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写作”

2009-08-27 07:05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09年8期
关键词:歌谣童谣篇文章

阅读与写作一直在进行着一场战争,以写作带阅读,是写作胜利的结果;阅读为基础,以阅读促写作,是阅读得胜的表现。现下,或者追溯建国以来,好像以阅读得胜为多。君不见,当下写作还为阅读的附庸;君不见,名师天南地北作课一直以阅读课为最,写作课则凤毛麟角。其实,这是一场无谓的战争,正如为争论男人与女人哪个重要一般的无谓,这是场从错误开始到错误结束的战争。遗憾的是,这场战争还没有结束,新课改还在参与这场战争!好在,高子阳老师,以及高子阳老师们已经自发地退出了这场战争!(妮子)

美国“英语语言艺术”(就是我们的“语文”)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100%的课文后面都有相当细致的写作要求。我国的阅读教材不是这样的,我统计了多个版本的教材,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写作的不足10%。从最近全国小语会举办的两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来看,阅读教学中有写作的,不足20%。面对这些数据,能否得出我国学生讨厌写作与课文中的写作要求有关呢?笔者反复思索后认为,阅读教学已经到了不得不广泛重视“写作”的时候了。

一、教学案例——《月光启蒙》阅读教学中的写作引领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课文,教学的时间在五月份,五月份有母亲节。我在准备这篇课文的教学时,发觉“世界上最棒的感恩方式是写作!”在课堂上,我用这一观点进行教学,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最重要地是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了“人为什么要写作”,如何以一颗感恩的心终身热爱习作?

(一)对话:送给父母礼物

师:同学们,母亲节快要到了,你给母亲准备了哪些礼物?

生:我要用压岁钱给妈妈买一件衣服。

生:我要用压岁钱给妈妈买一支口红,让妈妈更漂亮、更年轻。

生:我要用压岁钱请妈妈、爸爸吃一顿。

……

【没有想到,第一位同学使用压岁钱,一下子打破了静静的课堂,同学们争着说如何在这个节日中使用自己的压岁钱。】

师:请同学们继续想,还可以准备哪些礼物?

生:我给妈妈做一个贺卡,感恩妈妈,祝妈妈永远漂亮。

生:母亲节、父亲节都是周末,我让妈妈、爸爸晚起,我去买菜,我来做饭,我来打扫,让他们好好休息。

……

【这就是人们通常使用的感恩方式,连五年级的小孩子都明白应该送给父母衣服、营养品,打个电话或者与父母共同吃顿饭。但是,50位同学没有一个人想到除了送上礼物,还要附上一篇记录这一年父母对自己深爱的文章,以表示感恩。】

(二)倾听:理解基本内容

师: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我想读一篇文章给大家听一听,同学们不要看书,你就静静地听。题目叫《月光母亲》。

【为什么要让学生倾听孙友田的原作?为什么这么早地安排学生不看课文先倾听?一是孙友田的原作中可以清楚地发现,是因为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不认识作者了,不会说了,只会笑了。这种心痛刺激作家,促使作家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文章。而从课文中看不出来这个原因。二是日本著名作家松居直说,人在三岁的时候,大声读书给孩子听,孩子就能明白四分之三的内容,比孩子单独看要知道的多。大量的实验表明,小学生先倾听比先看更利于整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三是读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反思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多是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边想、学生自读自想、一学生读其余学生边看边听边想,但就是缺少只听只想、整块倾听能力的培养。】

师:听完之后,你记住了哪些事?

生:作家的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不会说,不认识作家了,只会笑。

生:作家看到母亲,想到了自己的童年,虽然母亲不识字,却是他的启蒙老师。

生:那些歌谣、童谣真有意思。

生: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两个神话故事我早就知道了,但那些歌谣我从来没有听说过。

生:那个猜花生的字谜我在上小学前就在书中看过。

师:不识字,怎么做老师?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位非常棒的老师?

生:教我背歌谣。

生:给我讲故事。

生:教我背童谣。

生:还有猜谜语。

生:启发作者,让作者飞向了诗歌的海洋。

……

[学生所说的这些内容,是仅仅听完一遍后的回答。事实上,把这篇文章读给一二年级的学生听,一二年级的学生也能说出类似的内容。]

(三)初读:提出难解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读读课文——《月光启蒙》,读完后,把自己发现的问题说一说。

(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若干问题)

生:我发现课文与孙友田原来的文章不一样,改动很大。

师:你觉得,主要内容变没变?

生:主要内容没有变,就是没有告诉我们这篇文章是作家在母亲生病之后写的。

生:母亲不识字,背这些歌谣、故事、童谣、谜语怎么会启迪我的想象?

师:你这个问题提得好,等一会儿,我们来一一研究这些歌谣、故事、童谣、谜语,看看能不能启迪我们的想象力?

生:小时候,妈妈也教我背好多歌谣、童谣,小学一二年级也背过许多,我怎么就没有作者所说的想象力呢?

师:作者到长大后才发现自己的想象力来自于母亲所教的歌谣、童谣。学完这篇课文后,你肯定会突然发现自己有了想象力。

生:课文第四段写妈妈的吟唱,为什么作家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音韵怎么能是芳香的?

