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素奇:十五年,三层台阶

2009-08-25 09:38景素奇
中外管理 2009年8期
关键词:奇正杨光双赢

景素奇 纪 亮

在合作的过程中,双赢才是目的,而认识、了解、欣赏、沟通,都是实现双赢所必需的。

老子《道德经》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我与《中外管理》之间,“三”是个很奇妙的数字:第一次听说《中外管理》是在30岁,我们之间的合作已经历经了三个5年,而15年之中我对《中外管理》的认知,也历经了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可以称之为认同、学习、合作,这是支撑我与《中外管理》15年深厚友谊的核心。

24本《中外管理》

17年前我大学毕业,进入国企从事管理工作,那时候就知道了《中外管理》。因为大学我学的是管理专业,所以对这一类的书籍特别感兴趣,但是久闻其名,未见其面。后来进入北京蓝岛大厦,办公室里订阅了《中外管理》,我才最终得偿所愿。

1994年的时候,我进入蓝岛已经一段时间了,对《中外管理》愈发喜欢,于是从杂志上查来地址,专门跑了一趟杂志社。我印象特别清楚,骑着自行车去玉渊潭公园(本刊原址),走的时候,自行车后座上堆了厚厚的一摞杂志——我一下子买了两年合订本,对我而言,那是一个疯狂吸取养分的时期。两年24本杂志,我看了足有半年的时间,每一篇文章都认真阅读,希望能够从中找到自己有用的东西。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有那股劲头,一是因为求知欲,二是因为对于《中外管理》的向往。

看着看着,心里开始不满足了,总觉得有些话要说。回去我就想:哪一天我要是能在《中外管理》上发表文章该多牛啊!当时的我与《中外管理》杂志一样,都处在一个成长的过程之中,正在从青涩向成熟转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本杂志,或者一个企业,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我居然上了封面!

1999年,很偶然地接到了《中外管理》的电话,一位叫杨光的记者说看到了我的一篇文章,要来采访我。那个周六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我在办公室里值班,上午记者来之前短短的一个多小时,我几乎可以用坐立不安来形容——当时确实很激动,那一年我34岁,根本没有想过,会成为《中外管理》的采访对象。后来我才知道,那时候杨光进入《中外管理》也才几个月——而现在,他已经是杂志社的主编了;而我,也已经离开了国企,开办了自己的猎头公司。

过了两个多月,杨光给我打电话,说给我邮寄杂志。拿到手里时,我感觉真的是受宠若惊:原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采访,结果是篇幅超过万字的封面文章,题目是《百货店出路》,并且文章中大篇幅地用了我的观点,并且配上了我的照片和个人资料。当时有一种踩在云端的不真实感——真的是我的观点、我的照片上了《中外管理》的封面文章吗?很多天后我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办公室订阅的那一期《中外管理》和杨光给我邮寄的样刊,我第一时间锁到了办公桌抽屉中,当时就是觉得,这太像做梦了!

兴奋之后,我与杨光通了一个电话表示感谢,然后问道:

“我能为你们做点儿什么?”

“我们想向你约稿。”

“行!”

结果,这一句承诺,一写就是十年。

“逼”出来的思想打磨

从那以后,无论是工作调动、出差还是现今自己出来做企业,每个月必写一篇文章给《中外管理》。

开始的时候心里还是没有底,毕竟在这样的期刊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自己没有经验。慢慢的,通过与编辑的沟通和自身阅历的提升,开始得心应手了。更重要的是,我发现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提升自我的极其有效的方式。

为《中外管理》写一篇文章,通常我要用三个晚上,一晚上8小时,一共24个小时,第一个晚上出框架,第二个晚上修订文字,第三个晚上认真推敲琢磨。现在可能很少有记者能达到我这个工作量。假如不花到24小时,自己就会感觉不精彩。十年来,我最多贪污8个小时,也就是说,我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最短的用时也要16个小时。如果再少,那我是绝对羞于在《中外管理》发表的。

最关键的是,在这24个小时中,头脑是在不断思考的。因为给《中外管理》写文章,“逼”得我不得不把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认真思考,最后得出一个立体的结论。每个月逼我去思考一个问题,一年下来我最少思考十二个问题。有些人可能一生都思考不了一个问题。这十年系统思考了上百个管理话题,这对我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上百个管理话题思考完了,那对于这些问题的实践,就得心应手了。这是《中外管理》对我最大的促进,每期“逼”我写,这是一种原动力。如果没有最初写文章的承诺,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奇正沙龙,又一个200期

2004年6月10日,我们之间的合作又上了一层台阶,《中外管理》、我创办的腾驹达公司、地质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一期奇正管理沙龙。五年里,这个沙龙至今已经举行了整整200期——正好和《中外管理》200期同时——这应该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也是对我们之间默契合作最有力的说明。

2004年年初的时候,我与杨光和地质大学经管学院的曹院长聚在一起,就开始筹划这个管理沙龙,寻求三方共同的诉求。大家纯粹在一个学术气氛中探讨这个俱乐部的意义,没有任何的利益纠葛,这也保证了沙龙的生命力。后来又在管理沙龙中分出了一个子论坛,专门讨论人力资源和职场话题,我与杨光共同主持,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最初成立这个论坛的时候,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只是一个聚拢资源、拓展人脉的平台,但现在经过了这五年的发展,奇正沙龙已经成为了我们共同的一个品牌,我想这应该是对我们默契合作的一种回报。

许多人将合作看作是一种博弈,并且狭隘的将博弈定义为胜王败寇,这是极其错误的。在合作的过程中,双赢才是目的,而认识、了解、欣赏、沟通,都是实现双赢所必需的。与《中外管理》接触、合作15年,我想我们之间已经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这是我们共同努力、通过一点一滴的实践沉淀出来的,绝对算得上是陈年佳酿。管理

责任编辑:化 石

格言:现在没有人不说发展,可当我们的经营者只紧握眼前的局部利益,而不肯为发展做出真正的投入时,那么这种意念中的“发展”,就只会成为一出新悲剧的舞台。 2000年4月刊

英雄要想继续成为英雄,就必须适应环境,再造新的英雄要素。一味地沉缅于过去的英雄史,最后必然难逃英雄落难。 2007年11月刊

猜你喜欢
奇正杨光双赢
吃糖的好处你了解多少?
奇正模架
Higgs and Single Top Associated Production at the LHC in the Left-Right Twin Higgs Model∗
刘亮、杨光设计作品
HPLC测定藏药奇正消痛贴膏中姜黄素的含量
德资双助 老少双赢
小小邮递员
老少同住 双赢选择
谋划双赢
“双赢”之路在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