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胜川
“功夫”一词响誉世界,得益于李小龙的影视作品推广。至今,很多老外仍然对“功夫”情有独钟。事实上,中国的“功夫”一直被神话所笼罩着,即使在文明程度如斯的今天,功夫依然没有脱去“神”的外衣。人们提及“功夫”,顿觉满纸江湖,令人回味无穷。霍元甲拳打俄国大力士,一雪“东亚病夫”之耻;李小龙在电影《精武门》中凌空一脚踢断上海租界公园门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匾,打的西洋武士跪地求饶……。功夫的民族“国粹”特质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每每提及此处,无数国民无不血脉贲张、手舞双拳——“功夫”理当如此。
经常观看央视《武林大会》,每当擂台上有选手使出绝招致敌仆倒时,总能引来台下观众的大声喝彩。他们热烈鼓掌,跃跃欲试,纷纷感慨台上选手功夫神妙之极,有“真功夫”的味道。但是,对于选手的厮打扭抱,很多观众又是嘘声一片:“没真功夫。”仔细想来,观众对功夫有无的判断,大多是停留在平日里的功夫电影情节中。电影里侠客敌对阵,不仅要胜,还要胜得潇洒飘逸、光明磊落,这才是有功夫。相反,即使胜了对手,但自己却英勇负伤,疲惫的脸上挂了彩,枯黄的头发凌乱不堪,撕落的衣屑漫天飞舞,胜了也不光彩,这也是功夫没到家。无疑,这里的“功夫”被插上了理想的翅膀,是一种虚拟的功夫。
于是,真实而又平淡抑或“蒙昧”的“功夫”,我们多不愿面对,更不愿提及。清末的义和团将士们念着咒语,喝着符水,仗着刀枪不入的“功夫”,迎着一排排的八国联军火枪从容而去,惨烈之后的弥留之际,不知我们的义和团勇士对他们的功夫作何感想!今天,我们知道,用赤手的功夫力拼火枪,是我们对功夫赋予了太多的神话所至。
真实的功夫不需要神话,真实的武术也不需要神话。然而,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一直是“神话”高度发达的时空领域。而功夫是种种令人神往的“神话”中最流行的品种之一。这种“神话”的发扬光大,自然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我们大部分人都在有意无意间充当了神话的传播者,而且乐此不疲。殊不知,今天的中国武术很多依然在“神”的外衣下笑傲江湖,至少也是遮遮掩掩。青少年心目中的武术功夫,依然是“飞檐走壁”和“隔山打牛”。
再美丽的神话也是要平民化的,犹如雪花再漂亮还是要飘落地面,融入大地。《武林大会》是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套节目,也是一项赛事。作为节目,自然要求有收视率,要求打得精彩,打出功夫的神奇。而作为赛事,基本的要求即在于真实。《武林大会》的高明之处即在于此。他们以还原真实武林为宗旨,打出了真实的比赛,还原了功夫的本色,没有制造神化,让不施粉黛、清水芙蓉般的纯粹功夫展现于世,让我们看得真实亲切。
科学至上的现代社会,神话很难立足。神话落地的瞬间,也是功夫还原本色的时刻。对于武术人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在青少年看来,自幼就对功夫顶礼膜拜的他们,丝毫不能接受这样的神话破灭。站得越高,粉碎得就越彻底。对功夫彻底失望的他们,干脆就另投它门,乖乖地做了跆拳道的俘虏。
一位学者曾言:“所谓‘功夫神话,是以功夫为核心意象的一套使我们倾向于将幻觉当作真实的话语系统。它出现在许多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以及文化和思想议论之中,启发我们发挥无尽的想像力,去扩张功夫在强身健体、磨炼意志、塑造新民、驱除外敌、救国救民、扬我国威等功能方面的重大意义。”诚然,这样的一套“话语系统”,无疑在特殊的时期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难以评说这种意义是优点多一些,还是少一些。至少在今天看来,神话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武林大会》的成功举办,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真实”。我想,这种“真实”比起“神话”更能唤起人们对于武术功夫的好奇,乃至于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