生:“暑热散去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我怎么没有感到这是最美的时辰呢?

师:哈哈,可能与你居住在城市里有关,可能与你晚上都泡在电视机前有关。

生:“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什么是故道?这两个“长”是什么意思?

生:什么是诗歌的王国?

生:孙友田原来的文章题目是《月光母亲》,编者给改成了《月光启蒙》,为什么要这样改?

师:你们学完课文后,可以比较比较这两个题目,一个是作者自己写的题目,一个是教材编辑起的题目,看看两个题目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好。

……

师:这些问题,提得非常好。仅仅听了一遍原文,读了一遍课文,就提出了那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怎么解答呢?方法非常简单,回到课文中去读、去思,全面理解字词句段篇,清楚文章中所有人的智慧。另外,我有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在阅读中一并解决:

1.孙友田写完这篇文章,会读给母亲听吗?其实读了,母亲也听不懂了,那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这篇文章的读者是谁呢?

2.如果孙友田没有写下这篇文章,知道孙友田母亲的人,大概有哪些人?随着这位老人的离世,要不了多少年,这位普通的母亲就会被人遗忘,包括孙友田的子孙后代,我的这一观点对吗?有了这篇文章之后,不仅孙友田一家忘不了,结果还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记住了,这是为什么?

3.把自己的母亲与作家孙友田的母亲做对比,你觉得自己的母亲是否值得写一写呢?

【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放手,学生一定会产生很多“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这些问题——通过阅读是能够解决的。但为了增加思考的深度、认识的高度,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就能指引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及想办法去种植一些桃子。】

(四)再读:若干项目研究

师:课文的学习离不开多遍阅读,每一遍阅读与思考,都能解决心中的某个问题,那是最棒的读书方法之一。下面请同学们再读几遍课文,重点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项目一:自主识字问题

师:这一课共有 “笆、辰、澡、搂、凤、割、筛、轿、帐”九个字需要掌握,“褂、俺、凰、豁、荆”五个字需要认识,“落、混”两个多音字要知其意思并且读准,任务挺重的。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研究研究这些生字,看看在十分钟内能否完成识字任务。

(学生自主识字10分钟)

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听写几个词语。

(师读“篱笆、时辰、洗澡、凤凰、花轿、割草、混沌”,学生默写,听写完之后,不会写的字看书改正过来。)

师:在这一课中有一个成语叫“豁然开朗”,含有成语的那句话是:“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你知道什么是“豁然开朗”,什么是“混沌的心”吗?

生:作者原来不懂故乡的爱,通过母亲所唱的歌谣一下子懂了。我认为“混沌的心”在这里是指不懂故乡的爱,“豁然开朗”就是通过母亲所唱的歌谣,明白了故乡的爱。

师:你这是联系整个句子,也可以说是联系自己对整篇文章的阅读解决了这个问题,非常好。对于五年级的你来说,我认为还需要更准确地理解这个词,怎么办?

生:查词典。

(此时,学生们都翻开词典,查找这两个词。)

师(出示下面的解释):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两个词,哪个解释更准确。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小幽暗顿时变得宽敞明亮;也形容经过别人的指点或自己的思考突然明白和领悟。

混沌:古代传说中指天地未分之前浑然一体的状态;模糊、糊涂。

(生说略)

师:关于“混沌”,我国古代有个神话故事叫《倒霉的混沌》,很值得一看,同学们要想深刻研究混沌,请你找到这个故事读一读,相信你们的混沌之心定会豁然开朗。

项目二:研究“歌谣、故事、童谣、谜语”对作者孙友田的启蒙

师:前面我们研究了“混沌”与“豁然开朗”,其实这两个词就是本课的关键词,这两个词你真的懂了,“歌谣、故事、童谣、谜语”对作者孙友田的启蒙,你就明白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起研究作者所写到的“歌谣、故事、童谣、谜语”。

师:请反复读第2~5自然段。从第2、3自然段中读出想象力,从第4、5自然段中读出对作者的启蒙。

(生多遍朗读,并在书中做笔记。)

生:读“月亮出来亮堂堂”,我想到了这首歌谣,歌谣既写了在月光下忙碌一天的大人把衣服洗得白白的,又写了白天的太阳把衣服晒干了。

生:这是孙友田妈妈自己编的歌谣吗?

生:应该是的。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从第一段“母亲忙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想到的。

师:一首四句歌谣既写了月光下的事,又写了太阳下的事,这就是作者母亲的“想象力”,当然也是给予作者的想象力。

生:读“月光弯弯像小船”这首歌谣,感觉是一首想象力非常丰富的诗。

师:是一首想象力非常丰富的诗。

生:这首歌谣把月儿想象成了小飞船,还从自己的故乡飞到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还想到凤凰,想到盖瓦屋、盖楼,最后又想到盖楼遮太阳,整首歌谣都离不开想象。

生:作者的母亲真会想,她有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

师:所以说这美妙的想象、甜甜的声音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芳香的音韵。

生:作者的母亲真香!

师:我们就直接将“作者的母亲”称为“母亲”吧。

生:母亲真香!

生:母亲的声音真美!

生:母亲的歌声真好听!

