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博客,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

2009-08-25 09:37江根源
消费导刊 2009年14期
关键词:双主体建构主义

季 靖 江根源

[摘 要]本研究依托博客,构建并论述了“双平台”、“双主体”的教学模式,指出该模式的作用机制为教师与学生的全程、全员、完全式参与。应用该教学模式要处理好双平台、双主体以及课本、博客、课堂三者关系等三个执行要点。

[关键词]博客教学 双平台 双主体 建构主义

本论文属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2007年度教改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季靖,浙江工业大学讲师,浙江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

一、前言

就教育而言,网络时代的来临从根本上颠覆了行为主义的教育观,取而代之的是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

行为主义取向的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教学就是知识从“教师”输出,到“学生”输入的单向占优过程。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家乔纳森提出建构主义[1],该理论对传统教学提出强烈质疑。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伴随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建立,建构主义理论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其原因在于网络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和互动性学习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吻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博客教学无疑具有坚实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的。诸多研究认为[2],博客应用于教学有许多优势,比如在线教学、师生互动、资源共享、课堂延伸、网络答疑等,教育者正借助博客尝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但笔者发现,现有的研究与实践都还只是将博客置于高校教学的辅助地位,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鉴于此,本研究根据试行两年的《社会学》博客教学实践,拟构建一个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双主体”教学模式。

二、博客教学的“双主教学模式”

所谓教学模式[3],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及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有机系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4],美国学者巴特勒(F.C.Butler)认为,“影响教学过程的主要因素有:情景、动机、组织、应用、评价、重复和概括[5]。这样,建构主义取向下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双主模式”, 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以上述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笔者把博客教学的“双主教学模式”建构为图1的模型。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双主体(教师与学生)和双平台(博客与课堂)的特点;而且由于它强调学生的深度参与和全程互动,也有望改变时下学生学习倦怠、教师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痼疾。

这个模型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TE=f(B,C)·(t,s)”,其中,TE表示教学效果(Teaching Effect),B为博客(Blog),C为课堂(Classroom),t表示教师(teacher),s表示学生(student)。其中的因素关系同时可以解释为:

第一,学生与教师是教学中的两大主体,二者处于平行的位置,且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存在全程互动(双向箭头表示),这种互动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点。师生在新型教学模式中的地位及其关系,表明在现代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下降,在任何时候教师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博客与课堂是教学中的两大平台。相对而言,博客属于支撑平台(也是基础平台),完成课堂教学的前期任务和后续任务,课堂(这里指传统课堂)则是课堂教学的终极平台,完成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但二者相互呼应,互为反馈。

第三,教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首先经由博客产生,然后扩散至课堂及以外时空。因此这种依托博客的互动是没有时空限制的。

第四,师生在课堂中的互动是在博客互动之后产生,体现博客在参与式教学全程中作为支撑平台的重要作用,也反映课堂作为终极平台的重要地位。

根据上述,我们可以看出,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好坏取决于师生在博客与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其引发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质量。

三、博客教学执行要点

依托博客的双主教学模式其精髓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权、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提高学习效果。该模型在执行时至少有三个执行要点,这也是笔者在两年来的博客教学中不断思考、不断变革的地方。

(一)双平台的责、权、利

传统教学,课堂是唯一施教的场所,即使后来用上了多媒体技术,也并未从本质上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授课局面。建构论取向下,教学要求全员参与,即参与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目前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正规的参与教学法,另一种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在我国,前者一般应用于研究生教育中,后者则是当前高校大多采用的方式。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过增元认为[2],参与式教学法有四个特点:(1)开放式的教学内容;(2)提问式的讲课;(3)无标准答案的习题;(4)论文形式的考试。这四点在以往参与式教学法中均在传统意义的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除了讲解已经有定论的内容,也会相应介绍一些前人未能解决的或者教师正在研究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题。这种做法,虽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程度。但是,这中间还是忽略了一个关键环节,即学生在课前的充分准备。只有教师的课前准备,而无学生的课前充分准备,课堂上的提问缺乏一定的广度与深度、课堂讨论只能是浅显的、感想性的、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浅层的。因此,笔者认为,以往高校中正在尝试采用的参与式教学法大多只能算作“有限参与”。要使“有限参与”变为“完全式参与”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博客作为另一大平台的作用。

那么,建构主义取向下,博客与课堂教学各自的责、权、利应该是什么呢?

1997 年乔纳森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型,他认为在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时主要是对学习任务(问题)、学习情景、学习资源(相关实例和信息资源)、认知工具等方面的设计[1]。由此可见,完全参与式教学法最关键的是要创设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仅靠传统意义的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杨馥卿等人指出(见图2),建构式教学中网络媒体的作用一是创设学习环境[6]。俗话说,“军不打无准备之仗”。同样,“博客”的重要功能就是让师生做好充分的课堂教学准备,弥补传统教学中“仓促上阵”的致命缺点。比如,《社会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非常强的人文社科课程,课堂上除了基本概念的介绍,更重要的是依据某些理论分析讨论某些社会现象、现实问题等。例如,在“血缘、地缘与业缘”章节,笔者常常会带领学生探讨“血缘与家族企业的关系”,比如,“血缘在家族企业发展各个阶段的利弊问题”、“家族企业父子大换班时血缘关系的利弊问题”、“家族企业的发展规律及血缘在其中的表现”等等。在课堂上要将这些问题深入探讨,课前学生必须了解一些典型的家族企业鲜活的案例,必须有一些方向性的思考。因此,在博客上,笔者就必须设置一些指导思考方向的问题,比如要求学生查找家族企业典型案例,小组成员一起尝试性分析血缘与家族企业之间的关系等等。此时,为使博客内容丰富、具有可读性、指导性与趣味性,教师还可以示范性分析某一个典型家族企业,加入视频、图片和链接性内容,学生则可以依葫芦画样。

