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挽歌:由盛而衰的一步之遥

2009-08-26 11:03
百家讲坛 2009年14期
关键词:太上皇慈禧太后嘉庆

范 军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紫荣城太和殿内。

85岁的乾隆皇帝老大不情愿地将传国玉玺交给他的第十五个儿子颇琰。与此同时。他说了这样一席话: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仍当躬亲指教。言外之意,听着啊,儿子,皇位我是交出来了,但权力还在我手里捏着呢!多想着点啊儿子,以后凡事多请教。

37岁的顒琰表情复杂地接过玉玺,不说一句话。的确,这样的时刻,什么都不用说-这样的时刻,不说比说好。其实,颐琰能在众多的阿哥中熬出头,有一条人生哲理不能不提——不争是争,不说是说。他相信时间在自己一边,他相信未来在自己一边。37年都熬过来了,还在乎多熬几年吗?

按常理讲,太上皇也挺不了几年了,一个85岁的老人,即便要管事,又能管多大的事呢?只要大清王朝好好的,只要大清江山屹立不倒,一切就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属于他的时代已经开始了,“嘉庆”两个字从这一年开始将响彻大清朝的每一个角落,这就够了。

四年以后,89岁的乾隆太上皇终于彻底放手。这一天,嘉庆皇帝颐琰是早就预料到会来的。但颐琰没有料到的一点是,太上皇死了,可他的呼吸还是不那么顺畅,因为还有另一个人存在。

这个人和太上皇如影随形,这个人在太上皇生前死死地抓住了他的心,以至于步步高升,权倾朝野。甚至太上皇在死前还特意叮嘱颐琰,对这样一个老臣,不能搞秋后算账。这个人,名叫和坤。

嘉庆的报复

曾经,和珅只是个穷秀才。虽然他出身好,是满洲正红旗人,但祖上无能,并没有博得个一官半职让他世袭罔替,他只能走自我奋斗这条路。

和珅最初的奋斗并不顺利,直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时,可怜的他还只是个三等侍卫的角色。直到六年之后,和珅才开始稍微有些出镜的感觉。他成了御前侍卫,甚至还当上了某旗的副都统。

当然,这时的他最多只是个中层干部。但是,谁都想不到,一个火箭式干部的典型就此问世。和副都统履新还不到一年时间就摇身一变成为户部侍郎,还兼军机大臣,又兼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及北京城崇文门税务监督。

一夜之间,和坤身兼五职。最要命的是这五个职位含金量都不低。特别是军机大臣一职,那就是大清朝事实上的宰相,而步军统领,毫无疑问是北京卫戍区司令部长官的干活。

此后,和坤不仅官运亨通,还和乾隆皇帝成了儿女亲家:他的儿子丰绅殷德被选中作为和孝公主的附马,待年成婚。

整个大清官场到此时才明白,所谓“炙手可热”这样的成语,敢情就是为和珅准备的。

但和砷却觉得这一切太正常了,因为他抓住了乾隆皇帝的心。

在这个世界上,最难抓住的就是一个人的心——因为人心太变幻莫测了,而皇帝的心更加变幻莫测。所谓圣心难测,那是千百年来宦海中人的切身体会。但是和珅却有这样一个本事:他可以预测圣心。乾隆爷想要什么,别人不知道,他和砷知道,乾隆爷讨厌什么,自己还没开口,和珅就替他办了。

乾隆有时候就很感慨:这样的一个人精,那是五百年也出不了一个啊,怎么就让自己给碰上了呢?因此重用和珅就成了乾隆感谢天意的一种自觉行为。

从乾隆四十年重用和珅以来,一直就重用了20多年,甚至到了嘉庆时代,已然成为太上皇的乾隆依旧习惯性地重用他:嘉庆二年,太上皇乾隆口谕,任命和珅为刑部管部大臣。嘉庆三年,太上皇乾隆再次口谕,着将和坤由三等伯爵晋封为公。乾隆之待和珅,用万千恩宠集于一人来形容,那是毫不为过。

但是和坤却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危机感,因为乾隆快不行了,更因为嘉庆皇帝投向他的眼神,那是冷得让人打颤的眼神。

事实上,对待嘉庆皇帝,和珅是有过未雨绸缪的。在乾隆决定立颙琰为太子的第一时间里,和坤为这位大清国未来的主子送去了一个玉如意——他这是向颐琰发出明确的信号,希望今后主子爷可以罩着他。