生:母亲太有想象力了!

生:母亲给我很多美好的愿望!

……

师:也就是说母亲所唱的这些歌谣,让我的生活丰富了,让我那颗——

生(齐说):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请同学们继续读第6~14自然段,看看那些故事、童谣、谜语给予了作者多少想象,你能否与作者一样混沌的童心一个接一个豁然开朗?

(生自己读书)

生:作者虽然没有把我们早就熟知的“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全部写下来,但从“高深莫测”这个成语,从“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可以看出这些神话把我带进了想象的世界,让我不再混沌。

师:为什么把明月已至中天时的母亲比喻成玉石雕像?

生:我觉得这是作者回忆那时候母亲讲故事时的形象,加上今天母亲生病样子的一种想象。

师:读到这里,我觉得此时的母亲就是一个雕像,是一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唱着歌谣、讲着故事的一尊雕像,是世界上最美的雕像。通过作者的一刀一凿,你会听到母亲诉说——

生:在月光下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生:在月光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

生:在月光下讲大熊星座的故事。

生:在月光下讲银河。

……

师:请同学们大声读读书上的童谣、谜语、故事。这些童谣怎么能让混沌的心豁然开朗呢?怎么能引导作者通向民间文学宝库之路呢?怎么能给作者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生反复读这些童谣并思考)

生:这些童谣都非常有趣,特别是“急得老鼠啃锅沿”“抱个狸猫来哄你”。我觉得有趣的东西就能让我豁然开朗。

生:割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上灯台、住瓦屋、坐花轿,都是民间的事,城里人好像没有这些事,我觉得这些民间事就是母亲给作者的宝库。

生:母亲编的花生谜语,就是根据自己地里种的花生想到的。我觉得我的妈妈编不出来,因为我妈妈是城里长大的,她肯定想不到。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母亲所编的童谣、谜语都来自身边的事物,有趣、好玩,所以让作者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能让作者根据身边的事物想到更多,也就是说作者靠母亲给予的这些智慧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文中歌谣、故事、童谣、谜语的内容非常简单,而深入地思考,特别是自己多遍通读全文之后,就能够发现这些好玩、有趣的内容,有着神奇的力量,真能让人从混沌的世界中走出。】

项目三:研究“所有人的智慧”

师:通过项目二的研究,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一课的重要内容,那颗混沌的心肯定也豁然开朗了。这篇文章很好,你们已经感受到了。文章为什么写得好?文章为什么会变成课文?主要是作者有智慧,主要是作品中人物给予我们的智慧多,主要是编者觉得这篇文章值得一代代学生来读。因此阅读文章,研究作者的智慧,那是我们阅读任何一篇文章必做的事。

师:先说说读这篇文章,你发现主人公有什么样的智慧?

生: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作者孙友田的母亲,她的智慧是在月光下给作者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让作者及我不再混沌,让作者也包括我有了想象力。

师:是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主要人物。母亲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母亲所做的事,就体现出了母亲的智慧。

生:作者本人的智慧就是把母亲所做的事写成了文章。

师:感恩文章的作者,这是我们阅读文章、书籍应该做的事。所以,爱写作的人,特别写出好文章的人,真是一个大智慧之人。

生:这篇文章还写了“我的外婆、我的父亲”,作者虽然只用一句话来介绍这两个老人,但从两位老人分别是“爱唱民歌的能手”“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中可以看出这两位老人对作者的帮助很大。

师:你真细致,作者略写这两位老人,其实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母亲,这两位老人肯定也是个智慧之人,肯定也帮助了作者。

师:编者将这么好的文章编进教材,今天我们学好了,不再混沌了,编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如果亲爱的你,能把这篇文章带回家,让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人再读一读,如果你也能像孙友田一样写自己的父母,此文给你的智慧才算真正地生根发芽了。

项目四:孙友田的几首诗

师:孙友田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煤海短歌》《矿山锣鼓》《煤城春早》《石炭歌》《金色的星》《矿山鸟声》《花雨江南》《带血的泥哨》《孙友田煤矿抒情诗选》等是他已经出版的诗集。下面选三首诗,请同学们读一读。

《给母亲》:一只羊羔死了/牧羊人用羊皮/做了一根鞭子/赶羊时/母羊极力躲闪/它怕鞭子疼……

《茶叶》:像一朵清香的云/飘过周秦汉唐/你是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绿色名片/赴汤蹈火的壮举/成全了你对人间的爱/于是青瓷为你而生/紫砂为你而生/从百姓到帝王都是你的知己/叶落而不归根/带着春天的故事/乘着龙马精神/去漫游天下/让世界在一片小小的叶子上/品尝中国

《故居》:门前的老树已不认我/不知我曾经/粘过它的蝉声//屋后的小河已不认我/不知我曾是/它水中的鱼//只有向阳的土墙根/还蹲着父亲的那一声咳嗽//只有月下的草垛旁/还藏着那一支童谣