那么,博客上到底应该设置哪些内容?课堂上到底要如何授课?这其实是一个仍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根据笔者两年的博客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博客上设置的内容应包括:(1)课程的教学大纲、各章重难点及学习指导、各章应参考的文章或书籍;(2)背景性、拓展性知识介绍;(3)方向性思考问题、典型开放式问题;(4)典型相关实践问题的视频、图片案例或网络链接;(5)作业练习等。其作用是为课堂教学支撑起立体的知识空间,使课堂教学有备而来。课堂教学的重点应为:(1)基本概念讲解;(2)重点问题讨论;(3)相关实践练习。事实上,这里的课堂也并非狭隘的教室,可能是教室,也可能室外的任何实践场所,视教学内容而定。

因此,博客与课堂是互为补充、协同作用的两个教学平台,其中前者是支撑,后者是核心!前者是导学,后者是导论!

(二)双主体的责、权、利

西方建构主义教育者过度强调“学生中心”,从而犯了“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的另一个极端主义错误。事实上,学生学习自主权的增强非但不代表教师作用的降低,反而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组织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因此教学除了关注预成性因素以外还要兼顾到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情境等诸多环节过程中的生成性。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由预成性转为生成性,即教师的作用体现为教学全过程,且具有无法预知性,需要教师随机应变。杨馥卿等人也认为[6],教师和网络媒体都是学生汲取知识的来源(见图2),传统角色中教师“知识来源”的作用将部分由网络替代,信息资源获取机会的均等使得教师不再拥有控制知识的“霸权”。因此,建构主义取向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和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那么,教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博客上、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责、权、利又该如何界定?

建构论取向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比作“纲”与“网”,教师是支撑渔网的纲绳,关键时候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则要与同学相互合作,组成自主学习、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的一个个渔网!教师的作用可用两个字概括:主导。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好坏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1)学生学习的指导者;(2)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3)学生学习的参与者;(4)学习过程的评价者。无论是博客上还是传统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能否有效发挥其最关键之处恐怕应导向问题的设置。具有良好导向性的问题能够指导学生准备什么、如何准备、讨论什么以及如何一步步深入讨论、如何从别人的观点中产生新的见解等等。导向性问题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既可能是事先确定的,更可能是随时随地产生的,此依赖于博客及课堂双平台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

然而,学生们多年来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一旦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组织资源、自主讨论问题、自主掌控学习的进程、自我教育时,他们反而困惑了、迷失了,生出种种疑问,甚至认为老师是在偷懒。

比如,在《社会学》教学中,笔者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是: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讲解基本概念,三分之一的时间讨论理论问题,再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分组讨论一个事先确定的主题(博客上给出)。课堂上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远远大于笔者授课的时间。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过程中,笔者游走于各个讨论小组,或倾听、或给出方向性建议、或参与讨论。虽然,部分学生乐在其中,但也有部分同学对笔者提出疑问,用他们的话来说:课堂上都是我们在说、在做,要老师干什么?学生生出这样的疑问固然与笔者主导性未能有效体现有关,但更大程度上是与其长期以来的学习惯性、学习惰性有关。

(三)课本、博客与课堂三者之间的关系

博客依托的教学模式下,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要思考:那就是课本、博客与课堂三者的关系如何处理?各自要发挥怎样的功能?

在笔者博客教学实践的第一年,这个问题就没有解决好。课本与博客内容过多重复,博客与课堂功能过多重复,其结果:学生看了博客、舍弃了课本,课本形同虚设;学生在博客上思维活跃、课堂上却无话可说,该说的话博客上似乎都已经说了。舍弃课本、博客喧宾夺主,这不是真正意义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因为无论何时课堂承担教学的核心功能不能削弱。博客依托下,课本、博客与课堂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此消彼长、相互削弱,而是相互呼应、互为一体!

事实上,上文提到的“纲”与“网”在这里也有其表现:课本是纲,博客是网,课堂是撒网捕鱼的地方!具体来讲,博客上的内容是宽泛的,但这种宽泛统筹于课本之下,即不是不着边际的宽泛,而是依据课本基本内容有所拓展、有所深入、有所联想、有所讨论。课堂上的讨论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同样也是统筹于课本之下,讨论的内容、讨论的主题都是依据课本的主要内容而设置的。因此,课本上有的内容,博客上不再重复,课本上的重点内容是课堂讨论的核心,博客上的内容是课堂讨论的背景资料与重要依据!

四、结束语

以往的研究大多认为博客应用于教学具有广泛的前景,但都将博客置于辅助、从属的地方。本研究认为,建构论取向下,要真正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全员参与式教学模式效应,博客与传统课堂具有同等地位,二者在合力创建立体学习情境中互相呼应,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谭敬德、徐福荫,乔纳森建构主义的认识论特征分析及其对教学设计发展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J],2006,Vol.16,No.1,13-15

[2]叶平,教学模式:从“广播式”向“交互式”演进,中国地质大学学报[J],2001,3

[3]汤恺,论“双主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适用性,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8,Vol.6,No.2,43-45

[4]周忠新,王艳文。2005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中美英语教学,(2):5-8

[5]巴特勒,教学过程的系统分析,盛群力编译。外国教育资料[J],1990(3)

[6]杨馥卿、王京华,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规定性到建构性,教学与管理[J],2007年2月20日,29-31

猜你喜欢
双主体建构主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探讨
高中体育互动双主体教学模式研究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基于“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电力电器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