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露作文真性情

2009-08-31 06:46梁书琴
文学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真性情情感文章

能够做到既能抒发学生真性情,又能做到形式完美、文辞飞扬、文质兼美的作文教学恐怕是每个教师都在追求的最高境界。其实,达到既能显示个性又能符合应试要求,这两者之间并不冲突,它们完全可以完美得统一起来。

近几年来,我们的专业教师都发现了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空洞无物的倾向,华丽有余,气势不足,偏重技巧,疏于豪情,已经成为学生作文的一大弊病。于是大力地倡导以抒发学生真情实感为导向,为作文基本的评判标准,我们为这样的一种导向而倍感欢欣鼓舞。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贵在情真,情感是作文的灵魂,作文真情应该回归,应该是表达自己对自己、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学生作文应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情感自由流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个性自由绽放,有个性的文章能让人动情,能够牵动人内心最为朴素和真实的心弦。

一.走进生活,赋一草一木以情。

余秋雨说过:“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文章。登山者情满于山,观海者情溢于海,才有华章出现,而对美好的事物、动人的场面,一个表情麻木,无动于衷的人,不可能产生写作的冲动,更不可能写出让人动情的佳作。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是我们写作的源泉,一草一木,春夏秋冬,小溪流水,云雀的歌唱,都是我们的生活。一个学生能写出好文章,应是多情善感的,生活本来就是既有笑语又有泪珠。从国际风云,自然万物到家庭琐事,校园趣事到个人喜怒哀乐,善恶美丑,处处都可以入文,学生经常只是“身在‘材中不知‘材,对学习之外的广阔时空里发生的事情,只是匆匆一瞥,懒于思考,所以前提要先引导学生提高社会责任,人文关怀意识,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教的,是让他们真诚的展示自己的情感本色,毫不掩饰自己的心迹,对于生活和自己家庭有亲密接触,有了关注,有了情感,文章才奠定了基石,所以我们要时时引导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走进都市,在生活这个大课堂学习课本里没有的东西,感受课堂中难以感受的情感,去体验自然的神奇,去体验人性的冷暖,去体验都市的喧嚣。

二.厚积薄发,多阅读。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养气,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关注生活,多看书阅读,古今结合,才能使文章既能有底气蕴味又能体现现代感,不仅文辞华美,而且思想有深度。各种体裁的文章都有接触,古典诗词、古典名著、外国名著、诗词、小说甚至武侠小说、网络小说,都应去接触、去了解,只有了解了才能让语言绽放生机,让思想拥有活力,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多了,累积丰富了,就会引起一种倾诉和表达的欲望,有强烈的写作冲动。

莎士比亚诗中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古往今来,无数的圣哲、文学家、教育家无不是在让读书成为习惯后走向成功的。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才情来源于“吾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奇书”的自述。读书时,贵在感悟,要蘸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去品味、感悟,让读书的感悟融入自己的血肉与精神。文章在古典诗词文学的熏陶的同时,更要体现时代新鲜感,另外“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作要能深入到时代的角落,探及人们的灵魂,这才能使文章增添现实的厚重感,要改变陈旧的语言和材料的弊病,唯有不断地补充源头活水,不至与日新月异的世界相脱节,只有阅读了,了解了,思索了,文章才能有思辨的色彩,我在实际教学中,在早读、上课、自习时间都引导学生阅读,每周评选阅读之星,讲阅读故事梗概,学生们都迸发出极高的热情,写作水平大大提高,文章中明显多了清新之风。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全面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

新课程要求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其实质就是发现美,发现人性美,发现整个自然、社会、人类直至自身的美,热爱生活是一切善行的基石,更是人生拼搏进取的源泉,只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心灵的汨汨暖流,追寻生活的美,传达生活的美,才是写作的最高追求,因此要加深学生对情感品质的积累,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道德情感的潜移默化应是贯穿于整个作文或者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和文是永远不能分离的,古今中外的成就卓越的作家,都是用自己的人格来书写作品。“当我们吟诵李白、杜甫诗篇的时候,自然会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风貌和个性特征在字里行间的涌动和闪耀,当我们朗读鲁迅、郭沫若作品的时候,自然要被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而折服,要指导学生们的作文,要全面地看待问题,用健全的理性去评价,用健全的情感去褒贬,要提高学生社会责任,人文关怀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平时学生习作中常常出现简单浅陋的“愤世嫉俗”,以偏概全,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过于放大社会阴暗面,以致遮住了生活中应有的阳光和温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把最美好的情感传导給学生,让学生善于去捕捉美的瞬间,领会生活中的动人之处,培养他们以细腻的目光去捕捉身边的万象,才能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理解世界,有一颗多情的心,自然就能挖掘出更有深度的底蕴,文章才能让人回味隽永。