师:这样的诗,你也能写,因为你的父母也教你唱过儿歌、童谣,也给你讲过许多故事,今天的你自己也读过许多……

师:同学们!每个人的母亲对孩子都做了这样那样的事,关心、呵护、唤醒,甚至打骂。而这些事对人的一生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影响。事实上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童年时期母亲的教育。我的母亲与孙友田的母亲极其相似,不识字,可谓劳累一生。我的老家在徐州,虽然孙友田的老家在安徽淮北,但他一直在徐州工作,而这篇文章所讲的故事、部分童谣、字谜,我那不识字的母亲也讲给我听过。但是非常遗憾,我没有像孙友田那样写出感恩母亲的美文,不过我的母亲常说的一句谚语对我影响很大,母亲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可以留骂名,也可以留美名。人可以留下让人赞扬的声音,也可以留下让人唾骂的声音。”这段话,我至今没忘,看来我也应该用文章的方式感谢母亲的教诲。

(五)作业:为了真正感恩

师(作业1):一年给父母亲各写一篇文章,在母亲节、父亲节那天分别交给他们。有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想告诉大家,我看过几百本世界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还没有发现哪位作家利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如此写过自己的母亲、父亲。多么希望大家坚持十年、二十、三十年,每年写一篇,只要你坚持写了,这本书一定会成为世界名著。从今年起,高老师也写。三十年后,你们四十岁左右,我七十岁左右,到时我们一起来验证。

【有人会说,这个作业很空。但我个人认为不空。从现实角度来讲,每位同学都能完成今年感恩父母的文章。我知道明年的那两篇如果没有人提醒,绝大部分同学会忘记的。真正能够坚持十年以上的肯定是相当少,对于这个班也许是“0”,但我坚持认为只要使用这一作业,肯定会有人坚持写的,只要有一人写了就是了不起的成功,将三四十篇文章编成一本书,肯定就是一本名著。我说世界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从内容来看,还没有发现这样的作品,虽然我的阅读量只有几百本,不是全部阅读后的归纳,但我相信这是真的。】

师(作业2):收集整理几首自己背诵过的童谣、民歌、谜语,分析分析这些童谣、民歌、谜语能否让今天的你不再混沌。

二、反思:“写作”是世界上最棒的感恩方式

2007年第9期《今日文摘》中有一篇题为《感恩是什么》的文章,摘其片断:

那是在洛杉矶郊县一所旅馆,我正在大堂的餐厅里就餐时,发现自己的右前方有三个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头写着什么。当问他们在做什么时,老大回答说正在写感谢信。

这三个小孩一大早起来写感谢信?我愣了一阵后追问道:“写给谁的?”“给妈妈。”“为什么?”我又问道。“我们每天都写,这是我们每日必做的功课。”孩子回答道。我凑过去看了一眼他们每人手下的那叠纸,内容是诸如“路边的野花开得真漂亮”、“昨天的比萨饼很好吃”、“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之类的简单句子。

我心头一震。原来他们写给妈妈的感谢信不是专门感谢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是记录下他们幼小心灵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对于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应心存感激。他们感谢母亲辛勤的工作、感谢同伴热心的帮助、感谢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理解……他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发现孩子没有东西可写,读完上面的材料我觉得可以为老师们打开一扇窗。假如我们从学生写作一开始就引领他们以感恩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每一天,书写生活的每一天,素材还会缺少吗?每个人的每一天除了24小时是一样的,其余皆不相同,以感恩的心思考这些不同,还愁孩子没有东西可写?有资料显示,在英国,很多古老的教堂石墙上刻着“思考与感恩”。让“思考与感恩”同行,学生怎么可能会胡编乱造?文章怎么可能会千篇一律?

我与全体学生阅读完著名诗人孙友田的文章《月光启蒙》之后,后来我又与学生共同阅读了美籍日本作家辛西娅·角畑的《亮晶晶》、美国罗兰·英格斯·怀德的《草原上的小木屋》、德国克里斯托弗·海茵的《妈妈走了》、《马提与祖父》、《佐贺的超级阿妈》、《外公是棵樱桃树》等儿童文学作品,这让我与学生坚信“写是世界上最棒的感恩方式,是最有价值的感恩方式”。

诗人孙友田因为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赶回老家去看母亲时,母亲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但却不知孙友田从哪里来,不知来干什么,甚至不知孙友田是谁。母亲也不再谈自己的往事,不再谈孙友田的童年,只是对着他笑,笑得孙友田泪流满面。在这种情境下诗人写下了让无数读者跟着感动的《月光启蒙》,这篇文章也让教材主编感动,因此一代代学生跟着感恩。因为我的故乡在徐州,诗人孙友田的母亲唱的歌谣、童谣,讲的故事,给孩子出的字谜,我的不识字的母亲也教过我,但我至今没有以文章的方式感恩母亲,这篇文章的一次次阅读,就是我一次次的忏悔。学这篇课文正值母亲节,我便与学生共同约定除了用过去传统的方式感恩母亲外,从今年开始用文章的方式感恩母亲,一年一篇,能写多长写多长,坚持几十年,长大了再给这些文章润色,相信我们都能写出一部真正的感恩之书。

