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主动习得语言的策略谈

2009-08-24 09:27夏江萍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8期
关键词:课文语言语文

夏江萍

近期,观摩了许多的语文课堂教学,发现当前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呈现两大误区:一为“非言语学习”,二为“非主动学习”。

试问,孩子们跟着老师围绕一篇课文苦读2-3天,他们收获了什么?是领略了某地的优美景色,还是认识了具有某种品质的人?是明白了某一个深刻的道理,还是了解了某个故事的前后经过?多少精心设计和千锤百炼的教学过程只是为了弄懂课文“写了什么”,却完全脱离了语文课的纲领:学习言语形式——“怎么说怎么写”。

试问,多少教师把驾驭语言的技艺和解读教材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可学生的语言和智慧又增长了多少?对此,崔峦老师在第七届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闭幕式上发表感言:教师太强势,学生学习主体性太弱。台湾小语会赵镜中理事长也提出质疑:教学是“知识导向”还是“学会学习”导向?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还是教师的舞台?

这些问题足以引起每个语文教师的深思:学生学习数年,其主动习得语言的意识、态度和方法又有哪些长足的进步?我们该运用哪些教学策略指导学生主动习得语言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

一、增强学生主动习得语言的意识

善于学习语言的人,必然有强烈的学习语言的意识,能敏锐地捕捉语言的质感,他不仅用智慧,甚至用整个心灵来感知语言的世界,获得语言机智和能力。学生学习言语的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教师课堂上的引导。

1.教师要“清清楚楚”认识语文的教学价值。叶老告诉我们语文这门学科的独当之任就是:怎么通过语言文字来组织表达;周一贯老师解释:“本色语文”就是学生本体的学语习文;薛法根老师说:教语文就是“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获得表达的方法与艺术”。他们都在明确地提醒我们:语文学习的内容应该是言语表达的能力;语文学习的形式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究。教师要在课堂上增强语言训练的目标意识,抓取适当的语言特色,贯彻精讲多练的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证听说读写语言操练的时间。

2.要引导学生“明明白白”确立学习语文的目的:除了了解文本内容、体验情感世界、获得思想启迪,更重要的是学习语言表达方式,把每一篇课文作为学习言语策略的范例。在第七届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猴王出世》的王老师大胆地带领学生进行既“得意”又“得言”的语言探索,敢于从形式入手,探究内容是如何承载和表达意义的。请听王老师旗帜鲜明的引导: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呢?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请听王老师铿锵有力的小结:作者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个顽皮可爱的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和语言高度融合,这就叫经典。正是老师浓墨重彩的引导,激发了学生研究语言表达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在细细品味语言、研究语言的过程中,尽情感受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

3.要“真真切切”开展语言学习效果的测评。教者应将每一篇课文的阅读和写作密切联系起来,深入剖析文本的语言特色,提炼出某一个语言训练点,设计专项练习,做到一课一练,一组一练,一单元一测试,并及时进行反馈点评,让阅读教学扎扎实实为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服务。如苏教版第六册第一单元课文《庐山的云雾》《美丽的南沙群岛》中的构段方式都具有鲜明的先总后分的特色。围绕这一项语言训练,可设计以下几个层次的语言实践活动:一是了解什么是总分构段方式;二是体会这种构段方式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使读者对事物某个特点有更加具体形象的认识,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三是结合文中空白点或模糊点进行模仿式的补白和拓展:想象瞬息万变的云雾还有哪些变化?珍贵的海洋生物不计其数,具体有哪些?四是结合本单元口语交际——介绍春节习俗,练习把话说具体:如春节里,( )真好玩!五是设计片段练笔:如以“冬天真( )!”为总起句写一段话。

二、掌握习得语言的方法

“习得语言”的主体是学生,是学生主动建构语言知识和能力体系的过程。教师要减少课堂控制,把阅读、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权释放给学生,要将学法指导贯穿始终。

