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惠民
当前信用建设滞后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生活中失信行为越来越多,情节越来越恶劣,制约了市场经济体制和良好社会经济秩序的建立,严重影响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以及人们的正常生活。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讲信用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屡屡发生,正是由于这些恶劣现象的出现,党中央国务院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举措。
社会诚信缺失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对“诚实守信”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然而我国目前社会信用制度基础建设则落后于这种要求,突出的表现就是信用制度缺位。不能不看到,当前诚信缺失问题已经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文化、教育各个领域,诚信问题已经由道德范畴上升到法制范畴。具体表现:
不能按游戏规则办事
长期以来,许多企业已经“习惯”于漠视游戏规则,企业遇到了各种困难,如流动资金不足等,企业负责人一方面抱怨银行拒绝企业贷款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向政府领导请求出面帮助解决,而政府领导介入银企之间的正常业务,恰恰是严重危害诚信经济的行为。
中介服务机构造假
健全的信用服务机构是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专门从事征信、信用评级、商账追收、信用管理等中介服务。但是有些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之初,就定位不准,功能扭曲,他们不是以提供客观、公正服务为己
任,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宗旨。所以,与客户串通一气编造假账、假评估报告,欺骗公众。
造假现象日益扩大化
目前造假现象已经扩散到文化、教育、科技领域,伪造学历,买卖文凭,雇人代考,骗取学位,权学交易,牟取职称。甚至专门代写论文,提供从写作到发表一条龙服务。总而言之,各种以骗钱为核心而编织的陷阱使你防不胜防,而且花样翻新,伎俩高超。
社会信用缺失严重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前几年消费者对于虚假广告、假冒商品、计量不足、欺诈骗销等厂商失信行为投诉就有12.5万件。当前,我国社会诚信问题已不仅仅是经济某个层面的问题,它正在快速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比如有的党政领导干部热衷于“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虚报浮夸,报喜不报忧,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暗箱操作,做表面文章。
社会诚信缺失带来的危害
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关系
伴随着经济生活的日益富裕,许多良好的传统美德开始消失,“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已成为当今社会相当一部分人的处世哲学。如果说最初的欺诈行为只是局限于陌生人之间,那么如今各种欺诈、传销已经在熟人、朋友甚至亲戚间展开,使人难以防范。
信用缺失严重败坏社会风气
各种小道消息、谣言满天飞,对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缺乏信任;经济造假丑闻屡禁不止,个别媒体为了制造轰动效应,编造假新闻;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比如工资拖欠,欠债不还等,产生了大量刑事案件。
阻碍了正常的信用交易
信用逐渐取代实物和货币成为主流的交易媒介,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因为信用具有交易成本低而效率高的巨大优势,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而我国目前信用交易比例较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充斥社会经济
生活各个方面。
严重破坏我国的对外形象
社会诚信的缺失严重破坏我国的对外形象,给长期利用外资带来消极影响,并削弱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阻碍我国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增长政策的实施,制约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的一体化进程。在西方国家,商业贸易的90%采用信用方式进行,但在我国这一比例仅为20%左右,现汇交易达到80%,二者相距甚远。
社会诚信缺失产生的根源
诚信是中华民族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为何会在短短的二十年间迅速蜕变,以致产生严重的信用缺失呢?