《亮晶晶》这是辛西娅·角畑第一部写给孩子看的小说,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辛西娅·角畑的父亲是日本移民的第二代。没有想到,她才写第一部儿童文学,就获得了2004年美国青少年题材最佳文学作品、2005年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从这本书可以看出辛西娅·角畑在班级中属于落后生,在她姐姐去世前,几乎没考过B,大多是C,出现D不是偶然,姐姐去世后给了她一股力量,成绩有所提高,考B的次数多了,有一次居然还考了一个A,当然C还是比较多,D再也不出现了。就是这样成绩的辛西娅·角畑居然能写出一部获大奖的书,值得深思。在这本书中,我们知道辛西娅·角畑的父母太辛苦了,姐姐得了癌症,家里原来是租房住,后来贷款买房,每月还要按揭还贷,他们不需要别人的施舍,他们必须没日没夜地工作。辛西娅·角畑的父亲身高一米八几,母亲只有一米三左右,母亲做的工作是将刚刚孵出的小鸡按雄雌分开,按照分的正确个数付工资,为了每天多分几只,多赚些钱,吃饭的速度让人惊讶,最让人感动的是不能上厕所,这位伟大的母亲使用了今天人们熟知,当时还没有发明的“尿不湿”,所以母亲身上就有了奇怪的味道。作者写到这儿,怎么可能不流泪?读者读到这,怎么可能不感动?有谁不跟着感恩辛西娅·角畑向人类介绍了这么伟大的父母。事实上,每个人的父母都是一本厚厚的大书,只不过绝大多数人没有看到、没有书写、没有好好品味这部大书罢了。

读罗兰·英格斯·怀德的《草原上的小木屋》等九本书,你一定会看到一位父亲的雕像。罗兰·英格斯·怀德的父亲太负责了,对家庭、对友人、对社会、对万物,真是一位无可挑剔的父亲、男人!所以,读完这本书,我坚信这套书是写给家庭中所有人读的。父母是家庭中的柱子。只要负责任的父母,一生都会努力打造自己的家庭,都会围绕自己的那个家而去创造,甚至是牺牲。在罗兰的世界里,永远充满着爸爸的小提琴声和妈妈温柔的笑容。父亲那充满智慧的双手搭建起来的一个个小木屋,那里不仅留在了罗兰永远的记忆中,也留在了所有读者的脑海里。孩子是家庭中的希望。罗兰如此书写自己的父母,用长达十年的时间写这九本书,读这套书我们不能仅仅是感动,难道我们每个人的父母不值得自己用上十年的时间来书写吗?

还有《妈妈走了》《马提与祖父》《佐贺的超级阿妈》《外公是棵樱桃树》这些书,妈妈、祖父、外婆、外公等到天堂去了,活着的人还得活着,离开时的那两三年,这些天堂之人只有在大的节日中被活着的亲人重新提起,再过几年,虽然还会被提及,那种情就淡多了。我与学生共读这些书后,觉得很多人没有好好珍惜亲人的情谊,反复思考这些书,觉得用尽可能长的文章记下自己的亲人,对于自己这个家庭、对于社会来说,是不可少的,是了不起的贡献。

感恩其实并非局限在自己的亲人上,与我们人类共存的万物都值得感恩,以一种大感恩的理念认识、书写世界也是一种责任,是人类传承感恩最棒的方式之一,这是人人都能使用的,也是极其简单的方式。

三、深度思考——写作:属于每一篇课文

有些老师说,阅读教学有着自己的阅读指导任务,在单位时间内阅读教学自身任务的完成,时间的确紧张,若每篇文章都引领学生写作,那是不现实的!其实这与老师没有全面研究“写作的内涵”有关,不同的文章在写作的侧重点上肯定是不同的,有的侧重于为什么写,有的侧重于写什么,有的侧重于怎么写,有的在细节描写上,有的在对话描写上,有的在关键词的用法上……如果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在片断模仿、读后感、给文中人物写信上(这是多年来我国阅读教学课堂中的写作训练),孩子是不会喜欢的,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增加学生负担的表现。因此,把握这个度非常重要。而针对每个版本的几百篇文章,如何因文设计出恰当的写的引领,是当下不得不解决的问题。除了在上面的课例中向大家展示了“写作是世界上最棒的感恩方式”的教学之外,下面再介绍几个:

(一)爱写一定少不了对话交流、写作习惯及责任感

一篇文章好不好,有一个永恒的标准,那就是文章里有值得玩味的智慧点。而现在中小学生的文章,因为缺少了这个点,使得老师们在大量的文章批改中厌倦了。年年的厌倦,平常的习作训练的重来重去,怎么可能会让每位学生喜欢上写作?可以说,中小学生害怕、讨厌写作,其实是从老师的厌倦开始的。一个不喜欢写作的老师,是很难带出喜欢写作的学生。从一篇篇课文中读不到智慧点的老师,也很难引领学生写出有智慧值得玩味的文章来。而现在的一些阅读课堂,的确少了这种智慧,尤其是少了对“写”方面的智慧性思考。

苏教版有篇课文叫《天游峰的扫路人》,十多年来,有好多名师上过,我也听过好多次。有的老师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反复阅读后提出问题,然后抓重点问题,一一解决来充分理解课文;有的老师反复引领学生读“我”与老人的对话,理解文章内容;有的老师还制作出非常漂亮的课件,把武夷山也展现在孩子的面前,甚至把老人扫地的声音制作得相当逼真;还有位老师上课之初,问学生将来愿意不愿意做垃圾清扫工?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说“我愿意”。文章学完了,那位老人的生活哲理学生也明白了,但最终还是没有一位学生愿意做一位垃圾清扫工的。