1.学习概括,锻炼整体感知能力。整体感知是阅读的出发点,总结提炼是阅读的终结点,由整体入手再回归整体是学习的必要路径。学习文本,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强化词句,淡化篇章;偏重细节,疏忽整体”的现象,要训练快速而准确地把握整体和识别关键的思维能力。整体把握不仅包括语言的内容,也包括语言的形式。如:学习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准确把握文本的思想价值,研究谋篇布局的方式、段落结构的组成、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掌握整篇课文的主要写作顺序和方法。只有加强读与思的结合,通过这种归纳式的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才能提高学生获取语言信息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第七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初,应首先聚焦文眼——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整体把握他们父子之间情感的连接点——爱,再去寻找体现“爱”的语言,感受“爱”的温度,体会“爱”的方式,最后总结“爱”的内涵和文章表达手法,并学习以书信的形式回馈“父亲的爱”。如此关注整体形象,从“归纳——演绎——归纳”的学习,才能真正领悟此文的写作特色——选择生活小事,表现人物情感,蕴含生活哲理。在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的后阶段,应总结回顾作者“引出观点——例证观点——总结观点”的写作顺序,再学着作者的样子用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练一练,讲一讲,才能初步领会这篇说理文的写作方法。

2.学习描写,敏锐捕捉言语细节。学习语言,识字、解词、写句、构段是基础。“一字未忽宜,语语悟其神。”字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但往往又是牵魂动魄的中心所在。教师要引导学生敏锐地把触角伸向关键的字词,观察其字型、理解其含义、揣摩其表达效果,并加以模仿运用。例如教学苏教版第六册《菩萨兵》一课时,可让学生抓住“尽心尽力”和“热火朝天”好好研究一番,让他们自己设计研究主题展开讨论:字面上是什么意思,文中指的是什么,具体会怎么做,与上文有什么联系,从中我体会到什么,运用在文中有什么好处,能否去掉,我能不能也来用一用?这样,经常主动探究和赏析文章中关键词的运用手法,必然能提高用语行文的能力。另外,许多句段的构成形式很有讲究,有的独特巧妙,有的序列严谨,有的气势恢宏——是值得学习的语言典范。王淞舟老师在执教《慈母情深》中关注了这样一个句式: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连续三个倒装句,用后置和排比的手法,表现了“我”难以置信的惊讶和酸楚。老师带领学生在句式对比和情景想象中感受着“我”的一番心旅历程,渐渐悟出了特殊表达方式的特殊效果。在具有如此慧眼的老师的引领下,细细读着,静静品着,学生焉能不具备一双语文的慧眼呢?焉能不具备一颗文学匠心呢?

三、扩充语言阅读

“习得语言”,非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从感悟到积淀到升华,形成自己的体验,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

1.积淀语言,要有语言阅读数量的支撑。《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六年阅读量必须不少于145万字,也就是说每学期平均阅读量应该约15万字。如果365天语言学习的空间仅限于课本上50余篇不到2万字的阅读量,那么习得的也仅仅是狭隘和肤浅的。华夏经典浩瀚悠远,世界多元文化滔滔不息,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一个博大圆融的文化背景,带领学生开展“大阅读行动”,结合课内阅读材料拓宽阅读的疆域,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熟悉、去感受、去验证在课本上学到的表达方法,去探知更多更新的表达内容与方法。例如,让儿童走进迷人的童话、绮丽的诗歌、精彩的小说、隽永的古诗文,阅读神奇的科学、绵延的历史、丰富的人生,欣赏儿童文学作品、报纸、电影、画报、漫画,开展同主题阅读、同主人公故事阅读、同作者系列作品阅读、古典名著阅读、古今文比较读,让阅读成为一种愉悦的生活方式,让学生的阅读信息量成倍增加,让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弥漫书香之气。

2.积淀语言,要有语言阅读的品质保证。为了保证阅读时间,可以调整阅读课程,增设自主阅读时间,削减教材阅读时间;为了让孩子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可以进行师生诵读、评价、讲演、竞猜等课外阅读交流活动;为了有效指导语言阅读的方向,提高语言阅读的质量,可以编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手册,用来指导和记录孩子阅读的过程,也可以定期进行课外阅读反馈练习,针对学生获取文章信息、判断写作目的、概括文章主题、理解重点词句、评价写作特色等能力进行考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愿我们的教学能为学生主动习得语言提供更多的帮助,让我们一起静听花开的声音。

猜你喜欢
课文语言语文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我的语文书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有趣的语言
语文知识连连看