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芝
技术教育内涵比较
1.我国强调劳动技术教育中“劳技”的意义
我国对于技术教育内涵的理解经历了比较复杂的阶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学者们翻译和发表了很多关于在普通中小学开展“综合技术教育”的文章,并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了“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实践。随后在十年“文革”期间,在“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服务”的背景下,“劳动教育”基本上取代了“技术教育”,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日益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又开始重新重视技术教育。此后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劳动技术教育成了体现社会主义特色的教育。特别是8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教材的改革,推动了“技术教育”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我们重视劳动教育更多,技术教育甚少,特别是在强调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下,我们仍会把强调科技教育等同于“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教材里,“有科无技”的现象比较突出。随着生涯教育的引进,教育界的学者们开始关注技术教育的职业生涯辅导意义。生涯辅导也渐渐引入技术教育的内涵之中。然而,在技术教育中占据主流的观点仍是“劳动技术教育”。
2.国际上趋向技术素养教育
国际上对技术教育的理解有多种看法,有的研究者把技术教育看作是科学教育的一部分,这显然是在科学的视角下看待技术教育,没有看到科学和技术的区别;还有研究者认为,技术教育就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组成部分,有的甚至认为技术教育就是职业技术教育。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市场,原因在于从技术教育发展史看,在西方技术教育主要侧重于手工业或者实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职业教育是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讲的,而技术教育是指教育的一个方面或者内容,可以成为任何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既可以发生在职业教育领域也可以发生在普通教育领域,但是在两类教育中,技术教育的目的并不相同,普通中小学中的技术教育更强调的是关于技术的基本素养,包括敏锐的技术意识,对未来职业的大体感知,而不是单纯地强调针对具体职业的操作性训练。这也是中小学进行技术教育的初衷所在。
现代意义上的技术教育中的“技术”不再仅仅是指工艺、操作能力,而是以问题为核心的,包括技术意识、技术理解、技术评价、技术反思等技术实践能力在内的技术素养。当然,在中小学阶段主要是指技术意识和技术理解的培养,还包含技术的生涯辅导意义。
技术教育课程设置比较
技术教育的课程框架如何构建是大家一直关心的问题,若简单地像普通教育那样从公民生活、个人生活和工作生活三个方面来构建技术教育课程,这不仅不能体现出技术教育的特色而且未免也有点粗糙。技术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延伸。正如麦凯德和韦默的研究认为,技术教育的内容正在日益扩充,其内容结构至少包括两个部分即过程与内容,其结构内容必须在“动脑”和“动手”之间保持平衡,技术教育只能伴随着解释、思考和亲身实践,它是“脑——手”平衡、双向互动的培养过程。这揭示了动脑和动手的重要性,即技术教育并不仅仅是“动手”那么简单,科学的认知与实践操作是紧密相连的。因此现代意义上的技术教育决不仅是我国现在中小学里进行的“劳技课”和“手工操作课”那么简单。比较我国与国外的中小学技术教育课程设置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中外中小学技术教育的不同。
1.我国中小学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
实际上,我国一直没有在中小学中建立起“技术教育”的概念,我国对于技术教育的研究是在“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下进行的。这种研究传统有深刻的历史政治原因,这里不再重复论述。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倡导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出现了“科技”的概念,但是“科技”也没有成为我国技术教育的主导性概念。居于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劳技”,在广大中小学教师、校长的理解中,对技术教育的理解仍然是“有劳无技”或者是“有科无技”,反映在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中小学所谓的技术教育课程则主要是手工课、劳动课和科技课等。而且这些课程在中小学的课程表中所占比重甚微,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对任课老师也没有严格的要求,学历、知识结构不如主要的基础文化课师资那样有优势。这些问题还有待研究。
手工课、劳动课仍然是计划经济时代“劳动技术教育”这一概念的反映,带有明显的政治教育属性和道德教育属性的色彩,技术教育的特色很不明显,更不用说是职业教育意义上技术教育特色。有学者认为“劳动技术教育”可以做三重理解,即“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为了具体劳动所进行的技术教育”和“通过具体劳动的形式进行技术教育”。就第一种理解而言“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显然不是一个概念,后两种对“劳动技术教育”的理解其中心词都在“技术教育”上,显然“技术教育”应该是“劳动技术教育”的核心,而长久以来我国中小学中进行的侧重点是“劳动教育”或是“劳作教育”。再比如科技课,现在中小学技术课程中,对科技课的设置有很明显的崇尚科学情节,“有科无技”的现象很明显,反映在课程内容则主要是介绍科学发明,伟大的科学家和我国重大的科学成就等。对于一门具体技术的介绍则少之有少,更不用说是通过技术教育课程让学生对一门具体的技术有一个大体的感知或者通过这门技术对未来的职业有大体的了解。
2.国外中小学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
在普通中小学进行技术教育是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1988年英国在国家课程方案中为中小学设立了“科学与技术”课程以后,国际上关于在普通中小学进行技术教育的研究成为世纪之交国际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2000年,国际技术教育协会出版的《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教育的内容》,更是对于包含中小学在内整个及时教育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反映在课程设置上,目前在西方主要的发达国家技术教育的课程范围已经从20世纪的手工操作技能如木工、金工、工艺设计发展到了诸如今天的问题解决、批判思维的训练、家政、网络技术等。西方发达国家真正把技术教育课程当成是一门正规的课程来设置,而且对其相当的重视。
反映在课程设置上,西方国家对技术教育的课程实行多样化的设置,技术教育课程可以是独立设置也可以是与学科相结合。以美国为例,西方不少学者对技术教育课程提出了跨学科设置的思想,提出将技术教育与数学、社会研究结合在一起,还有的提出技术教育课程要与人文学科、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这种跨学科课课程设置方式体现了一种整合的教育思想。从中也可以看到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思想、重视实用和效率的观念在技术教育课程中的体现。
中小学技术教育教学策略比较
1.我国中小学技术教育的教学策略
对技术教育的研究,从学者专家视野中理论的“技术教育”到实践意义上中小学课程的技术教育的转变重要标志之一,2004年秋季进入试验阶段的我国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将“技术”与“科学”并列成为高中学生八大学习领域之一。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将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将技术体现在更高的位置上,比如在学习内容中突出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技术、现代农业、家政等。但是纵观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技术教育,我们的技术教育并不是一个连续的系统:小学设置劳动课,初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中进行技术教育。在教学形式上中小学主要是将其定位在综合实践课程的位置,教学上理论讲述比较少,更多的实践操作、学生对教师的模仿。教学目标是以完成某件物品或了解某种科学成就为目标。因此,教学策略比较灵活,不像文化基础课程那样正规严谨,但是却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策略。
2.国外中小学技术教育的教学策略
国外对此方面的研究要比我国先进得多。以美国为例,西方有学者对美国的一个州的中小学校长研究发现,校长们在较高的一致水平上赞成在技术教育中应该实行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技能,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技术问题和技术情境中,然而对于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是最好的教学策略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一个共同的关注点是:在教学中他们遵循的是以技术课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技术项目为载体进行的教学。在技术教育课程中强调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尽可能在经验中学习。有些先进的教学思想还要求在技术教育教学中建立学习型组织并采取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这些先进的教学策略都应该是我们所要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