回想这些曾经称为精品、被集体性忘却了“写”的课堂,此课又从写作的哪一方面着手呢?我在多种场合说,这些老师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不管课堂多么热闹,课文内容的理解多么深刻,总体来说仍然是以传统的“阅读观”理解教材,像下面几个问题,因为在备课中没有思考,课堂上也就不会有这样的预设,没有这一预设,自然也不会有学生非常需要的“写”的生成。

为什么多年来这么多的人去过天游峰,只有章武能够写出这篇文章?这位老人肯定有工作单位,熟悉他的人很多,有孩子、亲戚、朋友等,为什么这位老人身边的人没有去写或者说写不出这样的文章?我觉得这两大问题不深入思考,教学必然流于单一。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作者章武与这位老人之间有对话,就是因为章武善于用文字记录人世间的大智慧。我思考这两个问题后,再反复阅读这篇课文,思考一些美文,我认为只要与他人对话,只要反复思考对话,只要愿意用文字记录下来,从任何一个人的身上都可以找到智慧点,品读到人生哲理。

现在的中小学生对身边的人与事缺少着对话,学习这一课为什么不把关键放在此处呢?这是其一。其二,有了对话,还必须理解写作是生命的存在,如果没有写的习惯,即使有对话,也仅仅是对话而已。章武如果不喜欢写作,并且缺少那种写作的责任感,即使有了对话也不会写出文章。所以,这一课对于学生理解对话、懂得写作责任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是非常棒的教材。非常遗憾,这么棒的教材,居然没有多少人从这方面去关注。

(二)有了惊讶、感叹,写的船桨才会划动起来

怎么才能写好文章?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有那种“写”的惊讶与感叹,也可以说大脑要有一刹那的“写”的灵感。而每位成人都应该清楚,当人发出惊讶声、感叹声时,往往就是灵感到来的时候。事实上,我们所有版本中的好多课文就有着这类惊讶与感叹,但好多老师在教学此处时,只是让学生多读,去理解感叹之内容,始终没有感觉到这个惊讶、感叹就是这篇文章产生的不可缺少的灵动点、灵感点。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有一篇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有位老师,上完这课后,我给出的评价是这样的:

该老师从尊重每位学生的阅读个性上寻找交集,确定本课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小学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怎么上?目前还没有固定或者说多么科学的做法,即使反复研究课程标准,专家也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阅读教学建议。第三学段的课文与其他学段的文章不一样,主要特点是文章长了,思想深了。怎么办?该老师没有等待,他有了自己的探讨。从他的课堂上,可以看出该教师非常清楚这一课优美的、内涵丰富的词语非常多,而这么多的词语必然使每位学生产生不同的关注点。假如老师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课堂,肯定影响着孩子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该教师非常尊重学生,让孩子自由谈起自己的关注点,谈自己喜欢的词与句,甚至用上较长的语段来述说。在学生不断述说的过程中,焦点自然出现。这就是说,当放手让学生谈时,说之训练达到一定高度时,交集一定会自动出现在学生面前。所以这篇课文不需要老师讲,学生自然会集中到“神奇”一词上,这就是本课的教学突破口。深入理解了这个词,整篇课文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这就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但是,这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忽略了非常独特的“写作”引领。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孩子们知道这篇美文是我国著名作家陈忠实写的,陈忠实先生当看到那株柳时“哦”了一声。这一声惊叹,其实自动、快速地让作者进入了无限的思考。有了这一声感叹,对于作家来说,对于一个喜欢写作的人来说,就预示着一篇文章、一部书的诞生。也可以这么说,任何一篇好的文章、一部好的书,产生之前肯定有“感叹”。因为我们大多数教师不太明白这一点,所以在教学中这个“哦”字,最能引领学生进入写作思考、理解整篇文章构建的“哦”字,却总是被老师无情地丢弃,可惜。

小学语文课本有如此感叹词的文章太多了,但从那么多的公开课来看,重视者寥寥无几,这难道不是阅读教学的又一大遗憾吗?

试想想,哪个人没有过惊讶、感叹?到景区游玩,“太美了!”这样的话,说得人太多了!看到一些灾难,“天哪!太可怕了!”说这样话的人也不少。可以说每个人的一生都会自然发出无数次惊讶与感叹,但大多数的人却只是惊讶、感叹,没有认识到感叹后将自己的主动思考写下来就是一篇、一部惊叹之作。而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其实就是比我们一般人多了这点思考,并且快速用笔记录下这一次次的惊讶与感叹。只要读过《梭罗日记》《瓦尔登湖》的朋友,一定会明白是梭罗每一天的感叹创造出了惊世之作。所以,对于这类课文,我们不要怕重复,一定要引领学生真正懂得、使用好生活中的一个个惊讶、惊叹。

笔者坚信,阅读课文中无数次“感叹”的教学,能让每个孩子在“写作”上豁然开朗,相信也能让所有的语文老师豁然开朗。

(三)没有真正重视“我就是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迹”

我国引进现代月季的代表人物、新加坡爱国华侨吴赉熙博士说:“世界七奇,不对,应该说世界八奇:‘我就是第八奇。”当下的阅读教学,你能从中找到第八大奇迹吗?语文老师在课堂中有真正意义的“我”吗?