四.抛弃伪饰,寻找本真。

充实的思想不在于言语的富丽,它引以为自豪的是内容不是虚饰,文章的美决定于内容的美,内容的美在于它的新鲜真实,不生搬硬套,不是陈芝麻烂谷子,而是真情实感,真实的情感来源于个体的真切的生命体验与真实的心灵感悟,情动于衷方能发之于声。如果没有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光复汉室的拳拳之心,辅佐后主的耿耿忠心,诸葛亮就不可能写出催人泪下的《出师表》;如果不是国破家亡流落他乡,杜甫就不会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千古名句,历史上所有动人诗篇,其实都源于一种对生活的深刻了解。学生们写文章往往选择的题材既不是自己经历过的,也不是自己所了解和熟悉的,自然就很容易造成一种空洞和伪饰的感觉,应引导学生们写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出自己的本真性情,叶圣陶曾说过“如有感兴,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于情趣的自然。”所以应指导学生敢于倾诉自己的喜悦、自己的困惑、自己的踌躇、自己的惆怅,敢于在作文中刻划自己在人生道路中成长的轨迹和印痕,表达自己对生活及生命的认识及了解。

五.教师有意设置广泛题材,提升写作兴趣。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感觉,就是当你非常喜悦或忧愁的时候,特别有写作的冲动,这缘于某件事情对于我们的触动之大,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掀起一种波澜,在我们日常写作中,教师应把握学生心理设置广泛的题材,找到学生心理的契合点,架设一座抒发学生心灵的桥梁,作文教学中,老师的命题常常处于无序状态,没有长期甚至是短期规划,信手拈来一个话题,不可能触及每个学生各不相同的兴奋点,常常导致学生们不得不搜肠挂肚,敷衍了事,如果老师能精心留意同学们的思想动态,新的关注点,有意识的创设多种话题,则能让学生们有更多的兴趣写作,从而引导他们抒发自己真性情。

六.个性的张扬,性情的展露。

一部成功的著作,一部脍炙人口的电影,都有赖于它本身具有自己独特的吸引力,才能让读者和观众欲罢不能,《西游记》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里面塑造的人物鲜明独特,甚至成为一种符号;《暖春》之所以能让人感动和哭泣,在于它挖掘了内心的真情。而一篇好的作文,同样应该有独特的个性,有自己性情的展露,让读者产生深深的共鸣,鼓励学生在语言上的个性,允许学生在思想上的张扬,当然个性并非是为了标新立异而立异,而是让自己的文章在理性旗帜下的风格鲜明,鲜明的语言不是人云亦云,而是“词必己出”,“务去陈言”,贾平凹的散文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这个地方花朵是太少了,颜色全被女人占去;石头是太少了,坚强全被男人占去;土地是太贫瘠了,内容全被枣儿占去;树木是太枯瘦了,丰满全被羊肉占去。”作家没有正面描写此地女性和男性的特征,物语风情,而是以花朵、石头、土地、树木来反衬,这样表达就鲜明而又独创。罗丹说:“用自己的阴晴去看到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只有写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展露自己的个性才能让人眼前一亮,让人产生阅读的欲望,同时也能在思想内容上切切实实地给人震撼和启发,才能真正出类拔萃,叫人拍案叫绝。

《庄子·渔父》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作文的思想缘于作者的心灵,再辅以精妙的语言,才能发出天籁般的声响,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爱上作文,写出人见人爱的作文,从以上几方面多去引导启发,才能做到抒发真性情,透射出心灵的闪光,也才能使作文具有真正生命力而焕发光彩。

梁书琴,广东珠海市南屏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真性情情感文章
推门观课传递教师真性情
真性情为什么让人烦
情感
“三国”朋友圈演绎真性情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台上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