但是颙琰冷冷地拒绝了这象征着强强联合的玉如意,和珅感觉到大事有些不好。因为他的人生分明走到了一个拐点上——如果不能强强联手,那就只能强强PK。尽管和太子PK他很有可能死得很惨,但如果不PK那注定死得很惨。

机会分明就在眼前。颙琰写了一首诗,这是一首祝贺他的老师朱硅从两广总督任上回京当大学士的诗。诗写得很平常,可在和坤充满仇恨的眼睛里,这首诗成了颐琰结党营私的罪证。

和砷向乾隆告状说:嗣皇帝欲向朱珪施恩。乾隆愤怒了:嗣皇帝结党营私这是想谋反啊!难道他就这么迫不及待吗?我还没死呢?!

于是朱珪的命运被不由分说地改变了,他的大学士当不成了,被贬到安徽去当巡抚。而颙琰的太子身份也差点儿被剥夺——和珅对太子的PK取得了小小的胜利。

但是这样的胜利对和砷来说却令他毛骨悚然,因为他打草惊蛇了,不得不面临着被蛇猛咬一口的后果。只要颙琰继续当太子,他和坤就将永远背负命运的十字架。

果然。在乾隆去世没多久。嘉庆皇帝的报复就开始了。他给和坤开出了20条罪状,并命令他自尽。50岁的和坤在太上皇乾隆尸骨未寒时就追随他而去,但是他的死却不小心揭开了一个王朝的真相。这真相被置他于死地的嘉庆皇帝捧在手里,那感觉真叫一个天昏地暗。

可怕的开裂声

查和坤案不易,结和珅案更难。难在准确地对和砷的财产进行估价。

和砷的财产被查抄时是做了编号的,共编了109号,但在嘉庆四年的春天,仅对其中的26号进行了估价,单算这26号财产的价值就已经骇人听闻了——市值223兆两。另外和珅名下的房产数量也是多得吓死人,他一个人竟然占有2790间房子!

这就是和坤,这就是乾隆朝第一权臣,这就是盛世高官的真实面目!

最要命的是和坤案的后遗症开始显现。和珅为官几十年,门徒故吏遍布天下。和珅是死了,但他所传承的腐败作风却在这个王朝进一步蔓延开来。嘉庆治下,各省的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争先恐后地捞钱,人人刮地三尺,个个心藏大恶。嘉庆恐怖地发现,包裹着盛世外衣的王朝正在发出可怕的开裂声,而他却找不到可以加固的办法。因为当腐败还是苗头的时候,是可以杀一儆百的。可如果人人以腐败为荣、以清廉为耻时,这个王朝将注定走上不归路。

嘉庆皇帝对和坤简直是恨之入骨了,附带地,他对自己已故的皇阿玛也有了些怨恨:什么人不好重用。偏偏要重用和坤这个腐败分子?但是话又说回来,对于人才使用问题,嘉庆皇帝也头痛得很。和珅之后,大清竟找不到一个可以顶替他的人,嘉庆几乎要欲哭无泪了。

不错,和坤的人品是有问题。但他的能力毫无问题。嘉庆还有个可怕的猜测:皇阿玛是明知和珅搞腐败也要重用他,因为别无选择。这样的猜测让嘉庆惊出一身冷汗,一个外表看上去光鲜亮丽的盛世竟隐藏着如此的二律背反。大清的问题大了。

但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嘉庆在用人方面的处境竟不如他的父亲乾隆。乾隆朝起码还有个手脚麻利的和珅在八面玲珑地支撑着,可嘉庆朝

呢?当一个王朝所有可能碰到的问题都开始显现时,他只能用庆桂、朱硅等政治上正确的老好人。

很多问题说来就来,大清从盛世到衰世,原来仅有一步之遥!只是这样的发现对于嘉庆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现世现报就在眼前,一个叫王发生的小孩在他面前举起了一面旗。这面旗上绣着四个大字:反清复明。在这个小孩的身后,几百万被腐败和天灾人祸整得没饭吃的人以白莲教徒自居,试图对嘉庆屁股底下的龙椅发起冲击……

从嘉庆元年到嘉庆九年,嘉庆皇帝一直忙着和白莲教过招。好在结果还差强人意,大大小小的起事、暴动都被摆平了。

但摆平是要付出代价的。据不完全统计。这九年,大清朝共有20多名提督,总兵、侍卫在人间消失,400多名副将、参将以下的军官也以身殉国,同时殉国的还有2亿两军费。

而白莲教之后,人心并未平服。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又开始风生水起。它提出的口号是:“二八中秋,黄花落地。”

