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直是局中人牵肠挂肚子的焦点,作文教学好像天生就是作为改革的对象而存在,然后,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作文是一头大象,在作文面前,我们总有盲人摸象之感,不管您对我的这个论断如何的不满意,但我只是这一现象的代言,并没有掺入多少个人的好恶。抛弃是一种残酷,扬弃好像多了一层温情在其中,但扬弃最终的目标仍然是一场革命,是革命就摆不脱残酷的本性。因此,这个课题的提出与实施,批判是少不了的。
(文晋)
一、新课程改革呼唤“仿格作文”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课程最大的理念转变在于,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根据这个理念,中学的写作教学不但要关注知识、方法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和对写作的情感态度。写作课和阅读课一样,需要一个可以供大多数教师操作的模式,而这个模式要融汇新课标理念中的三个方面。“仿格作文”就融汇了新课标理念的三个方面的要求。
新课程强调“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写作课不只是学生自己心灵和语言的表演,也是教师指导下的师生共同写作共同提高的舞台。中学写作课需要一种容易操作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投入到写作实践中去,共同提高,共同发展。“仿格作文”,试图做到用各种不同形式的课型,将不容易明晰化的写作指导和讲评过程呈现在课堂上。它强调教师全程参与写作过程,教师在自己写作和写作教学中成长。
二、“仿格作文”可以探索出可操作有成效的作文教学模式
和中学阅读课的理论少于实践相比,写作教学却呈现出另外一种状况:理论泛滥,课堂实践缺乏。“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实践永远应该大于理论,理论必须来源实践。而目前中学写作课的理论又大部分来自那些已经成名的作家学者,这些已经达到“直觉”写作状态的写作者的理论无法指导处于“感觉层次”的习作者,中学教师必须给写作课堂提供处于“写作知觉状态”的东西,让处于写作“感觉状态”的学生伸伸手就可以摘到桃子。中学写作课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这个模式要可操作,适合大部分教师,尤其适合那些不喜欢写作的语文教师,这种写作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也学会了写作。中学语文教师不会写作,因而对写作课缺少兴趣,指导作文也是隔靴搔痒。学生对写作提不起兴趣的原因在于:写作的激趣阶段主要来自教师的写作理论和写作轶事的讲述,以及那些游离于学生情感哲思和写作内涵之外的写作素材的归类指导;写作指导阶段基本是写作技巧的发挥,有些技巧教师也不会使用,只是照搬参考书;写作讲评阶段缺乏具体的操作步骤,或者是教师疲惫地写评语,或者是学生写完文章后如石沉大海,不了了之;缺乏学生写作个案的研究,不能形成稳定的中学各个年级各个层次的写作个案研究以及积累。这就呼唤一种能操作有成效的作文教学模式。
“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model还译为“模型”“范式”“典型”等。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研究和实践表明,要使一个先进的教学理论和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贯彻实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相对应的教学模式来加以实施。作文教学之所以出现无序化放任自流的局面,就是因为至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种具有操作性和成效性的教学模式。
仿格作文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就是在总结了近十年来“读写结合、以读带写”的经验基础上,特别是四年来深入课堂的实践经验,形成以“精选模仿文本”“教师审美意蕴、情感哲理、写作技巧点拨”“教师下水写作”“课堂写作指导”“作文评改”“作文讲评”等一系列实在教学活动为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使先进的“读写结合”的写作教学经验得以理性提炼和升华,促进了作文教学理论的发展,为今后的作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有成效的教学平台。
教学模式具有中介作用,能为教学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的模式化的教学体系,能使教师摆脱只凭经验和感觉、在实践中从头摸索进行教学的状况,并搭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三、继承汉语的优秀写作传统并且在新时代创新
中国古代学人的写作路子是,大量地阅读积淀,严格的章法规范,反复的摸索感悟,在长期的历练和“悟”得中逐步达到写作的纯熟与精到,这实际上是在大量的文本阅读和浸润中感悟然后形成写作能力的路子。而现代中学生阅读和感悟时间没有那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精选阅读文本和给学生搭桥督促学生感悟上下工夫,让写作课堂富有成效。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语文教育界伴随着按文体编排语文教材,曾经出现过一场“仿写”“读写结合”的热潮,可惜这个热潮没有坚持多久就基本夭折了,可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我认为,这次继承中华汉语写作传统的作文教学实践之所以流产,是因为“教师下水作文”和“课堂教学”这两个环节的缺席。历史上这次“读写结合”写作实践主要是文体模仿和写作技巧模仿,这两种模仿重视文章某个部分的机械性仿造,轻视阅读中整体“格”(精选的范文)对写作者心灵的摇动,使“读写结合”这个写作模式渐渐地呈现了“轻读重写、读写两层皮”状态,学生无法从文章阅读中得到实在的作文提高的效果。另外写作教学缺少整个写作流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化建构,写作课纯粹凭教师个人兴趣为之。新课标下的阅读教材一般是按专题(写作主题)编写,这也为写作教学中“题材”模仿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读写结合”作文实践的深化提供了契机。“仿格作文”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研究。
四、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语文教学改革走过了漫长的道路,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可谓风起云涌,流派林立,在阅读教学上钻研甚深,而在写作教学上却乏善可陈。1997年作家和人文学者对语文进行了大讨伐,说语文“误尽天下苍生”。这些作家和人文学者之所以对语文教学如此轻蔑,在于这些人都是写作上的行家里手,他们是用写作的眼光观察中学教学的,对中学写作教学尤其不满意更促使了他们的过火行事。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否对写作进行了符合规律的探究钻研呢?是否借鉴了那些作家和人文学者对写作的真知灼见呢?我们高举“仿格作文”的大旗,就是要从写作教学入手,或者是用写作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学语文教学,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一份力量。
针对当前作文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进行了认真思考,得出如下结论:造成中学作文教学重重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缺乏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作文教学模式的构建;另一方面,是缺乏一批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乐于奉献的语文教师。为此,课题组根据中学作文教学的实际,总结近十年的作文教学经验,经过规划、论证提出《仿格作文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语文教学研究课题,并于2008年12月申报浙江省教育科学院规划课题,于2009年1月被正式批准立项。
五、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
美国学者研究表明:“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第一技能,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因为写作本身需要思考和推理,有利于发展每个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提高阅读技能。不管是习作、练笔还是创作,都需要理出头绪、组织思想、并进行对比。写作还能发展勇气,共享点子,使学生对别人的监督敞开大门。”中国三国时曹丕在《典论》中尝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中学时代打好写作底子,可以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