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要有灵魂

2009-08-27 07:06魏丽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灵魂文本

“对话”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古希腊哲学著作中。苏格拉底与其弟子柏拉图通过对话,阐发了智者对人类、对世界、对宇宙的追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有把对话运用到教学中的范例。语文课程改革吸纳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把“对话”引入《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以来,上述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崭新的阅读理念正由专家层面进入实践,直接改变着广大教师的行为,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对话”这个词更是以较高的频率出现在教学杂志上、专家讲座中。然而,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并没有准确把握对话的实质,导致操作上出现了诸多偏差,使对话失去了灵魂。

一位老师教《狼和小羊》一文时出现的对话——

师:你对狼和小羊有怎样的评价?

生1:狼聪明,羊愚笨。我要向狼学习,发挥聪明才智。

生2:狼狡猾,羊老实,老实是要吃大亏的。

生3:狼凶恶,羊善良,狼可恨,羊可怜。

师:发表自己的独特理解,这是我们语文学习中要极力倡导的事,希望大家今后放大胆子去想,去说,这样,自己的独立阅读能力才能提高。

《狼和小羊》旨在表达狼的阴险凶恶,上述课例中的“对话”失去了灵魂——课文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滴水不漏,“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即:在注意价值取向的同时,尊重独特体验。离开价值取向的独特体验是失去灵魂的体验,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所不允许的。

对“对话”原则的肤浅认识,导致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导致有些教师“纵容”学生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和误解。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根据课文自身提供的信息,追求作品内在的意义与读者外赋意义的统一,而是出于对以往强制性的一元解读的反叛,完全漠视文本自身存在及其呈现的意义,任学生别解甚至曲解作品的内涵,甚而还把这当作学生创造性的体验成果;二是教学中对文本意义的漫无边际的任意衍生,导致文本价值取向的失落,即在多元解读的幌子下让语文课上的阅读感受成为名副其实的“思想的跑马场”。这样的对话,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如何让“对话”找到灵魂呢?

第一,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这是对话的前提。阅读教学范畴中成功的对话必须根植于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潜心会文”,“切己体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让学生把文本读通、读透,了然于胸,悟出它的“个中品味”来。只有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才能倾听到文本的声音,才能触摸到作者的心灵,体验到文本的情感,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有与别人进行高质量对话的“底气”和“资本”,才能找到文本灵魂,才能创造出灵动的课堂。

第二,对话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积极引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实施新课程既不要忌讳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要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力争使二者和谐统一。“对话”中的主导始于教师的提问,教师的提问要创设“大问题”背景,提出的问题不能小而碎,不能直白得学生一看就懂,一读就会,要有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同步共进的价值,要扣住教材重难点。“对话”中的问题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要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对话”是师本、生本、师生、生生的多维交流,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问题环境。课堂上应放手让学生提问、质疑,要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引导学生提问,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要对纷至沓来的繁杂信息作恰当的处理。首先,对错误的信息敢于否定,不要为了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仅以“很好”“请坐”等含糊的语言搪塞过去,造成学生思维混淆。其次,对各种有效问题进行梳理,使之有一个合理的顺序(如由浅入深的顺序)。再次,对学生问题要点拨、讲解,使学生疑问得到解决,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中找到“灵魂”。

魏丽平,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灵魂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牛,也有高贵的灵魂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没有烧烤的夏天,没有灵魂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灵魂树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