原来嘉庆十八年的农历有两个八月,天理教宣称在第二个八月,也就是闰八月的中秋节,大清王朝将黄花落地、一命呜呼。

这样的口号或者说预言让嘉庆皇帝听得那叫一个胆战心惊。他下令将该年度的第二个八月取消,顺延到下一年的八月之后。嘉庆皇帝以为,经过这一改,就可以把天理教的口号或者说预言改成一个笑话了。

但是天理教徒们笑了:这个皇帝终于露出了虚弱的本质。他们决定按计划行事,于九月十五日这一天冲进宫里,准备把嘉庆皇帝屁股底下的龙椅搬过来自己坐。

但是天理教在这历史的紧急关头玩了个冷幽默,他们只派了200个教徒对这座已经有200多年历史的皇宫发起猛攻。这场不对等的PK结局是可以想见的,200个教徒全军覆没了。

可是,200个教徒的覆没阻挡不了大清的覆灭,大清的挽歌已经唱响。它雍容华美的上半部与混乱不堪的下半部所形成的对比是如此鲜明,以至于读过它的人在很多年之后都印象深刻,并为之唏嘘不已。

大清挽歌大事记

一个王朝的虚弱与不堪

嘉庆的皇次子曼宁在此次宫廷保卫战中崭露头角,他毅然举起鸟枪并成功射杀了两名教徒。曼宁的临危不惧毫无疑问给嘉庆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若干年后,这个鸟枪手成了下一任的大清皇帝,他就是面对着中国这个烂摊子无计可施的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活得很衣衫褴褛。他即位的时候已经39岁了,但一脸的苦大仇深使他看上去活像个93岁的老头。道光身上的衣服又绝好地配合了他的苦大仇深:没有一次上朝他是穿着新衣服来的,他的典型装扮是裤子的膝盖处补两块旧布——道光想以此告诉世人,国事艰难,国用维艰啊!

众大臣们每天面对着这个愁苦、寡言的皇帝,也战战兢兢地穿着旧衣服来上朝。一时间,京城的旧衣服行情看涨,涨到后来,差不多要两件新衣服才能换一件旧衣服。

但是不管如何谨小慎微、勤俭节约,局势依旧内忧外患。

1842年的夏天,一个王朝的虚弱与不堪在英吉利奥华丽号军舰上展露无疑。钦差大臣耆英和红带子伊里布代表清王朝在《万年和约》(《南京条约》)上签字。从此这个王朝开始了它的割地赔款生涯。

奇迹发生了

“同治中兴”可以说是个奇迹。这是一个王朝短暂的回光返照。但是这样的回光返照和同治皇帝没有关系,这个傀儡皇帝在19岁的时候就死翘翘了。他是中兴年代的旁观者、郁郁不得志者,但并不是一个利益共享者。这样的回光返照和慈禧太后也没有多大关系,这个醉心于权力的女人一生都致力于权力经营。而真正成就大事的是三个汉族男人,他们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特别是李鸿章,这个在日后代表清政府签署了很多屈辱条约的男人在此时本能地感觉到,若不与时俱进,这个王朝就快完了。虽然现在才开始与时俱进明显有些晚了。但倘若再不出发,到时真会死得很惨。

当然,对于同治皇帝来说,他关心自己的命运胜过关心这个王朝的命运,因为他的命运一直被慈禧太后压着。哪怕在亲政之后,他也做不了一点儿主。

利益切割

丰岛之战,在嘲笑声中结束。

但它不是真正的结束,而是这一年中日两国之间甲午海战的开始。

在最悲壮的黄海海战中,李鸿章绝望地发现,他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几乎被毁于一旦。而他也因为一败再败,成了这场战争的牺牲品和一个无处出气王朝的出气筒。

甲午年就这样以《马关条约》的签订给清王朝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个王朝起初以为,花钱消灾,这事就这么结束了。但正应了那句老话: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头。

接下来,事态发展却是令国人大跌眼镜。以夷制夷的美好预期非但没有到来,还团结起来,成群结队地闯进中国对这个庞大而虚弱的国度进行了利益切割。美国人还给这种利益切割下了个国际化定义:门户开放。

