄者已得踏去。(其中“得踏去”意为“踏着擦掉了”,“得”表示“路”这个动作已经完成。)

(2)昔有工匠师,为王作务,不堪其苦,诈言眼盲,便得脱苦。(其中“得脱苦”意即“得以解脱了苦难”。)

在涟水方言中,这种用法缺乏相同语序的对应说法,不过它的同义对应说法“动+得”普遍存在。也是涟水方言完成体的常用表达形式。这种情况可以看做前述“得”字带体词宾语一类用法中,不带体词情况引申泛化的结果,例如:

(1)这件事做得就过去。(这件事情做完就过去。)

(2)那么多棉花他一个人半天就摘得了。(那么多棉花他一个人半天就摘完了。)

(3)那本书我几天头里就看得了。(那本书我几天前就看完了。)

(4)那么多人随便多少苹果也吃得了。(那么多人无论有多少苹果也吃完了。)

3.2表示动作可能

“得”字表示客观条件的可能或允许,大体上可以译作“可以”“能够”。“得”字表示“可能”缘于“获得”“得到”意义的引申。“得到什么东西”或“达到什么目的”要具备充分的客观条件才行,反之则缺乏必要的客观条件,故“得”字表示“可能”,表示客观条件具备或现实情况允许。

《百喻经》中,这种用法的“得”字往往既有“可能”义,又兼含“完成”义。单独指向“可能”义的不多,例如:

昔有愚人,养育七子,一子先死。时此愚人见子既死,便欲停置其家中,自欲弃去。傍人见已而语之吉:“生死道异,当速庄严,致于远处而殡葬之。云何得留,自欲弃去?”尔时愚人,闻此语已,既自思念:“若不得留,要当葬者,须更杀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

在涟水方言中,“得”字表示动作可能性的用法比较普遍,而且往往还引申出主观上认为的“会”“必然”“肯定”等意味。例如:

(1)火烧那么大,锅里水得开。(火烧得那么旺,锅里的水肯定能烧开。)

(2)你老到老王家去,得留你住宿吗?(你经常到老王家里去,他会留你住宿吗?)

(3)早半天太阳那么好,晚半天肯定不得下。(上午天气那么好,下午肯定不会下。)

(4)这张纸那么潮,随你怎点也不得着。(这张纸那么湿,随便你怎么点也点不着。)

4、结论

在《百喻经》中,“得”字的实义用法是动词,义为“获得”“得到”。后来由于使用频率的居高不下,它本来具有的实义渐渐虚化,同时由于它经常与其他动词搭配使用,导致了本身的实义地位随之下降,最终走上了语法化道路,从而由一个实义动词渐渐演变成了一个助动词,词义也渐渐从实义的“获得”“得到”演变成了“可能”或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来源于动词的“得”字,往往由于处在其前面语法位置上的动词动作特征性较强,或者那个动词本身具有“获取”义。或者是经常产生某种后果的动词,“得”字本身反而取得了该动词补语的功能,补充说明该动作产生的结果。另外,随着“得”字助动词用法的不断成熟,“得”的“可能”义进一步虚化,表示“可能”意义的“得”字往往进一步取得纯粹助词的功能,仅仅表示一种动作完成或某种可能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史念林注,百喻经,华夏出版社,2005

[2]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

[3]曹秀玲,“得”字的语法化和“得”字补语,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

[4]张明媚,黄增寿,古汉语中“得”的研究综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

[5]刘公望,说“得”,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85,(4)

[6]尤慎,《百喻经》“得”字用例浅说,零陵师专学报,1994,(4)

猜你喜欢
涟水助动词宾语
涟水五岛湖:采荷入梦 掬水听禅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助动词的用法
宾语从句及练习
就恋这一方热土
语法学堂 助动词怎么"助"?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谁来管管“吃”的宾语?
涟水战役不应包含出击陇海路东段和众兴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