首先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但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道德伦理变化不同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用各种社会压力强制社会成员遵守的奉献型经济伦理,受到严重冲击,并被一切围绕实利作取舍的价值判断标准取代,结果导致了社会诚信缺失的局面。
有人将社会诚信缺失归咎于市场经济,这种说法没有根据。应当看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运行了二百多年,其信用规则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完善,早己形成与建立起相当完备的信用制度体系,比较成功地将社会成员对功利追求限制在不损害他人利益范围内,各种忽视长期信用,追求短期利益的投机行为难以生存,守信已经成为自觉行动。
其次,失信的机会成本过低。从经济交往的角度来看,守信与不守信是一种经济行为选择,社会经济信用程度低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守信用的机会成本过低。
第三,信息不对称是不守信者能够生存延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骗子之所以屡屡行骗成功,一是人们不知道其是骗子,二是人们没识破其骗术。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也是阻碍经济交往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对对方信用把握不足,即使达成交易也会设置保证条件。
制度建设是解决诚信缺失的关键
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它能够降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给失信者以有力的惩罚,同时给诚信者以实在的奖励。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使用法规和诚信商业道德双重约束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之上的。完善的行之有效的信用制度是包括法律、规章、司法、信用中介、信用信息、诚信道德等在内的完整体系。它是规范市场秩序、约束市场主体行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作效率、防范市场经营风险必不可少的重要机制。
解决诚信问题,制度建设是关键,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和监督执行机构,有良好信用的人也会因为屡屡受骗上当,从受害者变为害人者。一个好的信用制度的标准,就是要使那些诚实守信的人能够得到现实的利益,使那些不讲诚信的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因此,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建立惩罚机制,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依法没置的惩罚机制能够杜绝大多数商业欺诈和不良动机的投机行为,让遵纪守法的企业能够得到保护和发展,而将不守信用的企业从市场中摒弃,并根据其情节严重程度,在一定的时段内,阻止它们再度进入市场。
此外,当前我国还应当立足于信用制度规范建设。首先,建立合理的惩罚尺度,以对不同程度的失信行为施以相应的处罚。建立快速收到有关失信行为的信息或举报机制;根据失信行为的严重程度,将企业的不良信用按照时间长短不同记录于各相关数据库中;建立被惩罚人申诉机制,对诬告、诽谤者诉诸法律。
其次,提高司法效率,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公正积极地执法,讲求法律信用维护债权人的利益,警示和惩罚违约、违法者,及时有效地追究失信者经济和法律责任,消除侥幸的避债心理和失信可占便宜的不正常状况,实现社会正义、建立正常的社会经济信用秩序。
我国亟需构建全新的社会诚信体系
当前信用建设滞后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生活中失信行为越来越多,情节越来越恶劣,制约了市场经济体制和良好社会经济秩序的建立,严重影响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以及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围绕着建立诚实守信的信用体系目标,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及查询系统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信用征信及查询信息体系,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建立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及查询系统,以有效解决社会经济交往中信用信息缺乏和不对称的问题。
信用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使用,使行为主体可在进行经济交往活动前通过信用信息系统查询交往对手的信用记录,为是否与其交往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将信用记录不良者排除在社会经济活动之外,使失信者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再得逞,有利于促进良好社会经济信用秩序的建立,有力打击不良信用企业和个人。
进一步整肃信用中介机构
目前,一些社会中介机构本身信用程度就很差,常常提供不真实信用信息,不仅不能起到客观公正的中介和咨询作用,有些还提供虚假评估、审计结论,误导和欺骗社会,欺骗企业和个人,给社会和投资企业及个人造成了重大的危害和损失。
因此,首先要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立法,明确其对失信结果的法律和经济责任。其次,要尽快培养出一批信誉可靠的中介机构,提高其评估、调查资信的可靠性,提高其对社会披露信息的可信性。
加强信用法制建设
首先,加快建立、修改和完善法律体系,建立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守信方,打击负债、失信方的信用规则,使经济行为主体在维护正当权益上有法可依。
其次,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破坏信用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司法应该是维护信用秩序的最后铁腕手段,如果有法不依,就起不到警示作用。但是目前判决不能有效执行,已成为信用建设的重大障碍。它的存在导致大量的经济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违法违信者逍遥法外。
全社会参与共同推进信用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化强,涵盖范围广,各级党的组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企业、个人等都与信用建设息息相关,都有建设信用体系的要求和职责,应整合各方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明确职责和分工,齐抓共管,使信用建设深入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围绕树立诚信观念,积极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形成人人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信用道德风尚的提高。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充分利用声、像、图、文各类传媒,宣讲建立社会经济信用秩序的重要意义,广泛开展信用建设大讨论,加深思想认识,提倡诚实信用,反对失信欺诈,对不良信用行为口诛笔伐,给不良信用行为者曝光,培育“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全民意识,营造一个信守承诺、珍视信誉的社会经济信用环境。
政府部门应做社会信用的表率
政府既是社会经济正常信用秩序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更是信用关系的维护者、参与者和执行者。政府信用是社会经济信用体系中的龙头和旗帜,政府应是社会信用的表率。
对企业加强监管,提高其履约率
有些企业面临资本金不足、负债率过高、经营不善、偿债能力弱等突出问题,是开展信用建设的一个重大障碍。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依法经营,解决历史遗留的偿债能力不足问题,恢复其守信能力。
新闻链接
行业信用评价工作从2006年启动以来,各商会协会广泛参与和支持,取得了初步成效。共有96家商会协会参与第一、二批试点。截至2009年6月,试点商会协会共评出AAA级信用企业2548家,AA级信用企业625家,A级信用企业112家,信用工作取得了良好开局,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