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英
据开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对5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行为异常的占23%,学习有压力的占36.7%,有敌对情绪的占23.1%,有抑郁感的占32.6%,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占33.4%,有人际关系缺陷的占19.8%,情绪异常的占17%,智能意识异常的占16%。有关学者指出,如果压力长期得不到宣泄,孩子就会进入心理亚健康状态,出现自卑自责、丧失学习兴趣、思维联想困难、精力和食欲减退等状态,有的孩子甚至有自杀倾向。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
1.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发达国家,每个学校都有专门的学校心理学工作者,这些心理学工作者都经过严格训练,并且具有从事学校心理教育的资格。而在我国,虽然早在1999年,教育部就下发了有关文件,把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至今仍有不少学校领导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一些学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缺少合格的心理健康课教师,再加上中小学校普遍没有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缺乏必要的检查、评估制度,心理健康教育课往往形同虚设。
2.混淆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概念
有不少中小学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德育的一部分,认为只要加强德育,就可以达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本质的区别。心理问题主要是个体性的,较少直接涉及与社会规范相关联的社会道德规范问题;思想品德问题则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与社会规范背离或对立时出现的社会性问题。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区别,就会在实际工作中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
3.重视理论灌输,忽略实际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它主要不是传授心理学知识,而是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经验,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但是,有些学校按学科知识体系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进行书面考试。这样做,不但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还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得不偿失。
4.力量分散,缺乏合力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绝不能忽视学校、家庭、社会合作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仍然是各自为政,即使有学校和家庭的合作,也一般是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交流,很少涉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家庭和社会不能形成合力,教育自然难以取得实效。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以及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成为青少年,其身心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生理上逐渐趋于成熟,但心理仍然比较脆弱,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比较差。再加上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是独生子女,从小缺少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所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往往重视智力开发,忽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概念和常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和技巧,主动保持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建立与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其次,建议各级教育机构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坚持身体锻炼与心理保健齐头并进。再次,呼吁全社会新闻媒体、共青团、出版机构等,强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2.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为此,学校可定期召开家长会,一方面就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家长进行交流;另一方面,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真正懂得如何正确地教育子女。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家长阅读相关书籍、报刊,以增长其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了解家庭环境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平和、温馨的家庭环境。
3.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力军作用
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要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到如何认识自己、认识环境和调整自己,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再次,要注意减轻学生学习上的压力和负担,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最后,教师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要以亲切、平等的口吻与学生交流,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责 编 辛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