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魁
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数学学科,应该如何做呢?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课堂,数学教学应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尽可能地找到生活的原型,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也处处在生活中的道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断地创设一些接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优质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是笔者所用的几例:
一、创设与现实生活关联的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力量.例如,在学习《尺规作图》时,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校打算在环校道拐角处的中央建几个小花圃,怎样才能找到拐角的中央呢?”大家一听是有关学校绿化的事情,就踊跃提出各自的方法:“用量角器量后,把角平分”,“用脚步丈量,大体估计一下”等等.我仔细分析学生给出的方案,讨论它们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然后引入课题:用尺规作图来找角的平分线.又比如在学习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我提出问题:“我校新建的教学实验楼要安装无花玻璃a块和带花玻璃b块,买10块无花玻璃与4块带花玻璃都是需m元,装好玻璃共需多少元,请同学们做一下玻璃材料的预算.”学生看到这个问题是有关学校的事情,让自己当了一回会计,都满面笑容,积极讨论,列出了式子.
二、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也是便于自学的学科.创设有趣味的问题情境很有必要,它能激发学生参与,并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比如在学习《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时,请学生用2、3、4这三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一个新数,新数是幂的形式,底数是一位数,指数是两位数;同桌之间比较一下谁写的数较大.学生按要求写出新数后,对哪一个数较大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学生把问题交给了老师,我就乘机引入了新课,很快解决了问题.
三、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学生通常都把自己当作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提供一些生活中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学校要我们班派出一位同学去参加数学竞赛,而我班数学成绩较好的三位同学最近五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如下,请大家讨论派谁去参加较好?”
看着这些熟悉的名字和人,为了使班集体有机会争得荣誉,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及时对该问题运用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确定了人选.接着,我给出学校下半年的用电统计表:
看到自己学校的这份用电统计表,同学们又来劲了.
当他们计算出前四个月用电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后,我请同学们估算一下11月份用电多少,并说明理由.学生们各抒己见,情绪高涨,我接着问:“你们在这道题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学校用电量很大,要节约用电.我提出:“为使学校下半年每个月的平均用电不超过2000千瓦/时,11月、12月平均用电最多是多少千瓦/时?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把结果告诉总务主任,并帮总务主任设计一份节约用电的方案.”从而把问题引申到深处,并渗透了节约能源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感到课终而思不断,激发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从教育哲学上讲,决定一个学生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如何看待数学,以及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念,找到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把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关注生活,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提高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责任编辑:黎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