《人民教育》2005年第15、16期上,发表过笔者的一篇拙作《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在拙作中笔者说,我国中小学生害怕写作文的重要原因就是一直没有破解斯芬克斯之谜,是因为没有真正认识到写作是“人”的问题,是“我”的问题。而每篇课文的学习,其实也是“人”、“我”的问题。但,无数节课听下来,看不到活生生的“人”,看不到“我”的存在。比如《庐山云雾》《九寨沟》《望庐山瀑布》《秦兵马俑》《黄河的主人》《泉城》《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黄果树瀑布》……这类文章,许多老师就文讲文,看不到“我”的存在,一篇篇课文教完了,学生学完了,好像一切都结束了似的。笔者非常清楚,很多老师说这类文章不好教。其实把“我”这个奇迹放进去,此类课文的教学就好玩了。不妨听听杨振宁先生的一个例子。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杨先生回国讲学。顺便到庐山一玩,当他来到庐山瀑布处,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我五六岁时就会背了,但直到今天我才真正地明白什么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这首诗真的太棒了!这首诗的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诗作。”

五六岁会背的《望庐山瀑布》,为什么说七十多岁真正看到了才是真正理解了?当下许多老师教学此类文章,本来没有到过这些地方,却像真去过一样,这种不把自己真实情况告诉学生的教学就是没有“真实之我”的充分反映,我常说这是一种欺骗式教学,教学效果不会好的。我听过这类课很多,上课只要听上几分钟就知道这位老师去没去过这个地方,答案可以说100%的准确。所以,我认为老师教学此类课文,一定要告诉学生自己是否到过这个地方,如果没有去一定要以没有去过的思维去教,这是非常关键的。告诉学生之后,认真阅读这篇文章,给自己、给学生一个人生目标,将来一定去看看,看完之后写一写,此类文章的教学不就有了真正的“我”吗?此类课文写的目标不是在当堂课中,而是放在未来,这多好呀!有人会说,这是空的教学目标,其实不是这样的!只要我们在课堂中有了这样的引领,未来一定会有人实现这个目标。如果这类课文一直没有这种重复的写作引领,未来也会有人写这类文章,但结果与课堂中引领过的“写”,肯定相差甚远。

(四)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一直没有成为指导学生习作的好思想。为什么?一是因为好多老师没有从自己的教育人生中悟出这句话;二是很多老师没有在一些阅读课堂中找到这句话;三是老师根本不清楚这句话能指导好学生写文章。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有篇课文《第一个听诊器》,许多老师教过,但没有看到哪位老师把“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理解课文的重点来看待,把其作为指导来引领学生懂得怎么才能写好文章。事实上,世界上所有的发明创造都可以用这句话来诠释。

这篇课文不难,学生把课文读完一遍,不需要老师教,一定会明白四个问题:一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1816年法国医生雷奈克发明的;二是当时的法国巴黎流行着可怕的肺结核病,许多病人痛苦死去,雷奈克整日思索:“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有没有办法及早发现人体内的这些变化呢?”三是小孩子玩跷跷板游戏帮助雷奈克解决了这个问题;四是明白医生所戴的听诊器原来可以听到非常清晰的呼吸声、心跳声,还有其他内脏的声音。

但这一课,还有三个问题,学生即使反复阅读恐怕也难以解决,如果老师不将这些问题拿出来引领学生进行阅读性思考,这篇课文就只能是学生自主获取的、四个简单的世界第一个听诊器的知识。

一是两个男孩玩跷跷板游戏,很多人都看过、玩过,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没有想到要发明听诊器,而雷奈克却能想到并且发明了听诊器?因为可怕的肺结核病让许多病人痛苦死去的事,雷奈克整日思索。当时,除雷奈克之外,没有人思索这样的问题。这一问题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第一自然段。

二是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三个听诊器,一个是“卷成筒儿,一头靠着病人的胸腔,另一头凑近医生的耳朵”的笔记本;第二个是两端没有喇叭口的空心木管;第三个是两端做成喇叭的空心木管。为什么不把卷成筒儿的笔记本、两端没有喇叭口的空心木管作为世界第一个听诊器呢?课文中所写,并不是单独介绍三个听诊器,而是写第一个听诊器的发明过程,其实这一完整的过程应该是:一是许多病人因肺结核痛苦死去,引起作者的思考;二是看到两个男孩玩跷跷板,雷奈克也听到了声音的传递;三是卷成筒儿的笔记本听到病人的呼吸声、心跳声;四是用没有喇叭口的空心木管听诊效果比卷成筒儿的笔记本好;五是两端做成喇叭的空心木管听得更清楚。笔记本、空心木管到处都有,但“两端做成喇叭的空心木管”这样的听诊器,世界上没有,是雷奈克发明的,所以两端做成喇叭的空心木管才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这一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深刻理解发明的过程。