变法明星失去人身自由

毫无疑问,光绪的所作所为突破了慈禧太后的心理底线。更要命的是,变法先锋人物刘光第、林旭、杨锐、谭嗣同等在一夜之间成为火箭式干部,当上了军机处章京。

当然。真正让慈禧太后下决心拿掉光绪的一个重磅事件应该是后者对李鸿章开刀。7月22日,光绪突然宣布免去李鸿章总理衙门大臣的职务。事实上,这时的李鸿章因为四年前主持对日谈判丧权辱国而成了一个靠边站的人,总理衙门大臣对他而言只是个虚职而已。光绪拿他开刀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彰显他变法的决心,但在慈禧太后看来,光绪这是在向她示威啊!李鸿章再怎么不济,那也是她慈禧时代的人物。

慈禧终于出手了,两个月后,光绪,这位1898年的变法明星失去了他的人身自由,清王朝一次短暂的自救活动戛然而止。慈禧从这位懦弱的皇帝手中抢过大清朝的方向盘,不由分说地又自己驾驶起来。

都是冲动惹的祸

法国、日本,意大利以及奥匈帝国一致认为,清王朝大沽守军的存在令他们感到不舒服。于是他们联合下了这么一个命令,这个命令的官方命名叫“哀的美敦书”。

就是在这样的时刻,慈禧太后咆哮了。慈禧是很少咆哮的,特别是对洋人。但是天津大沽炮台的失守毫无疑问让她受了惊吓,与此同时,列强们不由分说组成的国际救援纵队要进京保护被义和团围攻的使馆和教堂也让她感到不安。她很难想象,京师之地,如果洋人和义和团同时展开拳脚,大清王朝将如何自处。于是慈禧太后的咆哮化作一封义正词严的诏书。这是这个女人一生中下的最具骨气的诏书,虽然这骨气里夹杂着茫然,恐惧,自卑和狂妄。

一场鸡蛋碰石头的战争就此开始。庚子年七月初十,也就是公元1900年8月4日,四万余名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把一个王朝的历史拖进了最不堪的黑暗之处。十天之后,他们进入北京,联军统帅瓦德西扬言:“不让任何一个中国人此后敢干正眼向一个德国人看一看。”

天变

在谈判桌上和列强们讨价还价成了李鸿章下半生的宿命。

羞辱清王朝的目的达到之后,列强们开始坐下来讨论赔款数目。这样的讨论是漫长的,从庚子年一直讨论到辛丑年三月,这样的讨论也是细致的,因为有13个国家对清政府有赔款诉求,每个国家所主张的赔款数额细致到个位数。4.5亿两赔款就此浮出水面,每个中国人头上被摊上了一两,大清王朝又被列强们狠狠地羞辱了一把。但是慈禧太后却是高兴的,因为条约早一天签订,她就可以早一天回京。

《辛丑和约》签订后一个月,慈禧太后带着意兴阑珊的光绪等人离开西安回京。在紫禁城,大清朝廷又开张营业了。一些旧人在这场灾难中成了刀下鬼,但无数的新人又补充进来。在大清朝,银子可能是缺的,但人绝对不缺。

朝廷还是那个看上去像模像样的朝廷,老佛爷还是那个颐指气使的老佛爷,谁都认为旧的一页已就此翻过。除了在对外关系上有些难堪之外,朝廷日常的用度并未减少。这让很多人产生错觉,以为大清江山并不是那么容易坍塌的。但是谁都想不到,仅仅十年之后。天,就变了。

溥仪是这个王朝的末代皇帝。他上台的时候才3岁,而他下台时仅6岁。所以关于这个王朝最后的记忆他是不清楚的。清楚的是他的老爸——摄政王载沣,载沣是一点一点感受到什么叫无可奈何花落去。因为浪潮已经开始了。弄潮儿除了那个叫孙文的广东人外,竟然还有袁世凯。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也就是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清王朝在万般无奈之下颁布了它入关以来最后一道诏书。清朝,这本令人不忍卒读的书就此匆匆合上。

猜你喜欢
太上皇慈禧太后嘉庆
两代君主同堂时
嘉庆真是被雷劈死的吗
秦、汉“太上皇”政治文化透视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Painting the Buddha
嘉庆的尴尬映射大清衰亡
教皇帝说话
京剧武生的机敏
哪些国家有“太上皇”(答读者问)
天无二日国有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