三是很多人玩过跷跷板,像“只见他们一个站在这头,弯着腰,把耳朵紧贴跷跷板,一个蹲在那头,用一枚铁钉在板上轻轻地划着。”这样的玩法,不多见!怎么这么巧,这种玩法居然被缓步走在花园的雷奈克看见了,并且由此发明出了第一个听诊器?20世纪有个最伟大的发明就是青霉素。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他未能将其提纯用于临床,不过他写了一篇论文;10年后,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开始做提纯实验(可以说没有这篇论文,下面的发明过程可能就不会发生)。1941年,青霉素提纯的接力棒传到了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1898~1968)的手中。结果使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这离生产青霉素还差得很远。一天,弗洛里下班后走进水果店,挑了几个西瓜,交了钱刚要走,忽然瞥见柜台上放着一个被挤破了的西瓜,瓜皮已经溃烂,上面长了一层绿色的霉斑,弗洛里盯着这只烂瓜看了好久,对老板说:“我要这一个。”(这个烂西瓜是不是就是给弗洛里准备的?这个西瓜本身卖不掉,老板如果扔掉了,下面的发明谁知道又是怎样的?)弗洛里捧着烂西瓜回到实验室,让弗洛里兴奋的是,从烂西瓜里得到的青霉素,竟从每立方厘米40单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单位。1943年10月,青霉素正式生产,在二战期间使大量的伤员转危为安。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千万人的生命。因这项伟大发明,弗洛里和弗莱明、钱恩分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旧书堆的那篇论文、那个烂西瓜,与《第一个听诊器》里的两个小男孩玩跷跷板,还有无数发明中的这类事,其实都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有句名言说得好:“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想这篇文章的作者通过第一个听诊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这个问题是隐藏着的,是大多数老师在解读教材中发现不了的。这句话能让三年级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也能帮助学生写好文章。你要准备写什么文章,只要像雷奈克等人那样思考、观察、反复去做事,就一定能写好,因为世界早已经给你准备好了一切,都在某些地方等着你去取,要相信“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绝不是空话。

(五)不能随意放弃学过的课文

苏教版的第一篇课文(一年级上册)是《人有两个宝》(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苏教版用这首陶行知的诗开篇,我觉得用意非常好,其实这是告诉师生未来的所有学科的学习,都不要忘记使用双手与大脑,因为使用好了双手与大脑才能有创造。笔者连续五年在多个四年级进行实验,没有一个学生能够想起自己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是什么?当我背诵给学生听时,他们恍然大悟。我继续问:“你们已经四年级了,学了这么多文章,也做过许多事。我想请大家想一想,这几年来,是怎么运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的,是怎么运用自己的眼睛的,是怎么运用自己的耳朵的,是怎么运用自己的嘴巴的?……请你们分别以运用自己的大脑、双手、眼睛、脚、耳朵、嘴巴等写写自己的创造。”一个星期下来,每位学生都交来了六篇文章,欣赏着他们的创造,感觉到重新运用过去所学,真的有着许多习作的话题。

再比如,我曾经以《七颗钻石》(三年级下册,列夫·托尔斯泰写的大熊星座的传说故事)对五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习作教学。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这篇文章中有“星座”两字。老师们都清楚,每位同学都知道自己的星座,但很少有人知道星座的传说故事。我上网一查,88个星座有66个美丽的传说。我把这66篇传说故事打印下来,有的很长,有的很短,总之这些故事都能刺激学生把属于自己的那个星座故事写出来。“列夫·托尔斯泰能写,你们也能写。如果只知道星座,而不清楚它的传说故事,那肯定是非常丢人的事哟!”我用这句话激励学生。学生读着我发给他们的传说故事,想着列夫·托尔斯泰是怎么写的,你别说,他们很快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案。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终生记住这次习作;我相信,他们同样能够终生记住《七颗钻石》这篇文章。

适合学生如此习作的早已经学过的课文非常多,只要我们有这个心思,寻找到这样的话题,一定能够有效唤醒学生,轻松快乐地写起来。当然,这对语文老师的要求很高,只有熟知全套教材,在使用时才会轻松自如。

关于阅读教学中的写作话题有很多很多,可以说因文而异!比如老师们都知道,好多学生写文章不会开头,不会结尾,如果一学期阅读教学结束,把所有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抽出来放在一起,好玩极了,相信全体学生看到放在一起的二三十个开头、结尾,一定能够明白怎么开头、结尾,这样的事在阅读教学复习中,很少有老师这样做的;有利于引领学生明白选材与详略得当的课文,每册都有好多篇;怎样写好对话,70%以上的课文中有对话,一定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写好对话的规律;怎么观察,如何快速写好文章,如何与人进行真诚的交流,如何写诗,如何写景,如何先总写后分写,还有修辞的价值,惟妙惟肖地表达,怎么让自己的文章有意思……都有相应的课文与其一一对应。阅读教学中抓住这一切不仅有利于学生喜欢写作,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猜你喜欢
歌谣童谣篇文章
甜甜的歌谣
快乐童谣
捉蛐蛐儿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
团圆篇
读歌谣画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